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质量调研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会说话的汉字

白远新

①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认识许多汉字,就像认识许多人,并与许多人说话。那么汉字说出来的话是什么呢?我认为,会说话的汉字就是一篇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歌。

②综艺节目“朗读者”让朗读者读小说、散文、诗歌,给大家听,不就是汉字说话了吗?

③《淮南子·本经训》里有言“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仓颉创造了汉字,上天被感动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藏行迹,在夜间哭起来了。从此,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④小说是由汉字拼凑而成的一个个故事。作家崔道怡说:小说里的汉字要有修辞,有成语也有土语。例如,“嘚瑟”是东北的一句土语,它们在小说里出现后,好多文章用上了“嘚瑟”这两个汉字,也有不少人说上了“嘚瑟”这句土语。崔道怡又说:小说的语言要有声响,有色彩,有质感,有动态。例如,《红楼梦》里刘姥姥初见王熙凤,只见她,“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贵妇的服饰,使农村的老太太眼花缭乱,这就是色彩。所以说,小说用以建构虚幻世界的砖瓦木石,唯有一个个汉字。

⑤散文是用汉字书写的好风景。作家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作者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即使写到了自然景物,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是会说话的汉字魅力所在。”譬如周氏兄弟的散文,一个奇崛,一个枯淡,各有独特之风味,令人百读不厌。

⑥诗歌是由汉字塑造的艺术品。一方面,凝练的汉字促成了诗歌的意境之美。一首诗里的汉字很少,可它一个字能项许多字。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与“圆”二字,字少而意丰。纵的烟直冲云天,又大义圆的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构成一幅空间阔大壮美的画。另一方面,会说话的汉字构成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之美。例如《关睢》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字一句,门两字一顿,“鸠”“洲”“逑”为韵脚,共同构成了诗歌韵律美和节奏感。

⑦今天,汉字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汉字。很多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许多文学爱好者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学习汉字,用好汉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认识许多汉字,就像认识许多人,并与许多人说话。” B、第②段提出综艺节目“朗读者”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C、第⑤段中提到周氏兄弟的散文,一个奇崛,一个枯淡,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证明了小说的语言要有质感。
(2)、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下列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1-4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上世纪90年代初,当笔者的导师,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先生开始学习电脑打字时,他自嘲道,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有报纸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与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和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①古谚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追随善如同登峰,很艰难;追随恶如同雪崩,很容易。虽然从善很难,但有利于社会,应该坚持。
      ②从善难,并非难在存善念,而是难在有善举;并非难在偶尔行善,而是难在持之以恒。行善犹如攀登陡峭如劈、高耸入云的巅峰,若想到顶,你就得具备澎湃不息的心劲,一旦你意兴阑珊,驻足休憩,山下的种种“好处”就会使你举步踌躇。要将行善由偶尔为之变成终身习惯,要将登高由情绪冲动变成目标管理,这绝对不是短时期的修炼工夫可以奏效的。
      ③从恶易,乃是因为世间的奢侈享受花样繁多,常人的意志力普遍薄弱。魔鬼手中从来不缺一试即灵的诱饵:重金、丽色、浮名、实权、华服、靓车、别墅等等。如果说从善难如登高,那么从恶则易如蹦极,纵然是万丈深谷,只须闭眼咬牙,斗胆一跃,转瞬数秒即可探身谷底,粉身碎骨的可能性究竟会有多大?这个答案倒是相当浅显,中智者即能获得满分,然而上智者常常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为何?从恶危如累卵,但它玩的是精神刺激、欲望膨胀和心理侥幸。这就使上智者执迷不悟,甚至着魔不已。
      ④从善如登,理所固然。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礼,却四处碰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厄于陈、蔡之间,绝粮迷路,遭罪难言,还被幸灾乐祸的看客嘲笑为“丧家之狗”。但孔子登上了险峰,一览众山小,这位儒家鼻祖比任何帝王将相的影响都要大,受到的礼赞都要多。先行者孙中山一生饱经磨难,为了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为了保全和传递三民主义的火种,他殚精竭虑,至死方休。                                                                   。这说明,从善与地位高低、学识深浅无关,只与人的良知良行有关。  
      ⑤从恶如崩,事有必至。殷纣王、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君王,个个心无敬畏,淫邪残暴,罪恶累累,他们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扮演的是人间魔王的角色,屠戮忠良,残害黎庶,奸淫妇女,只为充分享受权力的宰割、欲望的发泄和邪念的刺激。这些暴君死有余辜,身后被斥骂为独夫民贼,被钉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代贪官落马后,起获的赃款动辄八位数,曝光的房子和情妇动辄两位数,至于他们疯狂腐败所造成的祸害有多深,影响有多坏,则是无法量化的。从恶者的崩溃,不仅是其个体命运的大败亏虚,而且其后遗症和并发症会像地震、海啸、山火一般殃及社会群体,造成大面积的灾情。
      ⑥从善者登峰,步履从容,心境平和,虽遇沟坎,无碍前行。从恶者崩盘,则可能瞬间发生,毫无征兆和预警。因为从善者是仰求新生而来,从恶者是俯奔败亡而去,一登一崩,一徐一疾,也就判若云泥了。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底线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给心造个窗子

