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湘潭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说士节

王学泰

①“士节 ”这个词有点“古 ”,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此文的开头不能不对它做些解释。最初 “士 ”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 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 ”指节操,“士节 ”也就是“士 ”所应该有的节操, 这里的“节操 ”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 ”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表现,士人在严 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②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 ”在那个社会里指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 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 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 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 挺罢了。

③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 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所以才会有“宋襄公不杀二毛 ”“专诸刺王僚 ”等被后世聪明人视为“愚 蠢 ”的事件发生。还应该看到, 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互有权利义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 忠    ”    ;孟子说得更清楚明确: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路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同时,传统的保护士节 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 ”的一个外部条件。

④统治者提倡“士节 ”,似乎不能完全从特权角度理解,其目的在于使士大夫保持其精神追求,也是 他们从事其职业的保证。 当时士大夫是社会的管理者,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掌握着“公权力 ”,倘若士节 被摧毁,使其没有了操守,可以无所不为,这样“公权力 ”就会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那么本来的社会中 坚就成为社会蠹虫。另外,还应看到由于社会舆论的鼓励,培养了一批有廉耻、识去就、守信义、重然诺 的官员,这对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也是一个制约。

⑤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 大丈夫 ”品格就是一例。儒、墨诸子以 “ 帝王师 ”而自视,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 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商 鞅、韩非的“理论 ”只考虑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和权力,从不为其他阶层的人着想。

⑥当法家的理想国,被称作“虎狼之国 ”的秦统一了天下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人保 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这时“士节 ”要表示出的相对独立性,往往就要依赖统治者对士的尊重 的程度和士人自身的内在力量。

⑦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例如汉代大臣与君主之间 可以从容地坐而论道;唐代的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有座位;到了宋初,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明清两代, 士人地位跌倒了低谷。明代的诏狱、廷杖,清代的跪见奏对制度和申斥制度,都是在残酷地摧毁着士人的 尊严。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

(节选自《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士 ”与“士节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节 ”就是“士 ”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 B、能够严守“士节 ”的人一定是“士人 ”。 C、“士节 ”的角色意识形成于贵族社会,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 D、到后世,士人想要保存“士节 ”,往往要依赖于统治者的尊重和自身的内在力量。
(2)、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一段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简述理由。

宋代与明代都曾发生过相似的“ 大礼议 ”事件,却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宋代由于秉持着开国皇帝所立 的“不杀士大夫 ”的遗训,对冒犯的臣子及士人仅罢黜了事,最后由于臣工的坚持,宋英宗未能成功。而 明代却有一百二十四位官员被下诏狱拷讯, 因此事受廷杖而死的大臣多达十六人,最终反对的大臣纷纷缄 口, 以嘉靖皇帝的胜利告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希望忽明忽暗,是既强烈又飘忽的存在,要时时刻刻确认它的存在。看奥运会的时候,我也会势利地想,那些世界排名那么靠后的运动员,为什么还要来参赛?有菲尔普斯出现的比赛,别的选手为什么不索性弃权?那些在举重比赛中,按照自己的实力,选择了较轻重量的选手,自打他确定重量的时候,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还要让比赛继续?还有伊拉克的选手,穿着起了毛球的T恤和开了口子的运动鞋,带着眉宇间的阴霾,也还是要来参加比赛,比赛又能为他们改变什么?
       ②按照通行的说法,是为显示体育精神,是听从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是为说明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的参与感。但所有那些已经处于命定的劣势,却还是前来参赛的运动员,在所有这些大的精神之外,也还存着小小的、实际的希望吧,希望奇迹发生,希望局势逆转,希望得到命运眷顾,希望某个刹那,命运的手指缝漏了一漏,倾泻出一些别人不屑的金沙,最不济,也能留下自己曾希望过的痕迹。就像《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出海,大概也是怀着希冀的吧;就像明知中国足球秉性的我们,也还是怀着买彩票的心,在某些时候打开电视的吧。
       ③有的时候,希望确实出现了。相比较那些“果然”,它只是为数稀少的“竟然”,但它还是出现了,当然,用“竟然”来修饰他们,是不公平的,希望或许早就由他们亲手锻造,蕴含在征程之中,但相比较更为强大的“必然”,那点希望还是太小了,但我们依旧紧紧怀揣,不敢有丝毫懈怠。

