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一厘米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去年10月12日至17日,历经5天5夜11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 B、“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 , 寓意深远,在对比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C、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D、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对课文条分缕析 ,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举一反三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紫色葡萄慈父心

    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这棵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儿。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咱们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

    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开始了文学创作。

    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照得葡萄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我看着盘子里晶莹剔透的葡萄,泪水不知不觉地就流了出来,父爱无言啊!

    每次吃葡萄,无论我怎样劝说,父亲都不肯吃。他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怕酸。我拣了最紫的葡萄,送到他嘴边,强迫他吃,他拗不过,只好吃两颗,却立即做出酸得不可忍受的样子,绝不再吃。其实,父亲哪里是怕酸呀?他有高血压,为了控制血压,每天都要喝几口陈醋,而那已经熟透的葡萄,哪里还有一丝酸味?他是舍不得呀!

    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阅读论述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唯取一瓢饮

    ①柳宗元在寓言《蝜蝂传》中刻画了一个小虫的形象:天生力大无比,因善负而好负,不论见到什么都往背上背,最终力竭而死。短小而荒诞的情节揭露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真正压垮人类的不是生存的重担,不是水和面包 , 而是生命中那些多余的东西。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感慨:原来这世界上竟有如此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是他在洞察世事之理后得出的真理。每个生命都是赤条条而来,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蝜蝂小虫,将这些那些多余的东西、这些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背在灵魂上,结果,很可能是丢下了真正的重要的东西——诗、自由、激情、爱……用释家的话说,多余的东西成了阻碍我们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迷障。

    ③多余的东西对人性和人心的戕害是显而易见的。资本主义建立初期,拜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巴尔扎克塑造的守财奴葛朗台为金钱所累,最终连信仰也无法拯救他腐坏的灵魂。《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故事则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物”统治人的环境里,人逐渐变得麻木、机械,成为工具、成为“非人”。

    ④今日社会,工匠不再像庖丁和轮扁那样追求精益求精,不再像《地狱图》中的良秀那样“艺术超越生命”,不再像《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上校在小作坊中探寻真理,反而是去追求更低的成本、更快速地销售途径——利润第一。今天的学者不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己任,而是费尽心机在核心期刊上多发表一篇论文,而这些论文里大家看不到智慧,也看不到功力,所谓观点则要么执着于小己的成见,要么屈从于外界的势力,这些多余的东西压垮了工匠精神,侵蚀了士人风骨,令人心寒。

    ⑤只有当一个贵族意识到财富、爵位于他是多余的东西,他才能像托尔斯泰那样真正高尚;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外表于她不过是多余的东西,她才能像居里夫人一样永远地美丽;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所谓的功名利禄高低贵贱于他不过是多余的东西,他才能如庄子“惶惶乎寝卧其下”般纯粹地自由。每一个伟大的灵魂无不是带着赤子之心来,携着两袖清风去的,自始至终,不为之所累。

    ⑥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让一切多余的东西都随风而去吧。谁甘愿背着枷锁匍匐前进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