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智取生辰纲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图Ⅰ是你班尚未完成的板报,请为它做好文字编辑工作。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注释】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品、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等。

材料一:乐山大佛是峨眉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迄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

材料二:“夏之韵”诗歌朗诵比赛于2006年6月6日在××中学落下帷幕。

材料三: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材料四: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上面四则材料,不适合选入板报的是哪一则?请简要谈谈理由。
(2)、板报的内容要求有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写在下面方格里。(书写要求规范、工整)

上联:登长城览神州风貌

下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关于闽南语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①你会讲闽南语或者同系方言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会,讲得比普通话都好

5

17.86%

能听懂一些和会简单对话

4

14.29%

不会,掌握的各种词句不超过10个

19

67.86%

②近年来,闽南语在福建日趋弱化,你认为原因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闽南语生僻难懂,不能通行,大势所趋

4

14.29%

近年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对闽南语本地流行造成阻碍

11

39.29%

祖父辈抱着“走出去”的观念,多注重子女普通话教育

15

53.57%

其他

5

17.86%

【材料二】民间的声音

关于“闽南话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闽南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泉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闽南话,但那种老闽南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校讲普通话,在家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闽南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闽南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闽南话古汉语的活化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三】学者的声音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新周刊》执行总编)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