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诗两首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台湾与大陆两岸的过去和现在,尤其是近年来两岸交往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台湾局势,谈谈你对台湾未来的展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                 

现代文阅读

生生不息儿女河

竹 心

①儿子小时候总是喜欢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妈妈,我们为什么喜欢吃醋呀?”“因为我们是山西人呀!”“妈妈,我们的皮肤为什么是黄色的呢?”“因为我们老家有条河叫黄河呀!”“黄河在哪里呀?”“黄河在中国,在山西,在忻州。姥爷、姥姥和他们的姥爷、姥姥一直生活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河,叫黄河,是母亲河。”“哦!妈妈,我知道了,黄河是母亲河,我们就是黄河的儿女了吧!”

②父亲的家谱在经年的战乱中已然不存,但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在500多年前曾经生活在河南的黄河岸边。由于黄河洪水泛滥,常遭水患。据说在明朝年间,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之后,祖先们便拖家带口,渡过黄河,北上山西,远离水患。最终选择了距离太阳和蓝天更近的太行山,选择了黎城。我从字面的意思揣想黎城即黎明之城,估计这带给了先人们无限的曙光和希望,或许也带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更辽阔的眼界。追本溯源,我们是真正来自黄河的儿女,是母亲河的子孙。

③母亲的故乡是山西忻州,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发源地。

④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六市,全长713千米,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可称为三晋大地的母亲河。

⑤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一年,在墨西哥湾咸湿的海风里,我和6岁的儿子一起背诵。“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诉儿子,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欣赏千里之外的风光景物,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我的本意是教育儿子努力学习,才会成绩优秀。可儿子直接忽略我的教导,反而对黄河兴趣浓厚。于是我便对他讲了姥爷家族几百年前的黄河迁移,姥姥家的汾河之源,以及汾河和黄河的母子关系。潜移默化地,儿子逐渐知道自己来自黄河岸边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与儿子谈论家乡的黄土高原,儿子恍然大悟般说:“妈妈,我明白了,我们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上,又在黄河边。黄土、黄河,都是黄色的,所以我们的皮肤才是黄色的呀!”说完又求知欲极强地念叨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是黄河的水把土地变成了黄色的呢,还是黄土地的土把河水染成了黄色的。”

⑥为了解答儿子的问题,我特意上网查找答案,根据网上的解释,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汉书·西域传》中称之为“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由此可见,黄河之称的来源确实与黄土地的泥沙相关。

⑦黄河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无论是父亲的家谱中惧怕黄河水患的祖先,还是一直生活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的母亲的祖先,祖祖辈辈都是喝黄河的水长大的中华儿女。所谓母亲河,就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河水,而我们就是传承到了21世纪的黄河的又一代子孙。

⑧儿子在4岁时随我们漂洋过海来北美定居。虽然他的中文听、说、写能力有限,但是对中国、山西、黎城、忻州,尤其是黄河却如数家珍。每每与人聊天,总是骄傲地说:“我们是山西人,我们喜欢吃醋;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所以我们有黄色的皮肤;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

⑨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浇灌着黄土地上干涸贫乏的土地,养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父亲一直自诩他是黄河和太行山的儿子。而我的儿子则在异国的土地上,坚信他是黄河和黄土地的后世子孙。

⑩黄河的水日夜不停地流,黄河的儿女们散落天涯。唯有那份乡愁,那口乡音,那乡思乡情,与黄河相依相连,与黄土地割舍不断,一代代传承。在异域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有删改)

古城、古镇、古楼都是文化宝藏,你打算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古镇。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走进深闺古镇——文坊

彭映水

千年古镇文坊,就像一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女人,很少在外露脸。昨天,我们终于撩起了她依旧保存靓丽的面纱——高山云雾、翠竹绿茶、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

古色古香的古镇文坊,始建于宋代。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富仓”之称。是众多古镇之中的深闺佳人,不仅具备江南水乡风貌特征,还深深地渗透着其他古镇少有的灵气、书卷气和士大夫气,承载着厚重的古越文化,是连接武夷山脉的一块历史瑰宝。

文坊镇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文坊镇与上清镇、塘湾镇、雄石镇并称为贵溪市四大古镇。明朝宰相夏言曾在此建象山草堂。宋名士徐绍曾在此读书。当年王安石拜谒徐绍于此时,曾留住数日,临行时题诗以赠。诗云:“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喷。笑嗷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早年,福建商人翻过阳际峰从光泽入赣后,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土资源,大兴造纸作坊,从而得名“文坊”。如今集镇上的古街道,依然保留部分原貌,行走在青石板铺设的古道上,穿梭在木质搭建的房屋间,【A】似乎仍能瞧见那时的文坊商贾如云,热闹非凡,给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文坊镇位于赣闽交界处武夷山西麓,自然环境优美。车一进文坊,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着我在什么时间见过她一样,静思片刻之后我方才醒悟。原来我曾在烟雨朱霞《我的足迹》中跟随贵溪四大才女,一同神游过文坊,走进了她的字里行间,走进了她的水墨画中。文坊出美女,更是盛产才女的地方。

