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赶走喜鹊

沈石溪

①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的院子里飞来一对喜鹊,在那棵开满粉红色花朵的山茶树上筑巢。我十分欢迎它们来做我的邻居。喜鹊是吉祥与喜庆的象征,喜鹊登枝,不就意味着我将交好运了吗?因此,我削了一些短树枝,扔在屋顶上,为它们提供筑巢材料。

②一个多月后,我站在山茶树下,听见树梢横枝那只椭圆形的鸟巢里传出雏鸟的叫声,啊哈,它们生儿育女了!

③又过了一个多月,我能看见小喜鹊毛茸茸的小脑袋淘气地伸出窝沿,数了数,共有四只小喜鹊。这是一个兴旺昌盛的喜鹊家庭。我还按照它们的生理特征,给四只小喜鹊起了名,一只叫蓝眼睛,一只叫花翅膀,一只叫白脚杆,一只叫歪脖儿。

④添丁增口,雄喜鹊和雌喜鹊自然十分辛劳,从早晨开始,就一刻不停地飞出去觅食,衔来小虫子喂养它们的孩子。

⑤那天中午,我在山茶树下削竹篾编箩筐,突然,听见头顶的鸟巢里传来叽叽喳喳激烈的吵嚷声。雄喜鹊和雌喜鹊都外出觅食去了,我担心小喜鹊的安危,便爬到山茶树上,一看,没有什么外敌入侵,而是刚刚才长出一层绒羽的四只小喜鹊在打闹。它们虽然不能飞,也还站不稳,但它们打斗得却异常火爆:个头最大的蓝眼睛把身体最弱的白脚杆从窝中央一直推到鸟巢边缘,发育最快羽毛油亮的花翅膀,头拱进羽毛稀疏的歪脖儿的肚皮底下,几乎要把歪脖儿抬了起来,还使劲儿往窝外顶。白脚杆和歪脖儿的头与小半个身子已被挤出窝去,大概是意识到生命危在旦夕,竭力挣扎着,喳喳哀叫。蓝眼睛举起稚嫩的翅膀,不断去打已岌岌可危的白脚杆,眼看就要酿成惨祸,我不得不出面干涉,把受欺负的白脚杆捧回窝中央。然而,蓝眼睛仍不肯罢休,我的手一拿开,又故伎重演,开始向白脚杆进攻。

⑥就在这时,雄喜鹊和雌喜鹊回来了,它们嘴里都衔着一条虫子,显然,是赶回来喂食的。

⑦我放心地下了树,我想,雄喜鹊和雌喜鹊看到蓝眼睛和花翅膀以强凌弱,肯定会制止它们胡闹。奇怪的是,雄喜鹊和雌喜鹊却迟迟不进窝去,停栖在鸟巢外的一根横枝上,静静地站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⑧这时候,不管是雄喜鹊还是雌喜鹊,只要朝前跳跃两步,轻而易举地就能终止这场危险的游戏。雌喜鹊扭头往鸟巢望了一眼,轻轻放下嘴里的虫子,竟忙着开始梳理自己的羽毛。雄喜鹊做得更过分,对就在耳边的求救声,仿佛根本没听见似的。

⑨叽——声尖叫,白脚杆从高高的鸟巢跌下来,呜呼哀哉。几秒钟后,歪脖儿也同样死于非命。这哪里是什么游戏啊,分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窝里斗!到了这时候,雄喜鹊和雌喜鹊才停止整饰羽毛,重新叼起虫子,跳到鸟巢边。蓝眼睛和花翅膀同往常那样,急不可耐地伸长脖子,咿呀咿呀讨食吃。雄喜鹊和雌喜鹊很温柔地将食物塞进它们的嘴里,那神情,就像是在犒劳一对有功的小英雄。

⑩我震惊,迷惘。我赶紧跑去找寨子里最有经验的老猎人,请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平静地笑了笑对我说,这种目睹子女坠巢而亡的陋习,其实是一种汰劣留良的自然现象;他说小喜鹊在窝里互相推搡,是要减少竞争对手,独霸食物;他说成年鸟这样做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觅食压力,为了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食物培养更强壮的后代。

