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静夜功课

张承志

    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写么?不。

    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意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 ,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吗,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那筑是凶器……

    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选自《语言的故乡》)

(1)、面对静夜,“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品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划线词“悄悄”的表达效果。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3)、文章第21段,作者叙写“近日爱读《史记·刺客列传》和《野草》两部书”,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你如何理解“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联系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阅读韩青的《沉淀自己的心灵》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为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诞而走险。

       ②在这些浮球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一心是,对于整个人生是多幺曲要。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首问他:“你想研究什幺课题’”他说“《庄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生十年冷”。

       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

       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儆……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

       ⑥台湾作家琼瑶首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言之爱

晓晓

    母亲是个哑巴。

    在我出世之前就是。小时候的我总是眨着一双奇怪的眼睛,瞅着只会啊啊乱叫和手舞足蹈的母亲,瞅着瞅着,懂些事理了,我便抬不起头,甚至感到羞耻和仇恨。因为母亲的缘故,我额外地多受了他人的欺负。虽然哑巴母亲会适时出现,拼命护卫着,可是却往往适得其反,让我陷入更无法逃避和尴尬的境地。

    上学后,我最怕的,是雨雪天的突然降临,因为母亲会第一个把雨具和衣服送到学校。哑巴母亲不知道在哪能找到我,那么大的学校那么多的孩子,她根本就不知道该往哪儿找。找急了的母亲,便只好“问”路了。回答她的,是哄笑,是围观,是模仿,赶也赶不走,自己也脱不了身。她急,简直要出手打人了,这更激发了围观者取笑逗闹的兴致。因急着把东西送到我的手上,最终她还是忍住了愤怒,又是作揖又是赔笑,巴望着逃出重围继续寻找孩子。

    这一切,全被远远躲着的我看在眼里。我躲得远远的,躲得严严实实。我情愿淋着雨回家,情愿冻得浑身发抖冻出病来,也不愿去接母亲手中的雨具和衣服。直到放学了,我会远远地绕过母亲,偷偷朝家的方向跑,把孤零零焦急寻找自己的母亲扔在学校,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天很晚很晚,学校空寂无人了,母亲才沮丧地回家。一进家门,看见平安坐在那里的我,她眼睛里波光一闪,抽了抽鼻子,放下东西,像没事一样,继续做活儿去了。我却觉得很高兴,有赢了的味道。

    渐渐地,母亲和我之间,不但没有了任何交流,也越来越陌生。我见到母亲就跑,哪怕在路上遇见了,也像不认识一样。对于母亲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指手画脚的叮嘱和关心,我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回敬以虎狼般的咆哮和拒绝。

    在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顽固而坚定的想法———离开这个让我抬不起头的家,离开只会给我带来羞辱的母亲,离开这片缺乏温情、友好和暖意的土地。

    于是,我拼命地读书,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顽强,从村小学到乡中学,到镇上的高中,再到远在省城的大学。我惟一能做的,似乎只有读书,读得全村乃至全乡人对我只有仰视的目光了,还是读。

    从上中学起我就开始住校,一个月回家一趟,取些米和咸菜———母亲再也不往学校送了。因为父亲老实愚笨,而且身体有病,干不了重活,母亲只得养猪养鸡打柴挖药材,还干苦力挣钱,甚至她还偷偷到远远的地方乞讨。

    有一次,在外乞讨的母亲被狗咬了,伤口化脓感染了好长时间,我都不知道。偶尔回家的我从不关注母亲的一举一动,我的眼里,只有读书。不幸的是,同村同学告诉了我母亲乞讨的事,我当即气得撕了书本,从学校出走了。后来我才知道,母亲用满满一篮子鸡蛋托人写了厚厚一沓寻人启事 , 四处张贴,村里乡里还有镇上。寻人启事上说:再不去丢人现眼地讨饭了,只要孩子能回来。流浪的我因一连几天吃不上饭,就回来了,从此长住学校,再不回家。

    终于有一天,大学毕业了的我想把根儿扎在省城。因而,除了父亲去世回家过一次,就再也不曾踏上家乡的土地。母亲一人守着孤单冷清的家,还不停地给我寄钱,把积攒的零钱换成整钱,再央人帮着写好汇款单,汇到城里。我有些不安和内疚,但碍于面子我不能“回头”。每年春秋两季,她还会寄出亲手做的布鞋和棉鞋。母亲从没想过儿子喜不喜欢,会不会穿,只管做,用心地做,不间断地做,当做一年到头最重大的事情来做。

    上个月,从未出过远门的她,由乡里到镇上到县城再到省城,手里拿着写有我地址的字条,满城市寻找着。等终于看到两年没见面的我时,母亲老泪纵横!黑瘦且布满沟壑的脸,像枯萎的黄菊被浇上了水。她颤巍巍地从里怀摸出一双崭新的布鞋,捧到我眼前。那双松树皮般粗糙的手,指指我的脚,又指指布鞋,一双浑浊却闪着泪光的老眼,定定地盯着我,生怕我会从她视野里消失……

    我再也受不了了,“扑通”一声,万般负罪地跪在了哑巴母亲的面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