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我的叔叔于勒

下面对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细节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虽然仅是“我”的推测,却从一个角度,展现了那个社会人们对金钱的追逐,从而拓宽了主题的广度。 B、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菲利普夫人明明是“怕花钱”,可又不愿直说,表现了她爱虚荣的心理,也表现了她关心孩子细致入微的慈母性格。 C、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直望”的动作和严厉的语言表现了菲利普夫人势利、冷酷的性格。 D、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景物描写“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怀念火柴
       在这个自动打火的年代,我竟然怀念起了那小小的火柴。
       火柴,多数都是用松木做的。点燃时,那股松香味儿,那木质的芬芳,清新,纯粹,淳厚。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我小时候,看见大人们点燃火柴抽烟,我总要凑到他们跟前,一是好奇他们对嘴上冒烟这件事儿为何如此热衷,再就是想闻那种好闻的松香味儿。
       我父亲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
       我记得,他们并不是每个人衣兜里随时都带着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带着火柴,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装在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们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吧。在劳动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就有人回答:我有火。想抽烟的就走过来,围在那个带着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来,那人将点燃的火柴依序递到他们嘴里含着的烟上,那动作是快速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幅度大了,就会招风熄火,动作慢了,点不了几根烟火柴就燃完了。帮人点烟因此也算是一门需要掌握分寸的小小技艺,也是乡村生活中很独特的一个场景。
       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甚至,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细微的火苗,温暖的火种,拉近和连接起彼此的身体、表情、呼吸和心跳,拉近和连接起彼此内心的温情。他们围在一起抽烟的时候,也并不多说什么,这些平时辛苦而粗糙的男人们,他们用这种亲近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了更实在更温暖的内容。
       而我的父亲,常常是随身带着火柴的那个人。
       至今还记得那个动人的场景。
       夜晚,吹着寒风,生产队加班修水库,几十个社员默默劳作着,起落的镢头、铁锹,在夜色里划动零星的天光。这时,几个想抽烟的叔叔伯伯走过来,围在总是随身带着火柴的父亲面前。父亲点燃火柴,微弯着身子,挡住风,护着火。这时,我那手捧火苗的父亲,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像一位古代的祭司,主持着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相遇、相依和相知,将手中细微的火焰依序递给围在身边等待接火的乡亲们。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很像一种不是宗教而内涵着宗教意味的精神仪式:那手持火苗的人,大家围在一起,默默地重温心灵的约定。这一刻,这些劳作的人,辛苦的人,清贫的人,他们不仰视别的人,他们自己为自己燃一炷香。火光映照着父亲的脸和乡亲们的脸,这些古老的乡土的脸,显得那样质朴、单纯、温和。淡淡的烟缕缭绕着他们,质朴的脸上荡漾着平和、安详的佛光。然后,衔着火苗各自散去,那温暖的烟缕,长久缭绕在岁月的上空。 
       我想,那时,我卑微的父亲心里,一定会生起一种被别人需要和被看重的幸福感觉。而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心里也会泛起一种尊重和感激的细微情思。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
       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
       谁的衣兜里,还揣着朴素、温和、亲切的火柴?
       谁的身上还散发着古老的松香?

阅读答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颜色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没有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成尖锥状,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别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助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果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味道

郭红英

    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奶奶,买了一大堆东西。收银员有点凌乱——毕竟是个新手,再说这个零食铺不像正规超市那样井井有条。她嘴里念叨着17,18,“是不是一共18件物品?你们看一下,还有没有?”

    “对的,没有了!”一个奶奶马上应声道。

    “不对!阿姨,我这里还有一瓶。”忽然一个小小的但很响亮的声音从下面传来。

    随即我从两个奶奶肩膀中间的空隙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举着手里的一瓶饮料递上柜台。

    奶奶在小女孩的耳朵上用力捏了下,并朝另一个奶奶看去,她们对视一眼,相视无奈苦笑。

    小女孩不满地叫起来:“你干嘛要捏我?好痛!”

    那个捏耳朵的奶奶回头朝我看看,小心里露着点尴尬。收银员迅速朝她们瞟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假装没看见这一幕,只是看着那个小姑娘的背影。她稚嫩的小手还在揉着自己的小耳朵。

    放学回家,女儿给妈妈一张《小学生时代》的征订单子。

    “我不想订。”

    妈妈很吃惊,这几年一直都循规蹈矩地订着。“为什么?”

    “这杂志内容太少,而且都是些无用的插图,没意思。不如买几本书。”

    “还是订吧。你是班干部,不订的话,老师会有想法的。”

    “不会的!我们老师说了,自愿订。”

    “话当然是这么说——但是,你知道有时候老师也很为难的,征订数额不到的话,要重新发动。”

    “怎么可能?老师很明确地说了,是自愿的呀。”

    “哎,你小孩子不懂。有些时候这个‘自愿’是加了引号的。”

    女儿想了一下,摇头:“照你这么说,自由都是带着枷锁的吗?都是假的吗?”

妈妈忽然一惊。看着女儿桀骜不驯的眼神,那里还有一丝迷茫。成人的规则并不适合孩子。她说:“好,那就尊重你的选择。我们不订。”

    走出会议室接个电话。

    看到同事的孩子独自一人正在黑板上画画。

    “哇,画得好漂亮的小鱼呀!”我走过去赞美她一句。

    “阿姨,这不是鱼。”

    “哦,那是什么?难道是房子?”我想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育家说一个圆不能叫圆,在孩子眼里那是苹果,那是地球,那是圣诞老人的圆滚滚的身体。总之,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呆板,要像孩子一样有千百种的念头,哪怕是看到一条笔直的线。

    “这是三角形呀。”

   我眨巴了两下眼睛。三角形吗?等等,我确实看到几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但是孩子们不都是有奇思妙想吗?这难道不是她画的三角形的鱼的身体吗?

    “难道你忘了?,,她看我愣住的样子,连忙安慰我,“没关系,长大了有的东西会忘记的O”

    看着这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忽然想笑,我真的忘了,我只记得教育家怎么说,却忘了                              

    三角形就是三角形,只是三角形。

(选自2016年1月8日《嘉兴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