                                                                                                                                                                         (摘自韩松落《希望哲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猴王的智慧

    ①在南美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公猴在取得猴王的地位后,一旦有其他公猴前来挑战,猴王就迅速从母猴怀中抢下一只幼猴,抱在怀中亲昵。见此情景,前来挑战的公猴担心打斗起来会伤到幼猴,就讪讪地走开。猴王用这种示弱的方式,既避免了争斗,又保住了自己的猴王地位,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②示弱,不是有意的妥协,而是理智的忍让。在人际关系上,逞能往往招致强手,示弱才会赢得机遇。

    ③曾经有一位钢琴演奏者,他的技艺已经十分出色,但苦于没有机会崭露头角。这时,有朋友给他出主意,让他隐藏自己的实力,去做一位钢琴家的伴童。他听从朋友的建议立即照办。这天,钢琴家生病,不能登台表演。他主动请缨,代替钢琴家上场,果然,一炮走红。正是这位无名小卒,甘于示弱,隐藏自己的实力,才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④示弱,不是屈服,更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在自己力量还处于劣势时深藏不露,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不争一时之长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即使自己才华横溢,如果喜欢自我炫耀,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甚至给自己带来灾难。三国时的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最终被冠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处斩,时年仅三十四岁。汉代时的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忍气吞声,历经磨难,成为一代名将

    ⑤徐志摩曾有这样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有着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于低头的女人,是厉害的。”善于低头的人不一定就自卑,就好像说话声调高的人不一定代表他多强大。

    ⑥刘邦和刘备都是极善示弱的人,当他们一文不名的时候,往往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姿态,将自己装扮成虽有理想,但条件不够成熟的弱者,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面对这样的示弱者,谁不想帮他们一下呢?

    ⑦青涩的稻谷昂首挺胸,成熟的稻谷却谦逊地低下了头,不仅降低了被折断的危险,还让鸟鼠们找不到着力点,从而保存了自己辛苦孕育的果实。一个人的生命遭遇威胁的时候,选择低头并不是示弱,因为它往往能够让自己脱离危险,让人生因为示弱而精彩。

    ⑧要使示弱产生良好的效果,要学会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不足,有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要多陈述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专业人士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境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会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⑨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随后又挺直身躯,悄然地成长着。强者示弱,可以展示自己的博大胸襟,传达个人的谦逊与大度,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活出人生的快乐和价值。弱者示弱,能够收敛触角,蓄势待发,虽身居喧嚣,却心态从容,不畏艰辛,逐渐让自己变得强大。

——选自2015年第1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

    “翻开动漫书要关上”这话的第一层含义,即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反对俗文化,但特别强调要读经典,什么才叫经典呢?圣洁的、美感的、雅致的、庄重的、忧郁的、悲悯的东西,使是经典。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便是经典。经典常常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走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也就是说,它们穿越过也正穿越着时间和空间。当然,语文教材的文章是经典,教育部规定的30部中学生必读书是经典。阅读经典,是为了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阅读经典,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阅读经典,是为了鼓舞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那么,什么又不叫经典呢?卡通书和动漫书大约不叫经典。当红影视明星写的书不是经典。正吵得火爆的书难成经典。而据说一读就可变得聪明成为天才考到高分,这样的书肯定不是经典。同学们却偏爱读这些书,也不能全怪同学们,社会是这么浮躁和功利。文化也要快餐,道德也要速成,这是急功近利的毛病,是脚痛医脚的错误。思想贫乏、情感苍白,几乎是人文上的不治之症,是癌症;词不达意、语言千瘪,终将成为同学们发展道路上跨不过的铁门槛!

