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设计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有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医、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的不良嗜好,经过不懈地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________。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倘若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整个世界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从文中看,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文中席勒的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引用席勒的童话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为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写一个理论论据,使文章论证更充分,上下文衔接更顺畅。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5)、人,不可能没有缺陷,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所反思,你发现自己的缺陷了吗?你认为这种缺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为诊治这种缺陷开一个“处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曾养过两只狗。

    ②一只是朋友送的德国牧羊犬,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其他食物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甚至连从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也懒得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深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③另外一只是我在部队时养的狼狗。那时,我任务繁重,对狗只能粗养,想起了给它丢点剩饭菜,想不起就任它自生自灭。日子长了,我发现,我慢待的不是皱纹、芦苇,或其他东西,我慢待的是真诚,真诚的“朋友”。这位朋友只需一碗糙米饭,加上一点点荤腥,就能开心,感到忘怀的快乐,为我们的友情雀跃,神采奕奕,奔跑如风。

    ④我讲它们的事不是为了纪念,为了纪念不是这种写法;当然也不是为了板起脸做批判,那很无趣,甚至是傻。我只是想陈述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道理司马光早讲过。

    ⑤在外人看来,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我时常想,我们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但总有人,太多人,喜欢顶着烈日,化身飞蛾,投向华丽的火焰。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相反,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何止是人,我的德国牧羊犬就是这样,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学会了痛苦,狼狗却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幽远的感悟。幽远的名字是幸福。

    ⑥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多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个成语,叫作欲壑难填,道出了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你就会茫然。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⑦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5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②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 , 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③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④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⑤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⑥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⑦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阅读毕诗成的《别让“心酸手机”灼伤“爱的能力”》,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几天,重庆一名小学生的“心酸作文”《爸爸看手机》在网上热传,“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孩子对“看手机家长”的真实刻画,戳中了很多爸爸妈妈的心。有教师就此做课堂调查,超过1/3的孩子举手表示家长常常因为玩手机而忽视他们,让人很心酸。

       ②这是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的“攻城略地”,丰富及时的资讯、花样繁多的游戏、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人们在畅快享受的同时,也遭受着某种情感“病毒”的入侵。有些“低头族”把孩子搞丢了都没有发觉,而在许多孩子眼里,爸爸是“拿手机查资料的”, 手机是妈妈的“女儿”,……

       ③人们在手机上花费太多时间,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不只是孩子,还包括被撇在一旁的老人,乃至于同卧一床的另一半,更不要说饭桌旁边的朋友、办公桌对面的同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越来越多的“心酸”已经表明,这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某种亚健康的群体文化心理。

       ④手机玩到烫手,灼伤的是亲情与友情,尤其是最需要家长陪伴和呵护的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绝不只是提供物质的保障,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往往会患上“感情饥渴症”, 对他人的冷漠,对社会的敌视,对自己的厌弃。因此,“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世界多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⑤“烫手的手机”只是一个拽走当下注意力的代名词。“智能手机烫手”的本质命题,是我们的内心怎样葆有爱的能力,怎样葆有爱的品质。和老人孩子坐在一起,和朋友同事坐在一起,只是一种“陪着”的形式,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交流,没有沟通、理解与责任感,不可能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一个有血有爱的“成员”。

       ⑥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沉迷于手机是一种表象,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爱的能力。在虚拟网络上的社交达人,却是真实生活里的冷漠者;每个人常常被圈在自己的世界里,众声喧哗中强化着孤独。更严峻的现实是,我们正在将这种基于技术进步催生的“新时代病”,肆无忌惮地传递给下一代:我们自以为追赶着时代的潮头,简单地塞给他们先进的电子产品,哪管这些产品里,藏着既会伤害视力、又会伤害热情的冷漠病毒。

       ⑦手机再智能,终究只是人的工具,如果不能理性驾驭它,人就会沦为工具的奴隶。当一个又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下他们的困惑与控诉时,每一位成年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些刺痛、尴尬与检省,进而有改变的行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好笑的段子:某人捡了一部手机,正愁如何还给失主,电话响了。他接了电话还没等开口,失主在电话那头说:“你最好把电话还给我,我手机有卫星定位功能,我已经知道你在哪儿了!”那人一听火爆脾气就上来了,买了十几个氢气球绑到手机上,然后一撒手,你的手机爱飘哪儿就飘哪儿,让你的卫星定位去吧……

    大笑之后,不由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事儿还真不少。交流的双方原可好好洽谈一番的,可说者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听者的不屑,本来你有一番好意,别人却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揣测你,根本无视你的心意,不顾及听者的感受,出言不逊以致激怒了对方,做出了出格的举动。这是双方的教养都不够高的体现。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和写作,经常会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老王知道我喜欢写作就问我:“大作家,这个月又发了几篇大作?”我连忙说:“不敢当,这个月收获不小,有家杂志发了我三篇稿。”这时,坐在旁边的老刘突然来了句:“这家杂志一定很缺稿子的吧?”这话如一盆冷水泼来,让我听了很不爽。有教养的人说话要使人易于接受,不能空穴来风、妄加猜测,特别是当这种猜测无形中贬低了对方,更不可取。在杂志上一个月发三文并不容易,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作为朋友的老刘不给予赞美与祝贺也就罢了,他竟还甩出一句话贬低了这家杂志和我文章的质量,又怎能不让我窝火呢?

    我当作文辅导老师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小男孩的作文,他在《我的妈妈》中写道:我的妈妈不是我的亲妈。我感觉到这个孩子挺可怜,就问他怎么回事,小男孩告诉我,他的妈妈其实是他的姑妈,他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孩子没事,看你妈现在多疼你,以后要好好孝敬她。”小男孩冲我笑了笑,使劲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对他格外关注,也再没提起过他亲妈的事情。而另一个老师竟然问他:“你长得这么帅,你爸妈怎么不要你了呢?”孩子听了脸上露出茫然的表情,眼里泛着泪光,我马上对他说:“写作业去吧。”才让他从无助的表情中恢复过来。

    我真想对这个同事说,小孩子的心灵本来就是脆弱的,他们也有自尊心和底线,我们能不触碰就不要去触碰。说话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把话说好,也需要讲究一些技巧,不要总把直爽当成口无遮拦的借口。我们在说话时,话出口之前,应先掂量掂量自己要说的话是否合适,对方是否能够接受,否则宁可不说。

    有人总说:“我这个人就是性子直,你别介意啊。”你性子直,就可以成为揭人短处的理由吗?凡事讲究一个“度”,说话不分场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就是过“度”了。那样很容易会把人家搞得下不来台,双方都尴尬。虽然自己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却有可能永远失去了机缘或朋友。一个人能不能好好说话,是有没有教养、教养高低与否的最直接体现。好好说话既能让人精神愉悦,又能进行感情交流。总之一句话,教养高的人,说话都不会口无遮拦。

(摘自《演讲与口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