牧茶人“天华茗茶”熊先生的茶庄就藏隐于古镇中的一条小巷里,一块彩色的招牌“天华山茶庄”很是醒目。茶庄对面的老民居门面上有“人民公安”字样,是建国初期留下的,想必其中有很多故事,大家都颇有兴趣地在那儿拍照留念。熊先生是当地人,是了解文坊古镇的一本活字典。他给我们泡的茶是上等的好茶,我就不必多说,茶过三巡离午餐时间还早,于是,由熊先生给我们当导游,一同走进了古街“幸福里”。

进入幸福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叶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群,和那穿幽桥而过、清澈如镜的涟漪小溪。古街上人很少,守住老屋,守住岁月的大多是老人。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到斑驳的墙上,更增添了几分寂静感。踏进几处空置的老宅,承载着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虽然显得陈旧,却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街道大概有七八米宽,密密麻麻铺着鹅卵石。有些路面颇有特色,是由大小不均、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年代久远仍光滑如新。选一高处看古镇,密密匝匝的老房子一座挨着一座,远远看去屋檐搭着屋檐,忽然觉得那一片片屋顶仿佛反扣着的是一本本青灰色封面的古书,铺满了整个山坳。【B】幽幽古镇何尝不是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古镇的人们亲手书写了这部大书。

从幸福里返回到酒楼,熊先生尽地主之谊,备好了丰盛的午餐,大伙儿酒足饭饱后,就驾车奔天华山下的茶林游览。天华山,既有千年古驿的美誉,又拥有蒙顶山“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15万亩浩瀚竹林勾勒出了独特的山区休闲旅游风貌。

熊先生的茶林就在天华山脚下,微风吹过,天华山上的云雾悠然地飘落下来,平平展展的茶树顶上嫩嫩的绿叶,变得更绿了。那茶树,一厢厢、一层层,依山而植,竖看如朵朵绿色沿台阶蜿蜒而上;横看仿佛是条绿色的长龙绕山而卧。绿连绵,绿浪涌。在这拥挤的绿叶中,有几朵白边含黄的花朵探出头来微微颤动,大有嫩蕊摇黄、娇羞欲泣之状。

走进茶园,就犹如置身于绿色的大海之中,茶林被群山环抱,一望无边。有几个茶农正在给茶树整枝,施放农家肥。大家一时兴起,纷纷跟样学样,兴高采烈地给茶树当起了“理发师”。听介绍,这片茶林原是60年代当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师生,垦荒用辛苦的汗水滋润长大成林的。

离开茶林,我们来到了地处武夷山余脉、美丽巍峨的天华山脚下的龙回村,龙回村山清水秀,竹木森林丰茂,自然风景独特优美,不仅是天然大氧吧,更是避暑纳凉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龙回村不大,大约十几户人家傍山而居,房子形如龙体隐卧山脚,古色古香。房子后面就是茂密的竹林,青山绿水,安静祥和,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提起龙回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此地一农家生了个好崽,遇一高道从此路过,给他取名叫天华,小天华长大成人后,山林砍樵、农田耕种、小河垂钓样样胜人一筹。后来他又跟福建人学会了造纸,继而饱读经书,在文坊人见人夸。此事传到了东海龙宫,小龙女爱慕上了天华就偷偷地来到人间,和天华结为夫妻。小龙女夫妻还修了座龙王庙,从此就在这里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

如若你不相信,劝君千万别去查什么史料来考证,世上有句话,天机不可泄露。天华山的毛竹可作证,天华山的村民可作证。我们在龙井游览时,有幸偶遇了一位古稀老人,你仔细看看我拍的照片就知道,老人一生与竹结缘,他长得浓眉大眼,不须问他的来龙去脉,活灵活现的他就是龙的传人。

文坊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拥有一种独特的恬淡,只有走近她,才能认识她。傍晚时分我们乘车离开天华山,最后一次回眸,整日包裹着天华山的云雾又加浓了许多。大家不约而同地向钟灵毓秀的天华山挥挥手,向漂在云雾之间的龙回村挥挥手,向养在深闺中的女子-古镇文坊挥挥手……

(来源:中国散文网,选作题目时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赴远

张建春

①眼前黑得很,续和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周身疼痛。疼是从骨头里传来的,拉扯着血疼、肉疼、筋疼,似乎身上的每一寸皮肤都疼。或许正因为这疼,续和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活在牢房里。