    所以,要读经典,要宁静而从容的阅读,要沉醉而投入的阅读。“翻开动漫书要关上”第二层含义就是,确保读书的充裕时间和安宁心境。媒体的多元和出版业的发达,有时也是坏事。我们的眼球和脑半球常常被换来换去的频道控制了,或者,是网站,是卡通动漫书,是时尚的花花绿绿的书。我们消遣,感到快捷和轻松,却也感到乏味和无聊,轻浮和浅薄。所以,打开电视还要记得关上,开机上网还要记得关上,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于是,读书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有了心境和氛围。我常常怀想一些境界,像叶灵风在《书斋趣味》中说的,“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像冰心女士在《寄小读者》中说的,“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在晚餐后用功”。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诗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取之,取而读之”。我自己也常常庆幸,自己少年时双手不是操作遥控和鼠标,而是翻开发黄或洁白的书页,行走在唐诗深处,融化在宋词里边,曾在《三国演义》里金戈铁马,曾在《红楼梦》中陨泪齿怀。

    以上,我谈的是要读经典和宁静读书的问题。

    同学们,人间的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阅读经典,宁静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我们不负读书,读书终将不负我们。

(选自《诗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2017年08月25日04版《人民日报》)

阅读

遇见生命之美

       ①当前,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上班族正在遭受一种隐秘的“工伤”,他们渐渐地失去了“文化体力”:表达能力退化,词汇变得贫乏,看不进去长文,阅读量、观影量也慢慢下降,职场的压力,让现实、物质、效率更多地被放在了价值排序的前列,文学、艺术、思丹、智识,逐渐让位于工资卡上的数字和职场的晋升。枯燥的数据和表格扼杀了感受力和想象力。身心的疲惫让人拿着手机,无意识地刷着快餐式短视频,摄入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却感到生命被浪费而产生焦虑、不安、孤独、抑郁的情绪。如何保有代表着个性和自我意识的“文化体力"?近期火热的市民夜校,可谓提供了一剂良方。

       ②夜校在中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100年前,中国近代美育先师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就创立过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改革开放后,夜校也曾风靡全国。与20世纪80年代学习文化课的“夜校潮”不同,现在的夜校大多侧重于文化艺术生活体验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美夜校,核心课程就是从非遗技艺到琴棋书画,从艺术手工到生活美学。大家能在夜校里踏踏实实待上两个小时,是因为夜校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稳定的锚点,提醒身体亲近艺术,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松弛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喘口气,然后再去迎接新的挑战。

       ③夜校热,折射出一种蓬勃的需求正在民众中间生长,那是对艺术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人在经历新的有趣体验时,大脑会产生丰富的生物电流,神经元会发生新的链接,那个时刻就会留在我们的生命里,生长成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就像锻炼能让肌肉越来越发达一样,“文化体力”越强,就越能从文字、经典作品、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力量。那也许是比名利、人际关系更稳定、更值得信赖的东西。“文化体力"也会保护我们,让人有面对现实世界的力量和勇气,那是一种精神和人格的真正强健。

       ④美育学说自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艺术内部、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基于对人类发展的忧思,试图在实用理性占上风的现代社会中,借助美育来恢复人性完整的问题,因而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命题。正是由于美的超越个体利害的普遍性,使审美成为一种缓和人与人的利害冲突、连接人与人的力量。美育能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进入自由境界,这就使得美育超越了个人情趣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和社会的领域,并与广阔的人生和连,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生命。

      ⑤美育的核心不在于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全面打开人的感性能力,以审美为途径来舒展人的天性,促进人各方面能力的协调,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打开自我。美育意在培养完整的人,在于人格品质的提升。如果遗失了美育的初心,本该舒展天性、激发潜力的美的“育",就变质成了狭义的美的"术”,那是对美育的误读。

⑥英国文学大师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俯瞰草丛中正在建造巢穴的蚂蚁,我惊诧于他们的合作无问;凝视窗外那株瘦削矮小无人问津的小树,我感叹它枝枝叶叶片片向上的姿态;走在街头,突然被东西绊倒时,留意到旁边伸手搀扶的陌生人,我心生暖意……当我们能欣赏美好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体力"也在慢慢复苏,我们自己也变成了美好的事物。美育最高的目标是为了人格的健全,而艺术教育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教育。倾心于绘画,让我们对色彩和线条有了别样的感情;沉浸于音乐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乐于健身,让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趣味盎然的旅行让我们在行走中遇见生命之美……你的精力花在哪里,你的生命之花将绽放在哪里!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美育——遇见生命之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