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南昌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与叶说

李子燕

①悄悄地,爱上了正午窗台前的秋阳。

②两米左右的格子窗,有些矮有些窄,努力挤进有限的阳光。袅袅凉风起,一切皆安详。单曲循环一首轻音乐,让心情随着音符轻吟浅唱。

③凝望。幻想。玻璃窗上,残留着昨日第一场秋雨的痕迹。若手臂能够无限长,探索到窗外,即可抹去那些;目痕。或许,不能完全清澈,至少能让秋阳透明些,与窗内的我更亲近一些。

④几枚叶子,毫无征兆地落下,有一枚不甘心跌到地上,用力挣扎了几下,最后打了个旋,栖落到我的窗前。像是阳光很调皮,在那里印下一处花纹,淡淡的黄绿色,预示着接下来的金秋。将是色彩缤纷。

⑤那是一枚扇彤银杏叶片。像可爱的鸭脚状。上缘的波状弯曲。犹如画家的随性勾勒。在不规则中挥洒着自由。中间似被指尖掐掉,凹为一处规则的空隙。细而密的叶脉清晰而平行,均匀光滑地分布全身,酷似一只落落大方的蝴蝶,因贪恋秋阳的暖而沉睡……我赶紧调换一首歌曲,《思念》的歌词更应景:“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⑥聆听。浮想。是分别的苦楚太浓,浸透了思念?还是思念太沉,浸黄了曾经的绿叶?窗前,这枚几近枯竭的生命,是在盘点上一季的美丽,还是为提醒下一季的萧索?或者,只为离离暑云散,用轻舞飞扬来装点此季的清凉?

⑦心中忐忑,我眺望远处。小区不大,绿植却繁多,一年四季定格成窗前的风景,时而是枯燥生活里的惊喜,时而被忙碌的脚步所忽略。此刻发现,它们向来很自律,该发茅的时候发茅。该开花的时候开花,秋风来时,即用露霜沾湿额头。在郁郁葱葱的树梢上,陆续泛出几块浅黄或棕红,向时光挥挥手,像是在挽留盛夏,又像是在欢迎金秋。

⑧是的,我确信,这是秋的使者!

⑨春天的故事已在俏丽中走过,夏季的风景正在繁盛中淡去,还来不及裹紧衣衫。风儿就不知不觉变了温度。一点点试探着刺痛肌肤。无论接受与否。季节的步伐总是坚定而有力量。等到缓过神儿来,但见昔日景致骤然远去,被秋风漂染过的色彩,同样在深沉中努力张扬,慢慢沉淀出一种成熟的热烈。这是独属于秋的都丽,如果能够收获满满,便足以有勇气面对隆冬,用饱尝生活味道的笔触,绘一幅漫山遍野的索白。

⑩靠近。捡拾。我推开还未卸下的纱窗,把那枚叶子小心翼翼地呵护在掌心。那叶脉犹如滚热的血管。与我掌心的纹路微妙重叠,有一种忧伤的情绪涌出,沿着脉搏轻盈跳跃,令我怦然心动。叶子啊叶子,不要害怕!脱离了树根的原动力,请允许我做你的守护者。以一枚书签的优雅姿态,咀嚼往后余生的况味吧……

⑪小区里那棵银杏树个子不高,是几年前栽种的,物业工作者像守护宝贝一样,对它照料得格外细心。据说第四纪冰川运动时期,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银杏树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所以银杏树有“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等美誉。因而人们对其极为珍视。于是,好奇地查阅资料,知道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叫“公孙树”,象征着前辈为后辈造福。

⑫穿越。安慰。掌心里那枚落叶,像一位高贵的蝴蝶公主,以神奇美丽的模样,讲述着亿万年的历程。或许,其中有一种思念,来自对时空的眷恋:或许,其中有一种睿智,来自对生命的诠释:或许。其中有一种畅想,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期许。亦或许,我们每个人皆是一枚叶,无论去向哪个时空,都曾一路风雨兼程,在四季中轮回或消失,皆以叶脉铭刻每一次疼痛。

⑬于是,便有了心事。于是,便有了心情。于是,便也有了大大小小、实现的或未了的夙愿。

⑭亲吻。共勉。叶子无语,静静向匐在我的掌心,只怪掌心不够大,无法撑起它全部的过往。微微拢拢手。庆幸我的掌心是温热的,毫无保留地给它温暖,即使叶柄警惕地触到我的肌肤,留下若有似无的刺痛。甚至我能猜到,这一刻,它读懂了我的热泪盈眶,因此弯了弯腰。以叶柄做桥梁,连通一颗露珠的剔透晶莹。

