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长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完成各题

放钓

——徐成龙

    ①家乡处在大平原,水系发达,河塘遍布。小时候,我最喜欢去河塘放钓。

 ②放钓不同于垂钓,垂钓要有耐心,需要守候,付出一定的时间,而放钓操作起来简单快捷,一放一收,时间短暂。简单地说,就是把好多鱼钩抛进河塘不同的区域里,不顾不问,过一段时间拉上鱼钩,也一同把咬钩的鱼儿拉上来,工具也很简单,不讲究什么,一根长尼龙线,一头系着钓钩,一头系着竹签,仅此而已。

 ③夏日里,太阳染红了西边,暑气渐渐消退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在钓钩上穿上泥鳅或蚯蚓等诱饵,向着野外的河塘走去,寻找水深草茂、泛着水泡的地方。因为水深草茂是鱼儿喜欢的生活环境,泛着水泡意味着有鱼儿在活动。

 ④开始放钓了。我们用力地把钓钩到河塘里,让它渐渐沉入水底,再把另一头的将签在岸上,一把泥土放在竹签旁边,作为标记,便于寻找。每隔一段距离,放一个钓钩,钓钩越多,捕获鱼儿的机会就会越多。

 ⑤放完了钓钩,天已经擦黑了,我们一边走回家,一边叽叽咕咕地说着心里话,说来说去的都是能收获哪些鱼。

 ⑥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就起来了,兴奋地来到了放钓的河塘,去拉上钩的鱼儿。

 ⑦我拔出竹签,轻轻地拉了拉钓线,感觉钓线很宽松,心里一沉,很失望,凭经验,鱼儿没有咬钩。果然,把钓线拉上来一看,什么也没有。来到另一处,看见钓线绷得紧紧的,心里不由得激动起来,估摸着会有什么鱼上钩。我小心翼翼地把钓线拉上来,事与愿违,不见鱼儿的影子。仔细检查,鱼饵不见了,显然鱼儿咬过钩,却没有被勾住。算鱼儿命大,死里逃生了。来到第三处,钓线不但绷得紧紧的,而且有节奏地晃动。我断定,肯定有鱼儿上钩了。我兴奋不已,连忙拔出竹签,使劲拉钓线,突然,一条鲤鱼迅速跃出水面,一个翻身落到水里,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我把金光闪闪的鲤鱼拉上岸,放进鱼篓里,继续拉钓线,运气不错,收获不少。

 ⑧每次放钓,都有不同的收获,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我们带着战利品,有说有笑,满载而归。

 ⑨放钓也有惊险的时候。一次,一个小伙伴拉钓线,看见一只鳖被勾住了,兴奋得不得了,也许是过于心急,也许是鳖的力气大,小伙伴滑到池塘里,扑腾着双手,大喊救命。幸亏我们离得不远,闻声而来,一个懂水性的伙伴不假思索地跳进池塘里把他拖上了岸也把鳖拉上来有惊无险。小伙伴虽然心有余悸,但是看到岸上憨头憨脑的鳖,嘴巴又咧开了。还记得有一次,我刚把一条河鳗拉上岸,不知什么原因,河鳗脱钩了,晃动着身子,向着池塘溜去。河鳗全身滑溜溜的,我怎么抓也抓不住,急得大喊大叫,束手无策。眼见河鳗就要溜进池塘里,一个大人正好路过这里,说时迟那时快,双手一拨,帮我逮住了河鳗,放进鱼篓里,说“不简单,钓了这么大的一条河鳗”。我说着感谢的话,得意扬扬地把河鳗送到了家。

 ⑩放钓大都在夜里,原因有二:一是夜里安静,不影响鱼儿咬钩;二是不会被人发现,顺手牵羊捞走了。当然,也有白天放钓的,我就经历过一回。那一天是节假日,我闲着无事,心血来潮去放钓。吃过早饭,我拿出钓钩去门前的一处池塘里放钓。

 ⑪池塘里零星地长着荷叶,有些贴在水面,有些顶在河面上,有几朵荷花骄傲地展开自己的容颜,看上去赏心悦目。我把十几个钓钩按一定的距离,抛进水里,在岸上插上竹签,就回家了。

 ⑫吃了午饭,我来到池塘收鱼钩,来到一处,仔细一看,钓线不停地抖动。我暗自思忖,肯定有猎物了。我拉了拉钓线,一条乌鳢从荷叶底下钻出来,在水面上横冲直撞,让我惊喜不已。我怕乌鳢脱钩了,稳了稳情绪,慢慢地拉着钓线,鱼儿不动了,我就快速地拉,鱼儿挣扎着,我就不拉钓线,过了十几分钟,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筋疲力尽的乌鳢拉上了岸。我喜滋滋回到了家,用杆秤一称,乌鳢足足有三斤重。

 ⑬母亲把乌鳢剖杀洗净,烧了一道红烧鱼,一家子围坐在一起,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⑭放钓乐趣多多,给我孩提时代抹上了亮丽的色彩,至今难以忘怀。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8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③—⑨主要内容。
(2)、第⑨段记叙了放钓的哪些惊险事?
(3)、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我们用力地把钓钩到河塘里,让它渐渐沉入水底,再把另一头的竹签在岸上,一把泥土放在竹签旁边,作为标记,便于寻找。(从加点词语入手分析)

