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材料一:两名“最美孕妈妈”在废墟下度过的3小时中,不断互相鼓励,“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们都要坚持……”,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能轻言放弃,“嗯……我们一起不放弃!” 最终被平安救出时,两人仍十指相扣。
材料二:云南龙头山镇骡马口热食供应点,一个叫安德华的解放军战士,因又累又饿晕倒了。早上背给养物资9公里到此,马不停蹄保障了几百人,手握厨勺却粒米未进,说是不好意思吃!
材料三:5日上午,湖南梦想起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与工作人员一起把1万斤切糕打包装好,捐赠给云南地震灾区。
班级组织“太空再长驻 天和探无垠”的新闻阅读活动。小记者小语和文文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你参与,完成下题。
【材料一】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本报酒泉10月16日电(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二十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6日)
【材料二】
凌空飞天征寰宇
——访神舟十三号飞行员王亚平
作者: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占康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被大众熟知,这次再度问鼎苍穹,她又将新添不少“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为时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这堂课当时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王亚平也被冠以“太空教师”的称号。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起点,她的航天员生涯和太空之旅才刚刚开始。果然,8年后的今天,她迎来了第二次太空飞行。
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需花费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必须提高上肢力量。一次舱外服的试验做下来,完全超出了王亚平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已抖得拿不住笔。
为了提高能力,王亚平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也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说,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为自己的胳膊练粗了而欣喜。
为了此次太空“出差”,王亚平携带了乐器、家人和战友的照片、视频,还给两位男航天员提前准备了新年礼物,“我非常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6日)
【材料三】
拟订提纲:
采访者要搜集与采访主题相关的资料,预先拟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者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主题,尽量全面。
提问技巧:
采访者可以通过寒暄等方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
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
【材料四】
采访提纲 | |
采访对象 | 林西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
采访目的 | 了解太空生活的日常饮食 |
采访方式 | 议论、笔录、录像拍摄 |
采访问题 | 问题1:您好,林叔叔,您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可以先和我们聊聊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吗? 问题2:林叔叔,您曾提到宇航员在太空旅行前必须经过地面训练,在太空生活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那宇航员们很在意食物的口感和营养怎么办?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