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古往今来,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从商鞅以来, 在法家“明法”思想的指导下,秦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严厉惩罚政 治犯罪。凡是反对君主“为乱”“为逆”的行为, 最少是死刑, 多是“灭其宗”“夷三族”。甚至宣 读诏令时不起立致敬,也属犯罪。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惩治盗窃行为。如私自侵犯别 人田界,“赎耐”;“盗采人桑叶”,罚 30 天徭役;五人以上集体偷盗抢劫,处以“斩左趾”刑。三 是对于一般的斗殴伤害、奸淫伤害也给以惩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过去在法学理论界,讲到法律制度的划分,好多都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来划分一个国家的 法律制度。从阶级属性讲,西方国家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都属于资本主义法系。对于资本主义 法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 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 利益而颁布的”,这种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

——栗战书《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材料三

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发展道路。 1840 年以后, 封建的中国逐渐变 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国家命运,尝试了多种宪法制度,都未能改变山 河破碎、积贫积弱的状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导力量。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切,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宪法制度的 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回应人民对宪法的期 待。

——韩大元《增强宪法自信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根基》 

(1)、 据材料一,概括秦律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律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 指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并阐述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的实质。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宪法与时俱进”的史实。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