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8《蒲柳人家》同步练习

 现代文阅读

刘继荣

①这些天,儿子蜘蛛似的整日在网上。下线之后,他也是若有所思。

②谜底终被揭开:他见我经常发表文章,便下定决心要与老妈比个高低。于是,他将自己的作文贴在一家儿童刊物的约稿网里。一次、两次,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篇被留用。

③班里老师允诺,一看到杂志,就给他颁发“创作之星”奖。可是,杂志却迟迟不来。儿子日日巴望着,快递一来,他总最先迎上去,然后落寞地走开。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很久才出来。他告诉我,编辑在网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终没过终审。他默默地吃饭,写作业,洗漱。我抱着一盒漫画书,敲开他的门。这个礼物,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却倔强地扭过头去不接。我说:“这是奖品,是失败奖。”他惊讶地睁大眼睛,薄薄的单眼皮涩涩地重叠着,很显然他哭过。我诚恳地说:“我要奖励你,你勇敢地向妈妈挑战,又勤奋地练习写作,作文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儿子,我真的为你骄傲。”他抬起头,顿时眉宇舒展开来。

④第二天放学,他开心极了,说大家都羡慕他有这么酷的妈妈,居然给孩子发失败奖。而那个失败在孩子们眼里,竟然也变得光彩夺目了。我做饭,儿子翻看着桌上的《读者》,里面转载了我的《亲人节快乐》一文。儿子发现杂志里设了一个“最受读者欢迎文章奖”,可以通过发短信投票。他一下振奋起来,预备在亲朋好友间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说:“儿子,这不好吧,如此兴师动众,万一失败了,妈妈该多不好意思啊!”他笑了:“妈妈,别怕失败,失败了,我也给你发奖!”我暗自惭愧,我们这些大人指导起孩子来,个个都很权威,一旦遇到同样的事,最缺乏勇气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⑤新一期《读者》上市了,儿子拉着我,急急地去看获奖名单。看一遍,没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没有。他呆住了,半晌才说:“妈妈,我们又失败了。”听到这个脱口而出的“我们”,我心里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阳光,洒落心底。原来,有爱的人在旁边,连失败都有甜蜜的滋味。

⑥第二天,我刚起床,儿子就开始发表庄严的颁奖演说。可是,刚开头就忘了词,他满脸尴尬,干脆直接把奖品塞给我。那是一个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婴儿此起彼落的娇憨、无邪的笑声,极富感染力,我们俩争着去捏,笑声满屋。

⑦儿子的生活,竟渐渐变得精彩纷呈,隔些时候就有最新消息播报——数学测验成绩不佳、口语比赛获奖、乒乓球赛惨遭淘汰、竞选音乐课代表大获全胜……胜了,由学校发奖;输了,由妈妈发奖。他愈战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战,都有无穷乐趣。

⑧没多久,我接到一个远从珠海打来的电话。对方说,他去年大学刚毕业,曾在儿子的班里试教。那天早上由于扁桃体发炎、高烧,再加上紧张,课上得一团糟。他在学生们面前告解:“这节课太失败了,我知道自己不会被录用,我们提前下课吧。”忽然,我的儿子举起了手,对新老师说:“我们家有个失败奖,无论谁失败了,都可以领奖。因为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奖励,收集很多的失败,就可以换到一个成功。”新老师顿时傻了。儿子给新老师的奖品,是一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麦克风》。而那位新老师,在向孩子们鞠躬时,已是泪流满面。他说,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奖品,他发誓,一定要成为最好的老师。

⑨不久,我收到一本杂志和一张浅绿色的汇款单,附注栏写着——“最受读者欢迎文章奖”,我急忙翻开书,我竟然是第一名,原来,获奖名单要隔两期才会公布。

⑩“我们都成功啦!”儿子用他的鼻尖,紧紧抵住我的额头。只要有颗勇敢的心,无论遇见的是什么,都是生命一场又一场的丰厚的恩赐。

(有删改)