⑪一转眼到了秋天,蓝眼睛和花翅膀羽毛长硬会飞了。山茶树上,喜鹊闹枝,可对我却再也引不起任何美感,我趁它们外出之际拆了它们的窝,把它们轰走了。老猎人说的或许有道理,它们消灭弱小,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生存技巧,我能理解,但我是人,永远也无法赞同这种残忍。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20期)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发生的环境主要在“我”的院子,院内的山茶树被多次提及,为小说增添了意境美。 B、“我”削了些短树枝,为喜鹊提供筑巢材料,是因为“我”认同喜鹊是吉祥与喜庆的象征。 C、本文详写四只小喜鹊的打斗和它们的父母观看打斗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蓝眼睛”的残忍。 D、猎人以平静淡然的态度说鸟类“陋习”是汰劣留良的自然现象,为“我”解开了打斗的疑惑。
(2)、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我”的感受

高兴、欢迎

鹊生儿女

好奇、开心

小鹊打斗

“父母”坐观

两鹊毙命

震惊、迷惘

不认同残忍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帮助筑巢”与“拆巢”对比,请另略举两例。
(4)、本文与郑振铎的《猫》相比,都包含“我”对弱者的同情,但同情的原因与内涵不同,请联系两文,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①广袤无垠的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它是大陆淡水径流的主要来源。广阔的水面,巨大的水体和永不停息的流动着的海流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因而可以说,海洋保护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繁衍。

      ②海洋还敞开宽阔的胸怀,让人们来发掘它丰富的宝藏。

      ③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食品基地。仅藻类产品就比世界目前小麦总产量多20倍。海洋每年为人类提供30亿吨的鱼。据计算海洋所能提供食品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

      ④海洋还是一座巨大的油库。海底石油可采储量约3000亿吨,是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0%。海底锰结核可供人类使用上万年。海水中还含有铀、氢的同位素等多种核原料,还有大量无机盐类等资源。

      ⑤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据估计,世界潮汐资源约有10多亿千瓦。如果把波浪能和海流能计算进去,就更可观了。

      ⑥海洋慷慨地倾己所有为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对它怎样呢?

      ⑦无节制的污染、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人类共有的海洋环境,引起了世界有识之士的巨大焦虑和不安。

      ⑧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有六种,其中石油污染是最普遍的。人类每年排入大海的石油在200万—2000万吨之间。如果把油船沉没和战争破坏所造成的漏油计算进去,那么这个数字将成倍地增加。石油污染会使成千上万只海鸟丧命,油膜使浮游生物及鱼类无法生存。

      ⑨全球工业的发展,每年使大量含汞、镉、铜、铅等重金属的化学废料进入海洋。据计算,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汞有1万多吨,镉就更多。

      ⑩各种农药污染也不亚于工业污染,特别是杀虫剂滴滴涕,每年约有100万吨进入海洋,抑制了海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严重后果。

      ⑪工业、民用和农业污水,船民的生活和生产废弃物污染,核武器实验污染和海洋热污染等也使海洋环境日益恶化。

      ⑫据调查,每年从河流注入海洋的41000立方千米的淡水中,有200亿吨悬浮物和溶解盐类,包括金属和污染物、城市垃圾和污水。可见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的严重性。

      ⑬除了严重的污染外,人类掠夺性的捕捞也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受损,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地中海沿岸,现在连长80毫米以上的鱼也不见了。新英格兰沿海鳕鱼、比目鱼减少了65%。我国渤海、黄海渔场的鱼类资源也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摘自《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有删改)

【注】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意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普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额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治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一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快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顺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嗌、喳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堕,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几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牌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都清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新鲜的蚕豆……”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主角

刘立勤

①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②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③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练毯子功时,他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有几次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小快枪、大快枪、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十八棍等,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④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没扮演过。

    ⑤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可惜他都不适应,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在舞台下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潇潇洒洒,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程式古板缺少灵动,硬腔硬斗做功难受。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台下练主角。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久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⑥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⑦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就连跑龙套的机会也没有了。老团长带人外出跑歌舞团时,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⑧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很是干净。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都是他亲自制作,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⑤: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唰唰唰”三勺盐,“唰唰唰”三勺醋,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辣子油便跟着跳进水瓢,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⑨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⑩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我的手脚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不听使唤。”

    ⑪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⑫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⑬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一天忙到晚浑身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⑭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本身的毛病没有克服不说,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回龙套,不说别人,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⑮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他不,他说:“我是演员,我到文化馆弄啥?”他仍然做着当主角的梦,继续在剧团跑龙套,也在凉皮店跑龙套——给妻子打下手。

⑯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新团长让他带薪离职。谭四心有不甘。

    ⑰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⑱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省报用半个版的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

    ⑲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惋惜而又自豪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㉑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刊载于2023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