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材料: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病,他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推行以德治国的“建文新政”,其主要内容:重用文人;减轻财税;平反冤狱;精减机构,更变官制;锐意削藩;……建文新政有得有失,失大于得。对武官的利益多有触动,故在改革时多少受到了勋臣们的阻碍,因而丢掉了皇位,致使那些很有意义的革新措施也未能有效推行。
——摘编自《不值得称赞的“建文新政”》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