(1)、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加下划线的“蜘蛛似的”“黏”两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子想在网上发表自己写的作文的执着和痴迷。 B、“失败有奖”,从全文来看,具体是指母亲对失败的儿子的奖励以及儿子对失败的母亲的奖励。 C、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能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能让读者更具体地体会到“我”的心情。 D、这篇文章有较普遍的教育意义:许多孩子都有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的通病,这时无论如何鼓励或斥责,效果都不会很理想。应该先教导他们懂得“失败的价值”,并与孩子一起分享自身的挫败经验,促使他们战胜畏惧心理。
(2)、分析第⑧段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3)、赏析下列句子,分析画线处的深刻内涵。

①这个礼物,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却倔强地扭过头去不接

我心里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阳光,洒落心底。原来,有爱的人在旁边,连失败都有甜蜜的滋味。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只要有颗勇敢的心,无论遇见的是什么,都是生命一场又一场的丰厚的恩赐”的丰富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开出的花朵

    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我们乘坐的列车困在这荒山小站已有八个多小时了。据说前方道路塌方正在抢修,何时通车还是未知数,而列车此时的给养已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困境。车上到处是乘客的谩骂声及孩子的哭闹声,听起来让人烦燥和心焦。

    正无望间,站台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端着脸盆兜售物品的山民,有玉米、馒头、鸭蛋、方便面。看到这些奇缺的商品,列车窗口两旁“呼啦啦”地围上好多人。

    鸭蛋5元一个,玉米5元一个,方便面6元一包,火腿肠7元……一听这价格,不少人立即吵吵着嫌贵。山民也不多说什么,挎起篮子就要往后走,这边又慌慌地叫住,抱怨着、嘟囔着极不情愿地掏钱购物。

    我所在的车厢稍后一些,山民走不到这里就被前面的窗口围住,我身边的乘客也几乎全跑到前面抢购去了。我正犹豫要不要也去,忽然看见车窗外两个负着重物的小小身影向我这边走来,原来是卖东西的小孩。

    “哎,小朋友,拿些玉米、馒头、方便面。”我把头伸到车窗外,大声喊。

    “好的,阿姨。”走在前面那个十二三岁大小的男孩,抬起瘦瘦的小脸,冲我一笑,站在他旁边的比他小些的女孩立即手脚麻利地把物品装进袋子里。

    “多少钱?”我做好被“宰”的准备。

    “15块。”女孩说。

    我有些愣住了 , 听闻了刚才那些夸张的价格,这样便宜的价钱让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姨,是15块钱,玉米1块钱一个,共3块钱,方便面一袋1元……”小男孩仰起头,眨巴着清澈的大眼睛,细心地为我计算着。

    “那好,谢谢你!”看着细雨蒙蒙中两张清瘦的脸,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很快,窗口又挤过来几个买东西的人,他们的物品很快被抢购一空了。

    两个孩子站在车窗下整理着手中乱七八糟的钞票,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的价格那么便宜?”

    女孩说:“我家在镇上有个小杂货店,平时卖东西就是这价钱。”说到这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有赚的。”

    我还想说什么,身后忽然传来女儿的哭声,原来,女儿在削苹果时,不小心削到了手。我急忙为她捏住流血的伤口。

    “阿姨,你稍等,车站花圃里有止血药。”男孩撂下这句话,一扭身冲进雨雾中,我一声“谢谢”还没有说出口,他已拿着一株青草从远处跑了过来。站定后,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草药止血消炎,效果特别好。他把青草揉碎,敷在女儿的伤口上。我找出创可贴小心地将女儿的伤口包扎好。

    “还疼吗?”他问。

    女儿摇摇头。

    男孩欣慰地说:“这草药叫七七芽,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

    “太谢谢了!”我由衷地称赞,“你们真是有善心的特别爱帮助人的孩子。”

    男孩和女孩脸上浮起一抹羞涩的笑容,女孩嘴快,说:“阿姨,你不知道,我爸爸一直有病,家里很穷,这些年我和哥哥上学全靠陌生的好心人资助,我们今天也没有做什么,比起别人给我们的,那真是太少太少啦。”

    说完,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挥手向我告别。

    我趴在车窗口,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走了好远好远,心中满是深深的感慨。

    对于我来说,今天本来是一个困境交加,愁苦无助的日子,但因为偶遇这两个孩子,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温暖里。我多想告诉亲爱的小孩,善良开出的花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飘散,落土生根。在你们身上,我看见许多温暖的善良,已慢慢长成散发着馨香的美丽花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童谣

