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刘心武的小说《免费午餐》中有这样一句话:“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请你说出句中“一顿免费午餐”与“一生的餐饭事业”的含义。

①一顿免费午餐:

②一生的餐饭事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伊甸园里

    上帝创造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亚当。

    亚当根据上帝的安排,住在伊甸园里。伊甸园里有一条河,清澈见底,有鱼有虾有水草,蜕蜒曲折,滋润着园里的生物,又从园里分成四道流出去。

    第一道河名叫比逊,环绕哈腓拉全地,那里有珍珠、黄金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经亚述之东。第四道河名叫幼发拉底。

    伊甸园里,河流两岸,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在园里,生长着生命树和善恶树。树上都结着果子,果子都很好吃。

    上帝对亚当说:“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便吃,惟独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能吃,吃了必死!”

    上帝派亚当修理和看守伊甸园。伊甸园里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可是都没有名字。上帝叫它们统统到亚当面前听令。

    它们一个一个乖乖地走过来,亚当开口叫它什么,它以后就叫什么名字——喜鹊,鸽子,老虎,大象……就这样命名了。

    这许多动物,统归亚当一个人管,怎么能管得过来呢?

    耶和华上帝说:“一个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

    于是耶和华上帝使亚当沉睡,他就昏昏沉沉地睡熟了。上帝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把皮肉重新合起来,不留一点伤痕,也不疼痛。上帝用取下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男人跟前。

    亚当一觉醒来,看见女人,非常高兴,欣喜地说:“这是我骨中之骨,肉中之一!”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裸体,天真烂漫,并不感到羞耻。

    他们吃着树上的果子,身强体健,或漫步在林间草地上,或依偎在河边岩石上,时有天使从高高的蓝天上飞下来,扑打着洁白的翅膀,站在他们面前说话儿,又跳舞又唱歌,天上人间乐融融。鸟儿飞,昆虫鸣,狮子横卧在主人的膝前,懒洋洋地酣然入睡,清新透明的空气中,飘溢着野花的芳香。

    那时人听上帝的话,鸟兽虫鱼都听人的话。天空一直睛朗,从来不下雨,也没有人耕田,万物滋长靠河流,四季皆有充足的水源。

    亚当和妻子住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静夜功课

张承志

    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写么?不。

    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意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 ,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吗,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那筑是凶器……

    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选自《语言的故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怀念中的宁静

林斤澜

①怀念故乡,是人的常情,也是深情。只是情到深处说不清楚,心里也不一定明白。这情写成诗的不少,写成文的也不少,谁都记得几句吧,记得的合不合你的心思,也难说。有一位写道:故乡就是你家我家亮着灯光的窗户。我读过去,眼前随着出现明黄的灯光,阴冷的黑夜。暗暗叫道:写得好!怎么个好法,一时不理会。

②后来一怀念故乡,就想起这句话来,觉出来这句话里的情景,透着宁静的气氛。别的怀念的诗句文句,有别的好处,不一定有宁静。

③宁静在外是气氛,在内心是意境。怀乡常常是激动的情绪,和宁静又有什么关联? 这又一时讲不灵清。好像也乏味,先放在一边。

④却说开放改革声中,温州人的名声叫得响了。从活跃经济来看,肯定只能叫好。但从文明的各个角度,也可以带来些不好。温州人自己说:全国不论哪里,只要有一个生意人,就是温州人。还有的说:出国护照若是好办,早跑遍全世界了。住在巴黎的同乡也有豪言壮语:站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圆圈,大点声说温州话,就会有人答应。这是一位老华侨、头面人物,严词正色介绍情况,不过我没有试验过。不只一个国家的华侨说:不用到外国来,吃恁的苦头。早日是没有出路,今日温州的机会比外国还多了。

⑤温州人怎样打进北京? 在北京南郊只要有个立锥之地,锥在那里风雨不走。摸着了服装市场,以时新又便宜掌握了中低档,几年工夫,住地上了报叫作温州村。前不久,北京的刊物上还有长文报道,描写既艰苦又机灵的创业,老是抢在市场的前面。也叙述了野蛮的生产、落后的方式,还有喧嚣的夜生活……这个四邻不安的情景,也见之外国。有问某地的唐人街是怎样形成的? 答称自然形成,因为别国居民先后搬走了。

⑥在外地工作的同乡同行,自然想写温州。有一位远在西北,隔一二年到北京来一趟,来必旧话重提:什么是温州的特点? 什么是温州风格? 温州人的性格都有些什么? 信息灵通、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凡是经济活跃的地方,先富起来的人们中间,都少不了这几条,温州有什么不一样? 他回回提问,可见年年在探讨,又每每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⑦我说我也回答不出来。不过你不是为了写好故乡吗?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走的是寻求典型的路子。这条路子也许是正东正西的大道,鲁迅是这条大道上的先驱,他塑造了不朽的阿Q。阿Q生活的地方,看来是绍兴农村。但阿Q绝不只是绍兴人的典型,他的性格当年叫作“国民性”倒还合适。再比方说偏僻的湘西,在现代文学的读者中,有几个去过那“边城”,但提起来眼前就出现山水如画,画中有诗、小船、爷爷和孙女、黄狗、酒葫芦……不好说什么典型什么性格,只见山川与人物,融化在诗情画意里。湘西作家沈从文对故乡的奉献,是境界。再有四川的河北的,给我们这样那样生动的场景,或辛辣尖锐的,或温柔朴实的形象。当然,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去想象那个地方,那里的人民,那里会有些意义、观念,也就是象征。这些作家把他们的故乡,或笼罩或烘托或供奉在意象里。

⑧文学的道路是多样的,条条道路可通故乡,因为我们爱故乡,因为故乡有爱。

⑨我渐入老境,对故乡的怀念好像添了些深沉。不大去和别地比较差异,也不多计较几个优点和几个缺点,就是叫我去总结也总结不了,因为面前只是一片感情,或者应当说是感情的需要。老古话说的落叶归根,是需要,是需要归根,其实归根是一片宁静,和你家我家亮着灯的窗户的宁静,是一样的宁静。

⑩我少年时候,在兵荒马乱中离家离校,曾在和黄岩搭界的福溪山中迎接战争。五十年后,我上山看看,战争年代的内外劫难,历历在目。当时的困苦、挫折、烦恼、危险一一出现,但都出现在悠悠的宁静之中。我觉得宁静不只是感情了,还是沉淀,是澄清,是超脱。叫家乡昔日的苦海,走进明净可爱的境界。

⑪从八十年代走进九十年代,走向下个世纪,改革开放,紧锣密鼓。外地人只以为温州走得快,走得猛,走得火,其实少不了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出头的鸟先挨打,走前的人多凶险。这个时期,我隔四五年回乡走一走,真看见有的乡镇、有的家族整个地兴起,又衰落,又兴起……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几十年上百年的变化,眨眨眼中间魔术一样变过来化过去了。这种时候,忽然,出现一闪一闪的宁静。一个人和一个社会,都好像干渴之中,饮了饮清凉的泉水。这种时候,我觉得宁静又不只是玄虚的境界了,它是现实的文明。

⑫我日益怀念故乡,又远不能分析。只是在怀念之中,发现了宁静是感情,也是境界,又是文明?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就希望起来,希望故乡的窗户,亮着有动有静的完全的文明。

(选自《怀念中的宁静》,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