⑮瞬间。永恒。我终于明白了叶子的心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无论屹立于枝头,还是栖落在窗前,只要体会过最真的暖,尝过最甜的苦,生命就值得单曲循环。

(《天津日报》2022年O9月27日)

注释:①李子燕,自幼酷爱文学,十八岁时意外导致高住截瘫,腰椎需要两根一尺多长的铜板支撑,双下肢无知觉,但却没有放弃轮椅上的文学梦。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凝望银杏叶)——( )——(捡拾银杏叶)——( )——(共勉人与叶)——( )

(2)、从修辞角度分析品味文中画线语句。

还来不及裹紧衣衫,风儿就不知不觉变了温度,一点点试探着刺痛肌肤,无论接受与否。季节的步伐总是坚定而有力量。

(3)、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拉面

周洁茹

       ①我很爱吃拉面,兰州拉面。我开始写作其实就是写拉面,文章肯定改了一百遍,手写的方格纸,但是题目一直没有更改过,《一碗拉面》.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中三的“我”下了晚自习去吃,可能是第一次吃吧,真的太好吃了。然后同学们都升入了高中,只有“我”去了一间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很糟糕,“我”的每一天也很糟糕。有一天“我”回旧校吃拉面,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我坐在角落,以前的同班同学也进了拉面店,他们说说笑笑,竟然不认得“我”了,“我”吃着拉面,流着眼泪,依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当然是找不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确实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一直记到现在。

       ②我后来还是很爱吃拉面,在美国时,听说隔壁州的中国城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味道很正宗,就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当然是没有找到,于是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③后来我搬到了香港,香港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好吃的东西,可我就是没看到兰州拉面。于是我坐火车到口岸,过海关,到了深圳,就为了吃一碗街边小店的兰州拉面。不管怎样,比起住在美国的时候,这已经是好太多了。

       ④如果回到我江南的家乡,我一定会去吃一家报社楼下的拉面。我有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我总说要去找她一起吃拉面,她总是笑着说:“算了吧,我才不要吃拉面。”后来她出车祸过世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我坐在去往西贡地质公园的一条船上,阴沉的天,海面波涛汹涌,我没哭。可是后来,我回到家乡,坐在报社楼下的那家拉面店里,对着一碗拉面,我痛哭了起来。算起来,她离开我们,也有十年了。

       ⑤夏天的时候,我去日本四国看我童年时的好朋友,我跟她也有十年没见了。就是坐在她家的客厅整天看着她,哪儿也不去,我都挺开心的。她家门口有一间拉面店,我们就去吃拉面。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我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她笑着说:“不要了吧,我的分一半给你。”我说:“你怎么不吃,我要是住在这儿,天天来吃都不会烦。”她说:“我不想吃东西……嗯,要不是你来,我什么都不想吃。”我的好朋友很瘦,小学时她就很瘦,可是这一次,我觉得她有点太瘦了。我也不想吃了,再好吃的拉面,她不吃,我也不要吃了。

       ⑥我们在香川机场告别的时候我想说sayonala,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除了这句,别的一句日语都没有学会。她说:“不要说这个词,这个‘再见’太严重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我们拥抱了一下,我摸得到她背上的骨头,一根一根的,我真想哭。

       ⑦回到香港以后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看了医生,是癌,所以不想吃东西,但是已经做了手术,会好起来的,叫我不要担心。“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啊。”她说,“也不要告诉你的父母。”我说好。

       ⑧“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她又说。

       ⑨“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我说。

       ⑩后来,我看了一个很老的日本纪录片《拉面之神》,我以为会跟《寿司之神》一样,讲一个神一样的人怎么做出了神级的寿司或者神级的拉面,然而不是的,《拉面之神》拍了一个人,胖胖的老爷爷,雪白头发,用他的魔术手,做出了最好吃的拉面,每个客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离开。“同学们都说我们很像啊,我们就结了婚,开了这家面店,一起做拉面,直到她患癌病离开。家乡?我只在新婚后和妻子一起回去过一次。”胖胖的老爷爷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选自2017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米饭,小米饭

