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活动三:开创未来奏响时代凯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理想与创造, ChatGPT的诞生见证了一代人的想象力与追求。学校举办了“是否应该禁止学生使用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辩论会,下面是小深为活动收集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

2022年11月30日, ChatGPT横空出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根据Similarweb 的数据,今年1月,平均每天约有1300万独立访客使用 ChatGPT, 是去年12月份的两倍多,累计用户超1亿,创下了互联网最快破亿应用的记录。

除了广大用户千奇百怪的问题,引发了社交媒体的大量传播, ChatGPT在各领域的秀肌肉,也进一步强化了其知名度。

(以上材料来源于“腾讯研究院”客户端2023年2月8日,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甘肃省平凉市公安局网安大队侦破一起利用AI 人工智能技术炮制虚假不实信息的案件。

说起来,这已不是 ChatGPT 第一次陷入假新闻风波了。

问世伊始,便有人见识到其“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高超本领。让解释高深物理理论,说得有鼻子有眼,结果所附论文一查均无出处;让推荐相关领域学者,瞬间就有人选,可人物履历却是七拼八凑。

出于共“天赋”的内容生成能力。ChaciPT似乎比从前的人工智能都更“聪明” , 编出的内容往往形真实假、杂糅难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了避免学生过于依赖人工智能类工具,防止作弊,多国学校已经发出禁令,禁止学生在学校内使用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和考试。

(节选自央视网2023年5月9日)

材料三:

当地时间3月31日,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从即日起禁止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 并限制开发这一平台的OpenAI公司处理意大利用户信息。同时个人数据保护局开始立案调查。

个人数据保护局认为,3月20日 ChatGPT 平台出现了用户对话数据和付款服务支付信息丢失情况。此外平台没有就收集处理用户信息进行告知,缺乏大量收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

OpenAI公司必须在20天内通过其在欧洲的代表,向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通报公司执行保护局要求而采取的措施,否则将被处以最高2000万欧元或公司全球年营业额4%的罚款。

(节选自《央视财经》2023年04月01日)

材料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我们当然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关键是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事物的同时,注意规避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相关法律与伦理框架不仅不能落后,反而更要尽量赶在前面。

我国今年1月《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颁布实施,4月,国家网信办起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相关权责会更加明晰,操作规范会更加具体。

与此同时,对待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也要多多寻求“技术解”。比如,对于人工智能合成的文章进行识别、并打上不可抹掉的标签。

ChatGPT 在接受《时代》专访时曾回答:我还有很多局限,但人类应准备好应对AI。确实,当为 ChatGPT 打开的新世界而激动万分时,我们更应该有一丝理性的冷静。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和法律框架,让其与技术研发齐头并进,规定好人工智能缔造者的义务,充分提醒用户保持警觉。“凡事预则立”,尽快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社会就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新纪元”。

(节选自《央视网》2023年5月9日,有删改)

(1)、下列是小深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中占较大比重。 B、ChatGPT 能高频造假出于其“天赋”的内容生成能力。 C、使用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D、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应保持理性的接纳态度。
(2)、收集材料时,小深对材料二画线句中的“聪明”一词不知如何理解,请你结合上下文帮他解答。
(3)、活动中正方同学充分肯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作用,请你结合材料一二三,为反方概括出人工智能的弊端。
(4)、活动结束,小深听闻 ChatGPT 的假新闻风波后,对人工智能持全盘否定态度,请你根据材料四给小深提几点使用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来了”的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在某网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 【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来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天。对一名航天员来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来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网友跟帖】

千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娥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 【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网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23 年 9 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 一 个令人耳目 一新的概 念—“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 ,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也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 ,新质生产力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 ,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 跃迁 。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扩  张 ,不仅严重依赖要素投入 ,而且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新质生产力驱  动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 ,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 而且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不同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  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颠覆性技术群。

( 摘自人民论坛网 ,有删减)

材料二 步入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蓬勃兴起 , 万物 互通、智能智造 ,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 。 比如时下流行的人工智 能、无人驾驶技术 ,它们有可能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技术形式的新 质生产力 ,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迁。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 。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 ,就能把握时代、 引领时代 。谁能抓住机遇 ,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真正 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 摘自《北京日报》,有删减)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得到高度重视 ,广大青年人才被  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全力托举他们在科技创新创  造活动中挑大梁、当主角 。一方面表现在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 ,2012 年至 2021  年期间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由 416. 7 万人增长到 858. 1 万人 ,增加 441. 4 万人 , 年均增长 7. 67% 。 同期 , 自然科学领域博士毕业生总人数超过 45 万人 ,年均增长率 4. 73% 。 另一方面 ,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参研人员中 ,45 岁以下占比 80% 以上 。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  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 30 多岁 。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 ,优秀青年科  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可以看到 ,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青年科技人才是重要  依托。

( 摘自光明网 ,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航天员如何安全返回地球?这个减速“神器”很关键

①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昨天(2日)进行了在轨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明天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②航天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需要经分离、穿越大气层、着陆这几个过程。其中,再入大气层是比较凶险的过程,速度从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逐渐降低到每秒几百米。在距地面约10公里时,返回舱会打开降落伞,速度进一步下降到每秒几米。最终,返回舱将以每秒1~2米的速度着陆。

③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非常快,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减速,虽然进入大气层后已经从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百米,但仍需要一件“神器”来帮它继续减速,这就是降落伞。

④返回舱的降落伞分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首先,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的主要作用就是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速度大约为180米每秒。减速伞工作19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每秒减到40米每秒,然后再减至7~8米每秒。在整个过程中,为避免过载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要先收口、再打开。

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收口状态就是这个伞没充满,但是它的面积已经相当大了。因为这时候速度很快,直接就是最大的阻力面积的话,一方面是对航天员的过载影响很大,过载是有要求的,因为就像踩刹车一样,还有一方面伞本身强度也是有限的。

⑥为了防止主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会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自动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和设计来讲,主伞打开了,后边的那些像座椅提升、着陆反推发动机,那只是进一步减小着陆的冲击,但是对整个船的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已经是没有影响,就是那时候应该说是大局已定了。

——选自《人民网》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