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心声

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着的聪敏欣赏不已时 , 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出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

    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

(选自《毕淑敏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感谢对手

    ①清朝康熙皇帝在继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端起酒杯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②“我感谢他们”,康熙向对手们敬的这杯酒让人耳目一新。是的,我们应该感谢对手,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者是将来的,国为是对手成就了我们。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清醒我们头脑的亮晴石。”

    ③“          ”,让自己有一个寝食难安的强大对手,犹如将一把利剑悬于我们的头顶,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④据说,沙丁鱼中如果混入一条鲶鱼,不爱动的沙丁鱼为避免被鲶鱼吞食,就会不停地奔命逃亡。危机逼迫它们运动,对于沙丁鱼来说,鲶鱼作为对手带来危机,同时也提升了生存的能力。对于康熙来说,吴三桂、郑经,噶尔丹、鳌拜就是他生命中的一条又一条危险的“鲶鱼”。这些“鲶鱼”,让他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如履簿冰、饱经忧患、历久弥坚,终于成就一代伟业。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提高我们素质的唐刀石。只有对手,才会不断地给你压力,逼迫你努力投入到斗争之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所以说,对手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把对手看作我们前进的絆脚石,      把对手看作使我们更加锋利的“磨刀石”。

    ⑤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检验我们实力的试金石。在敌对竞争中,对手的坚不可摧会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小与不足,而对手的不堪一击则会使我们充满信心。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与对手狭路相逢、短兵相接时,敌方与己方的优缺点会一览无余。检验自身实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超越对手的过程。如果缺乏这种检验,那我们就只能是井底之蛙,永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⑥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微软不但没有倒闭,反而誉满全球。可见,只有将自己置于对手的包围之中,你才能清醒地分析形势,磨练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有删改)

雪夜读书是一种很美妙的事情,请你陪着申功晶一起夜读吧,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雪夜读书滋味长

申功晶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似乎只说了一半,这大好的雪夜,没有书岂非落了俗套,更辜负了此番良辰美景。

⑵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我记得小时候,同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追着闹着,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素来体弱畏寒的我只能隔着玻璃望雪兴叹,唯一消遣时光的乐趣就是翻读闲书。可屋外不时传来的欢呼雀跃声搅得我意马心猿,为落个耳根清净,索性捧着书爬上老屋西北角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去读。阁楼虽小,但旧式的雕花木窗漏风,我把家里所有藏书取出来,堆砌成一道道“书墙”,严严实实地堵满角角落落。阁楼里闲置着一张小木板床,母亲铺上一条厚厚的棉毯,这样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趴着看、躺着念、坐着读。夜幕降临,拉上窗帘,一盏豆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有一份遗世独立的静谧祥和。

⑶三国时期,有人向学者董遇求教没时间读书怎么办?董遇提出了著名的“三余”勤读论:“冬天是一年剩下的时间,夜晚是白天剩下的时间,雨雪天是农事劳作剩下的时间。”综上所述,雪夜方是读书的最好时间,因为大雪封门的深夜,既不能骑驴踏雪探蜡梅,独坐围炉煮酒又略嫌清冷,那么,何不索性关起门窗,生个火炉,烹壶热茶,等待夜色吞噬了一切,冰雪凝固了整个世界,大地上的生灵都进入了梦乡,万籁俱寂。

⑷有些书,只有在这应景的雪夜读,方能品出个中滋味。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此刻屋外西北风凄厉呼啸而过,伴着窗外鹅毛大雪簌簌而落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在雪的烘托下,纸上的文字越发富有灵性。

记不清多少个雪夜,我和一盏豆灯、一壶热茶、一卷好书窝在阁楼内,沉浸于书中描绘的世界里,无端发笑、无故切齿、无声落泪……通过字里行间,与上古先贤会晤,书中的人儿跳出来,与我握手言欢。那一个个象形灵动的铅字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纸上跃然而出,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或横刀跃马血战沙场,或缠绵悱恻儿女情长,渐渐不分彼此,与之同忧、共乐、同悲、共喜。读得乏了,听着外面“簌簌”的落雪声和着屋内“沙沙”的翻书声,形成了一首曼妙悠远的协奏曲,回荡在天地间。

⑹我拉开窗帘,白皑皑、亮晃晃的屋顶刺得双眼生疼,才发现天已大亮,屋檐上积了约莫一寸来厚的雪。我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不觉精神倍增,昨夜通宵达旦苦读的那点倦意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⑺都说瑞雪兆丰年,那一个个秉烛潜读的雪夜滋养着我的头脑,让我这个徜徉于文学殿堂门口的小草根登堂入室,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近年来,我写的文字比读的文字多,很少再静下心来读读长篇巨作,文友笑我:“忙着码字赚钱,浮躁了。”今年,家乡迎来了第一场雪,夜间,我拉上窗帘,断开网络,关闭手机,在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掸去扉页上的灰尘,天地间又恢复到了万籁俱寂,唯有“哗啦啦”的翻书声响点缀着雪夜的静谧。

⑻窗外,雪正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