戴晓军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

    父亲哥儿两个。我6岁那年,老叔结婚,父亲被迫搬出去住,连房子都是借的。穷人的天空都是灰白的,带着一丝腐烂的气息。我记忆中蜷缩的炕头,昏暗的油灯……它们在我脑海中深深地扎根。

    我的曾祖母那时还在世,分家那会儿,她正赶上身染重病。她的下巴鼓鼓地伸在脸的外边,脖子异样地粗大,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缺碘引起的。她很喜欢我的母亲,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母亲精心地伺候她,家里唯一的营养品是那只老母鸡下的蛋……

    母亲后来常说,如果有现在一半的条件,曾祖母就不会去世那么快了。

    我喜欢在老母鸡的咯咯声后把还热乎着的鸡蛋捡回来递给母亲,而母亲却总怪我,说小孩子的手没准儿,怕把蛋弄打了。她接鸡蛋的时候总是小心翼冀,像教徒那样虔诚。

    细粮在那时是很奢侈的东西。一日三餐都是大柿饼、玉米粥和小米饭。为了曾祖母的病,父亲借来了一升大米。每天早上,母亲蒸一碗白花花的略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口给曾祖母喂下。

    孝敬的定义就是留给曾祖母好吃的东西,那时的我常这样想。母亲那个时候有一张愁苦的脸,那是在看我大口大口地吃硌牙的玉米粥的时候。

    一天有个亲戚来串门。家里并没有因为来了客人而多做一个鸡蛋,父亲只能搓着手叹叹气。那天做的是小米饭,但曾祖母的那碗大米饭依然没变。早上,曾祖母身体不舒服,没有起来吃饭。因为学校离家有一段路程,所以我每天都带饭上学。那天是那个亲戚给我装的饭,装好后,母亲叮嘱了几句,我就背着书包走了。

    天气晴朗得可爱。

    中午的时候,饥饿席卷了我的身体。饭盒还透着热气。我打开饭盒,一下子愣住了……饭盒里竟然是白花花的大米饭!

    我并不晓得那个亲戚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简单的思维使我想不到那么多。这是曾祖母的饭,我不能吃。我也知道,那些大米借得不易。面前的大米饭在我的眼里一点点变大,我的口水不经允许就分泌出许多许多。周围的说话声、打闹声一会儿模糊一会儿清晰。我悄悄地环视了一下周围……没人注意我,于是我盖上饭盒,站起来擦擦嘴,似乎我已经吃饱了。

    整个下午,我在极度饥饿中度过。几次我有打开饭盒的冲动,毕竟那时我是个孩子。老师的话,窗外的阳光,统统变成了那盒大米饭,一遍遍地诱惑、冲击着我,我有些不知所措。

    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的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书包里那盒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走进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烧火,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

    我走到母亲面前,从书包里拿出那盒饭,递给母亲。那一刻我嘴一撇,要哭。母亲接过饭盒——她感受到了饭盒的分量,她不解地看着我。

    我告诉母亲,早上饭装错了,曾祖母的饭,我没有吃。母亲打开饭盒,是一盒动都没动的大米饭。

    母亲直直地盯着我,黯然的眼神中有一种沧桑和无奈。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抱紧我,大滴大滴的泪珠滴在我的脖子上。

    我任由母亲在我的肩头啜泣。黄昏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整个屋子变成了一种惨淡的红色。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感觉母亲作为女人的脆弱,感觉到自己终于承受母亲的眼泪了。我用稚嫩的手擦着母亲的眼泪,可不一会儿,我终于也吓得哭了起来。“妈,你别哭,我长大了挣钱养活你……”

    我想我那时能说的只有这些。

    后来我知道那个亲戚为什么会装错饭了。他以为和别人家一样,好的要留给小孩子吃。

    一天放学,我看见很多人在我家,曾祖母去世了。我和大人们一样跪在灵柩前,母亲哭得很伤心。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曾祖母,手里端着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天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际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前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以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方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一一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③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④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⑤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阅读下面名著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穿上杠房或喜轿铺所预备的绿衣或蓝袍,戴上那不合适的黑帽,他暂时能把一身的破布遮住,稍微体面一些。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

    ②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③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④……这些都不算什么,为了让自己活得更体面些,更舒服些,祥子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去做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花瓷瓶

史雁飞

    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小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男孩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帽顶落满了积雪,使得男孩的脸更加瘦小。厚厚的积雪淹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你到底要做什么?”一朵一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

    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我,我妈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噢,不,不……”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妈病了,老咳嗽,天黑咳得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泅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从哪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爸早就去世了。”“那,是你妈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妈不知道。”

    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瞒着你妈妈,来当这个青花瓷瓶的?”

