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⑴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⑵不超过100字。

①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其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②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③瓷器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

④瓷器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状,音响清彻。

⑤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

⑥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有越窑、邢窑、汝窑、景德镇窑等十一处。

⑦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有取土、做坯、画坯、上釉、炉烧等十四道工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其它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划线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一样。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 ——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也少不了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

    ⑤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苏州园林(选段)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通,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 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我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贪吃的大脑

①含有特殊营养的巧克力、有助于增强记忆力的面条、助眠的椒盐饼干……这些正在进行试验的调制食品,旨在通过食物影响大脑,改善某些状况。其实,人的情绪、机灵程度、记忆力甚至疼痛感都受食物的影响,那食物又是通过什么影响人的大脑的呢?

②食物能对大脑造成影响,是因为大脑中存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至少有三十种。早期,人们并不认为食物会影响神经递质,因为大脑有一层保护屏障——血脑屏障,大多数物质都无法进入大脑,只有少数如酒精一类的化学物质,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③大约十年前、人们才发现大脑制造神经递质的能力取决于在血液中循环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单一的营养素后进入血液,当循环至大脑时,一些营养素渗入脑细胞,影响神经递质的生成,这意味着大脑并非不受食物的影响,而是深受食物的影响。

④安然入睡依靠的是一种叫血清基的神经递质。要产生血清基脑神经元需要色氨酸。那么,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就能促进睡眠吗?并不是。因为在蛋白质中色氨酸含量极低,对它来说,穿过血脑屏障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那如何解决呢?食用碳水化合物。食用碳水化合物可增加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其他氨基酸,这样,更多的色氨酸便可以进入大脑。也就是说,想要安然入睡,吃几块果汁软糖或一把饼干会比喝上一杯牛奶更好。

⑤多食用碳水化合物、少食用蛋白质还可缓解一般性疼痛。坦普尔大学曾对三十个长期颌部疼痛的患者曹进行过试验:在一个月时间里,规定他们分别吃含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物或其他日常食物,结果是,吃含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食物的病人比吃其他日常食物的病人的疼痛感明显减轻

⑥卵磷脂的发现,让很多记忆力衰退患者找到了一线生机。1975年,沃尔特曼博士等人证明,吃一种叫胆碱的物质能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数量。阻碍乙酰胆碱的药物似乎损害人的记忆力,而模拟乙酰胆碱的药物明显地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人体与动物体中胆碱的天然源泉——卿磷脂。卵磷脂可使大脑中的乙酰胆碱增加得更多。增加卵磷脂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吗?一名英国科学家进行过一次为期六个月的试验。在试验期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每天服25 克纯卵磷脂,结果表明,他们的记忆力略有好转。一般情况,每天得服用20克纯卵磷脂,才会对加强记忆力有效。

⑦年龄在所有关于营养素对大脑影响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大脑在出生前后是最敏感的。婴儿在出生前5个月至出生后18个月期间,脑神经元以最快的速度分裂、生长。在此期间,给母亲与婴儿以含足量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婴儿大脑的发育会受到影响。有研究显示,在婴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或在母亲怀孕后期营养不足情况下所生的孩子,即使后来喂养得很好,他们的智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相反,一直到出生后18个月都有充足蛋白质的孩子,即使某一时期营养不足,在重新获得营养后,也会迅速恢复健康。

⑧人老之后,有很多脑神经元会死亡,又没有新的代替,就会变得健忘和呆滞。沃尔特曼设想配制一种老年人服用的食品,用它来阻止这种衰老过程,并且尽可能地提升留下的神经元的“工作”效率。在食品中增加能影响神经递质的营养素,当然是理想的办法,而且比起药物,这类食物可能更安全,副作用更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们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因其外观对称精致,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 从《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描写来看,中国结在清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不局限在女性服饰之中。只不过那时不叫“中国结 , 而叫“络子

​​​​​​​②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结、团锦结、双钱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中国结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③中国结的编制大致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它们具有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归纳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基本技法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地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④一件结饰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还要搭配协调,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古玉一类的古雅对象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对象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会使整个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除了用线,一件结饰还包括镶嵌的圆珠、管珠等坠子,以及各种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当,整件结饰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⑤中国结丰富多样的图案样式常常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如最常见的同心结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团锦结寓意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双钱结寓意财源广进……车前窗上挂着的红红的平安结寄托着家人温馨的祈愿。在新婚仪式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一根长长的丝线,曲曲折折中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串中国结就是一串代代相传的祝愿。

​​​​​​​⑥中国结所展现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审美内涵,对炎黄子孙而言更有着独特的寓意,绳线曲折回环、紧密相连,正如炎黄子孙紧密团结、心连一处。如今,中国结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我国传统佳节,都能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驻守乡土的亲人,对所有炎黄子孙来说,挂起中国结的地方就是家。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01,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