    ①去长沙陪护住院的老父,整天听着病房里的嘈杂声,闻着浓浓的药水味,加上陪护床面积太小,几乎每晚都睡不好,心情便有些灰蒙蒙的。一天上午,外地的姐夫来换班,我利用这闲下来的时光与新认识的朋友李永光游览了医院对岸一个名为“西湖文化园”的地方。这里有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岸边有替游泳的人遮风挡雨的金黄的稻草伞,有红艳得像玫瑰的腊梅,有造型别致的各式亭台,水中则有树木密布的岛屿与妩媚的睡莲,这一切都笼罩在迷蒙小雨中,真的诗意极了。我压抑已久的心不禁鲜活起来。生活多么好啊,虽然有时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总会在另一些地方遇见一些让人高兴的事情,就像现在这一片妩媚至极的景色。我庆幸自己走到了对岸,我知道这一次“行走”等于给自己的心造了一扇小小的快乐的窗子。

    ②一个熟人字写得不错,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瞧谁都不顺眼。某年,他偶尔在北京看了一个书法展,回来之后变得谦逊平和了,对圈子里的人也更多地是寻找人家的优点。这位朋友也给自己造了个窗子,窗子的名字叫视野。

    ③在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里,我最喜欢袁隆平先生,原因之一是袁先生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懂得给自己的心造一个淡泊名利的窗子。袁先生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人到中年取得重大突破,于是什么样的荣誉都来了,有关部门想请他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农科院是个很大的事业单位,正厅级的院长有着相当的权力,但袁隆平没有同意,他喜欢呆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里。后来,他的超级杂交稻突破千斤大关。

    ④一个人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呆久了,难免会变得呆滞、狂妄、庸俗、势利,给自己的心造一个窗子,让你的灵魂吹吹风、晒晒阳光、听听鸟鸣、望望流水,这绝对是一件于生命有益的事。不同的人需要造的窗子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忧郁的人,他的窗子是快乐;对于狂妄的人,他的窗子是谦逊;对于有资格享受大名的人,他的窗子是清醒;对于富人,他的窗子是慈悲……无论是什么样的窗子只要于我们的长远行走有益,它就值得我们认真呵护。

    ⑤造有形的窗子需要凿掉一些物质的砖石,造无形的心灵之窗则需要凿掉一些固执的砖石。固执与坚守不同。坚守是对良知、正义与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坚持,而固执则是对错误的思路、行为的死不悔改。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一个心中只有自己的人、一个看重即时利益的人,是不可能懂得给自己的灵魂造窗子的。

    ⑥在封闭的心面前,智慧也是造窗的材料。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个问题必须始终明明白白:一是你的生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二是你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去获得这些东西。不知前者,你不会清楚自己的心灵需要窗子;不知后者,你也许永远只能梦中望窗。智慧不只是天赋的聪明,许多时候,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敏感、对世事的变通。

    ⑦给心造个窗子,你的心最终才会成为人生的窗子。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文本一】

读书使人优美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应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茵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虚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书读得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逝者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到你自己的理解里,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的颈间。

(作者:毕淑敏。有删改)

【文本二】

你读书的样子真美

①总忘不了黄庭坚的训诫:“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常想起三毛的警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上。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是的,读书能让一个人变成最美的自己。

②林清玄曾把读书描述成生命的化妆,想想也是。手捧散发着墨香的书卷,便有李白与你对酌,东坡为你画眉,徐霞客陪你旅行,曹雪芹给你挑衣,袁枚替你做饭,这么多才子为你所用,你不美也难。 

③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什么书就有什么样的气场,你读书的样子不仅很美,还能让你真的变美。喜欢读书的人不管真实的五官如何,举手投足间自有一份优雅淡定存在,读书能拓宽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在跌宕起代的生活中拥有处事不惊、温柔安定的内心。读书多了思想就会开花,气质就会脱俗。经年以后,也许会蓦然发现,你的容颜不经意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