    “嗯。”

    “就是说,这个青花瓷瓶,是你偷出来的?”

    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老板娘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青花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青花瓷瓶,又翻来覆去仔细地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青花瓷瓶走进柜台,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青花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把这青花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老板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青花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太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男孩再也没来。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正的人工智能危机

《北京折叠》:科幻小说和人工智能经济学

    清晨6点的钟声敲响时,这座城市将自身折叠收起。密密匝匝的水泥钢筋建筑从头到脚弯折然后绕轴扭曲。外部阳台和雨篷转为向内,形成完全密封的光滑外观。高楼分解成一个个部件,重新组合,蜷缩成致密的巨大魔方。

    这些楼宇中生活着北京第三空间的居民,他们是下层的劳动人民,夜间辛勤劳动,白天睡觉。随着城市折叠自身,小块小块土地开始180度旋转,它们翻过来将缩成一团的建筑挤入地下。

    当这些方块的另一面转向天空时,另一座城市就呈现在眼前。随着第一缕曙光爬上地平线,这座新的城市露出地表。树木成荫的街道,宽阔的公园以及漂亮的独栋房屋开始展开,直至完全覆盖地表。第一空间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伸了伸懒腰,看向窗外只属于他们的世界。

    这些是中国科幻作家、经济学者郝景芳的幻想。她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因生动描述了不同经济阶层被分开,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而获得了著名的雨果奖。

    在这个未来的城市,城市分为三个阶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地面生活。生活在第一空间的500万精英居民可以在清晨6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的整整24小时里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超现代城市中。第一空间折叠翻转后,第二空间的2000万居民开始在稍逊于第一空间的城市中工作生活16个小时。最后,生活在第三空间的5000万人口是清洁工、小摊贩和普通的劳动者。从晚上10点到清晨6点,他们奔波于摩天大楼与垃圾堆之间。

    作为第三空间支柱的垃圾分类工作本可以完全自动化,但现在却是靠人工完成,这是为了给在此生活的不幸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不同的世界之间是禁止跨越的,这就创造出了一个阶层明确的社会,第一空间的特权居民无须担心底层贫民会来污染他们的技术乌托邦。

    这个反乌托邦故事虽是一篇科幻小说,却清晰地描述了人们对未来世界中的经济阶层形成和失业率等问题的真实恐惧。郝景芳是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博士,她的日常工作是在政府智库中开展经济学研究,包括调查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技术专家和未来学家,包括我本人在内,深深地对未来感到忧虑。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四波浪潮席卷了全球经济,它们有潜力撬开更大的贫富差距,引起大范围的技术性失业。正如郝景芳在故事中的生动刻画,未来由技术导致的财富与阶层上的悬殊可能演变为更深刻的裂痕:撕裂社会结构、挑战我们的人格尊严。

人工智能对于商业来说是一个异常强大的工具。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带来15.7万亿美元的财富。很多收益来自自动化取代大量人工的工作。由此引发的裁员对所有劳动者都一视同仁,给高学历白领职工和许多体力劳动者带来同样的巨大打击。当人类与运算能力超过人脑的机器竞争时,大学本科甚至是高度专业化的研究生学位都不再是工作的保障。

    除了引起直接失业,人工智能还会加剧全球经济不平衡。通过赋予机器人看、听、拿、操作、移动的能力,人工智能会彻底改革制造业,迫使发展中国家那些雇用了大量低薪工人的工厂破产,切断底层人民改善生活的路径,剥夺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中国、韩国、新加坡的脱贫致富之路曾经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大量的年轻工人曾经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优势,但在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未来,却会变成拖累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即使是发达国家,人工智能依然会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天然趋向于垄断,会在压低价格的同时消除公司间的竞争。最终,小型企业会被迫关门,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主宰会获得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利润,经济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在我看来,如果不加以管制,人工智能对于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就是火上浇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被机器取代,科学家扪心自问:在智能机器时代,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可以”和“不可以”

    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不能仅仅用传统“低技能”对比“高科技”的单一维度来分析。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在基于数据优化的少数工作中远胜人类,但它无法自然地与人类互动,肢体动作不像人类那么灵巧,也做不到创意地跨领域思考或其他一些需要复杂策略的工作。下面我用两张图来解释一下:

(节选自李开复《AI·未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