②续和咬了下自己的舌尖,用力咬咬出了血来,依然不疼,此处的疼被大疼掩盖住了。续和忍不住呻吟了几声,但随即咬紧牙关,将铺天盖地的疼吞咽了下去。

③疼是刑具和掌控刑具的人留下的。大刑一夜,把天都疼亮了。施刑的人在愣怔中放下了鞭子,续和像破被絮一样被扔进了不辨昼夜的牢房。

④破被絮是没人问的,续和在牢房里感到孤寂,漫天的孤寂。续和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没留下任何破绽。续和是在庐西名为“掠影书店”的暗房里,销毁了所有文件和同志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泡了一杯绿茶,小口地啜饮着,坦然被捕的。

⑤被捕、坐牢,续和经历过不止一次,加上这一次,三次了。第一次侥幸逃脱,第二次在受尽酷刑后,被同志们营救出了。现在,竟然又一次落入敌手。续和苦笑了一声,苦笑声不大,却震落了牢房顶的蛛尘。

⑥续和恢复得快,一算时间,踏进牢房二十天了。二十天里除了一次用刑审问,再也没人过问。敌人忘了吗?续和心里想。

⑦续和的身份早暴露了,是挂了号的。一名共产党的要员,被逮住了,许多人弹冠相庆,庆功会都开了好几次。敌人认定续和是不会开口的。如若他会开口,第一次、 第二次被逮住时,还不“竹筒倒豆子”?

⑧孤寂是难熬的,比疼痛还痛苦,续和心里有数。一场心理战开始了,就看谁熬得过谁吧!

⑨敌人沉不住气了。第二十一天敌人从牢房门的窗口扔进了一沓白纸,还有一支笔。续和明白,这是让他写呢。

⑩续和的笔头子好着呢,曾化名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当然都是宣传革命的。纸和笔对续和充满了诱惑。续和喜欢文字,他有过打算革命成功了做一名作家。

⑪写什么呢?写信吧,给母亲写,给妻子写。

⑫时间有的是,信写得长。写给母亲的信内容多是问安,回忆些小时的事。写给妻子的信柔和。续和爱妻子,妻子也深爱续和。

⑬牢房里的信是没私密性的,如发在报纸上的文章,谁愿看谁就瞅上几眼。敌人是会研究的,是要在字里行间探索秘密的。

⑭续和写信上瘾了,天天写,跟母亲和妻子就有那么多的话。好几年没见母亲和妻子了,憋了一肚子的话自然话多。写多了,续和又有了想法——给信编了号,比如“与妻信十五”“与母亲信十六”等。在写“与母亲信二十”后续和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回信。

⑮无疑这是敌人的一种策略。

⑯收到母亲的回信,续和就像过节。续和从母亲娟秀的字迹上,闻到了母亲的体味,也看到了母亲心疼的颤抖——信上有泪渍,洇染在字里行间。一种愧疚油然而生。

⑰妻子的信也来了。妻子的信告诉续和,母亲是如何变卖家产,四处打点,在营救他。续和突然狂躁起来——营救得了吗?

⑱难得有一天,续和没给母亲写信。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妻子写信,写来写去,就围绕着两个字:赴远。续和告诉妻子,他要赴远方去,意已决,停止无意义的营救。

⑲第二天,续和又正常了。先是给母亲写信,大约是写到童年的趣事,竟呵呵地笑了起来。续和家是庐西大户,他在家可是四少爷呢。续和不做少爷,做革命者,是续和家天大的事,唯母亲默许。续和爱母亲,敬重母亲。

⑳妻子来信了,告诉了续和家中发生的事——五弟生了个儿子,哭声很是嘹亮。续和高兴,但又遗憾,妻子怎不写他们的儿子?可能妻子认为续和不配为父亲——儿子出生后,续和仅见过一面。

㉑续和打破常规,给未见过面的侄子写信。想了半天,不知侄子的名字,抬头如何写?最终决定,写“赴远吾侄”。信洋洋洒洒,可这信侄能看懂估计得是十年后的事了。十年后是什么样的世界?续和有所向往,就把这向往写进去了。

㉒写给侄子的信没有编号。一沓纸写完了,给母亲、妻子的信编号到了八十五号,续和在牢里已度过了一百零五天。

㉓是春天了,敌人决定下毒手。

㉔“赴远”的一天到了。续和整整衣襟,迈着大步走向刑场。到了刑场续和忽觉心中略有欠缺,便招手,对行刑的人说:“纸笔。”行刑的人有些迟疑,有人摸了摸口袋,掏出烟盒。烟盒里尚有一根烟他点着了,将空烟盒递给续和。

㉕续和展平烟盒写下:“教育吾儿继承我志; 勿告母亲,替我收尸。”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字:“与妻信之八十六。”

㉖枪声响了,血汩汩地流。正是红花开时,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清明节“致敬先烈”微电影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