(4)、从描写方法人手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

 一个懂水性的伙伴,不假思索地跳进池塘里,把他拖上了岸,也把鳖拉上来,有惊无险。

(5)、作者回忆儿时放钓的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厉彦林

      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②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③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④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⑤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⑥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⑦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⑧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⑨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进宋词

佚名

       ①走过了唐王朝缔造的诗歌岁月,穿越了五代兵戎的黯淡时空,便走进了融入天地的宋词境界。

       ②宋词是一张巨网,密密地交织着爱、恨、情、愁。

       ③一个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几百年的舞榭歌台,就由宋词演绎。(A)柳三变今宵酒醒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留下对恋人离去的淡淡的苦楚;(B),李易安把对丈夫的爱恋化作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不说周邦彦因“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而生的无限情丝;(C)那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晏殊,突发智慧的光芒,“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悄热流露于笔尖。还有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不屈的奋战,辛稼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限沉重的感慨。只可惜他们的豪情壮志,终究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宋词是词人们心灵的回响,散逸着他们洞穿历史心扉的灵气。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的辛酸,也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欢欣,不乏风雨飘摇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弱无援的苦闷,也不乏辛辣的“一川烟雨,梅子黄时雨”……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这是沧桑变换之后心灵的折射。于此,心中不由流露出对千百年前词人们把酒与月共饮的追慕与共鸣。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⑥宋词是一坛醇酒,愈放愈浓,愈品愈香。

       ⑦那种好酒没喝过,但知道陈年好酒的醇厚,何况是如此一坛好酒呢?王国维在细细品尝了几口之后,轻轻说出了三种味道,也是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之境;三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他如果再细细品味,又会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话长留天地间呢?

       ⑧一位哲人曾说:人类留下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作一抔黄尘,随风飘散,仅在天地间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我想,宋词让我执着,因为它不是黄尘道上的小石砾,而是凝立于天地间的一座丰碑,永不倾颓。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的补丁

朱成玉

①最近动了给母亲换眼睛的念头。用我的一只眼睛,换母亲的几年光明。

②咨询眼科医生,医生说理解我的心情,也理解我的孝行,但是很遗憾行不通。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眼盲,是无法复明的。我的愿望终是一厢情愿,落了空。愧疚让我的灵魂生了洞,母亲的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我因为一个案子缠身,无法陪在她身边。母亲跌落到黑暗里,抓不到我的手,她的心,该是多么忧伤!

③以至于后来,我总有那样的想法:如果当初我在母亲身边,手术是不是就会很成功,母亲的眼睛是不是就不会失明了呢?尽管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眼盲是“大势所趋”,手术不过是把那个黑暗降临的时刻向后延迟了一小截而已。

④但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⑤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用信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伤口。失恋的时候,母亲陪我出门旅行;与人争执的时候,母亲“护犊心切”,帮亲不帮理;下岗的时候,母亲陪我喝酒聊天……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⑥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丁。可是多少人,一边享受着温暖,一边嫌弃着那块补丁的“碍眼”啊!小时候淘气,新买的衣服刮了一个大洞。母亲缝补的时候,虽然做了巧妙装饰,但毕竟是一块补丁。那时候尽管依然很穷,可是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只盼它尽快多破几个洞,早早谢幕。可是它偏偏坚强得很,很长时间都没再受过伤,这“补丁”压在我身上,如同五指山压在孙悟空的身上,让我那颗敏感的心喘息不止,生怕别人投过来的白眼和嘲讽。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自在,那个春天,去乡下给人插秧挣了点儿余钱,给我买了一件新的衣服。我从那“五指山”下蹦出来,恨不能一下蹿到云里去。

⑦儿时,听到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儿别怕,妈妈在呢。什么都不可怕,什么都不必惊慌,因为有母亲在。在母亲看来,悲与喜,好运与苦难,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母亲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右眼皮跳,有点难过的事儿,明天没准儿就左眼皮跳了,好事临门呢。”从此,我微笑着生活,因为心里已经揣下一本豁达的爱的《圣经》,它的光芒,比雪更加刺眼,比太阳更加永恒,那是我人生的方向。

⑧我受伤的时候,母亲是我的补丁,是我的创可贴,让我完好如初,可是她自己却破裂了,破裂得千疮百孔。痛风,就像有风从骨缝里穿过一样,牙也快掉光了。母亲忍着疼痛,和我开着玩笑:“我这破身体啊,就像个茅草房,四处漏风。”

⑨无法帮她缝补这四处漏风的身体,眼睛却又雪上加霜地坏掉了!这成了我灵魂里永远的缺口,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握紧她的手,对她说,“妈,别怕,我在呢!”我多想自己也可以做一块神奇的补丁,把这痛苦的缺憾弥补。

⑩我把愧疚说给母亲听,母亲轻拍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傻孩子”。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我看不见你,但我还摸得到你的轮廓,闻得到你的气息,什么都没变,妈妈一如既往地爱着你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