蔡怡

    ①失智的父亲住进我家后,我回到当年照顾儿子的岁月。

    ②晚上9点他准时上床,我赶快躲进自己房间,享受片刻独处。11点半熄灯就寝。

    ③当我进入梦乡,父亲就推门迈入我房间,宣布:“天亮了,我要吃东西。”恍惚间,我以为儿子在呼唤。旧时,每逢周末,好梦方酣,儿子总在我耳边喊:“妈咪,我要吃早餐。”我开灯看表12点,是穿玻璃鞋的公主变回灰姑娘的时间。

    ④我隐藏内心的焦虑,亲热地挽起父亲手臂,带他走进厨房,冲大半杯热牛奶,先满足他的需求。牛奶没喝完,他想出门,但找不到我藏起来的皮鞋而作罢。我带他屋内夜游,掀起窗帘看窗外的漆黑,反复强调:“天好黑,不能出门。”再指着呼呼大睡的看护义工阿妮,说:“白天阿妮辛苦照顾你,现在不能吵醒她。”

    ⑤逛了一圈,没什么好玩,他甘心回房听我讲故事。我一手轻抚他的头,一手握住他的手,用低沉又缓慢的语调说:“从前,有个……”不久,父亲原本紧张的表情变柔和,呼吸变轻,手指头也放松了。等他发出均匀的鼾声,我蹑手蹑脚走出父亲房间,就如当年走出儿子房间。再看表,12点45分。还好,45分钟的耐心换回下半夜完整的睡眠。在安定父亲的过程中,我的焦虑也得以平抚。

    ⑥白天,父亲要做功课,除了简单算术,主要是歌曲、童谣的反复练习。歌曲来自父亲的教会诗歌,再辅以国语老歌,如他年轻时唱过的《青春舞曲》《小羊儿要回家》与《苏武牧羊》。

    ⑦我对父亲爱听歌的最早印象是第一届“国语歌曲比赛”时,父亲将耳朵凑近收音机,不但跟着哼唱比赛指定曲《晚霞》,且对参赛歌手一一评分记录。有好一段时间,每到黄昏,我心里就响起“夕阳一霎时间又向西,留下了晚霞多艳丽……”的浪漫旋律。教父亲唱歌时,阿妮会自动在一旁学。她音感好,又认真,很快就能承担带父亲饭后练唱的全部责任。至于童谣,都取材自一本老旧发黄的书《中国儿歌》,由朱介凡编著,林海音写序。三十年前我为在美国出生、牙牙学语的小儿学中文而买,三十年后,我为父亲的失智老化而唱。我特意挑选三十年前画过红圈圈的,重新打字,用粗黑字体打印在A4纸上,方便父亲阅读。

    ⑧人间多少事物代代相传,它顺着往下传,原来,也可颠倒往上传。儿子幼时学“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别有创意,在“姥姥不来,大猫来,吓得小老鼠叽哩咕噜滚下来”的结尾,增添“回家找妈妈擦药”的版本。“妈,我是小老鼠,摔倒了,要回家找你擦药喔。”撕开封存在记忆深底的甜蜜黏缠,内心一阵翻搅。我曾录下他三岁时用中、英、粤语说唱的民谣儿歌,但在数度搬家中竟遗失这卷珍贵录音带,是我人生一大遗憾。

    ⑨绕口令是儿歌的一种,当我看到“崔粗腿,粗腿崔,两人山前来比腿,是崔粗腿的腿粗,还是粗腿崔的腿粗”时,我仿佛看到我和哥哥依偎在年轻母亲身旁的画面,彼时,她留着长发,美丽又智慧,没有躁郁。父亲虽然失智,剛开始仍能把“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说得字正腔圆,令我好生惊讶,但随着他的脑力退化,渐渐他只能应付“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样的打油诗了。

    ⑩我和父亲说唱时的声调都非常高亢,且一起敲打桌面,增添喧闹节奏。父亲满脸天真,满心欢乐,他看不见我眼眶中的热泪,不懂我怀念天上母亲、远方儿子与过往童年之心。

    ⑪这些都太复杂了,父亲不会懂。只有我在“大头大头”声中,听到悠悠天地的寂寂之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去的舌尖

蓝染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片子拍得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失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得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做的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