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蒲柳人家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离德劭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问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ǒu)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īn),甜蜜和温(xī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ì)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庶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

②醍醐:tí hú,古时候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写的一篇(文体名)。
(2)、文中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
(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ǒu

xīn

(4)、给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

(5)、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主干是什么?

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主干是

(6)、第2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
(7)、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多项选择)(    )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 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即使华佗、岐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8)、“《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9)、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棵花

       ①庭内有棵花。之所以称为一棵花,是因为那是棵高大的槐树,高高大大地立在蓝天下,清清爽爽地撑开一片天地来。清晨的雾太浓,花便一嘟噜一嘟噜地拥着、挤着。花气太浓,浓成馥郁的白,又一丝丝、一缕缕浸润在澄澈的风中,松疏有致地垂落下来,叮叮当当地摇成阳光中薄的风铃。

       ②这样美的花,每年三月惹起多少孩子的欣悦与向往。

       ③然而,我的小表妹乐乐说:“我也要种棵花。”

       ④“那乐乐要种什么花呢?”我逗她。

       ⑤她在院中巡视一番后,指着角落里一个土灰的花盆说:“喏,就它了。”

       ⑥我一看,差点笑倒。那是盆半死不活的文竹,被妈妈弃置一旁。且莫说那细瘦绵软的茎,琐碎细小的叶和有气无力的精神,单只文竹能不能开出花来,就够我的小表妹琢磨的了。

       ⑦“不可能。你要知道文竹是文竹,槐树是槐树,文竹永远成不了花。”

       ⑧乐乐板着小脸,一声不吭,独自一人呼哧呼哧地把它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从此,窗外是妖娆的槐树,窗内是病恹恹的文竹。

       ⑨春天过去了。杨树依依,细草茵茵,纸鸢飘飘,孩童笑闹。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制定养花计划,严格执行,决不偷懒。

       ⑩夏天过去了。荷香阵阵,虫鸣声声,处处花繁,枝枝叶茂。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爱花护花,松土浇水。

       ⑪秋天过去了。秋风瑟瑟,落叶层层,果实累累,稻香撩人。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对花谈心,望花成痴。

       ⑫冬天过去了。白雪皑皑,琼枝树树,万物寂寂,齐家欢聚。只有我的小表妹,对花相坐,两相陪伴。

       ⑬又是一年春来到。乐乐的花没养成,人却病倒了。二妈对我说:“真是的,养什么劳什子花,文竹要能成花,还不成了笑话?”无语。

       ⑭我去看她时,正是那三月槐花盛。我怕她难过,便想拉上帘子。她喊道:“别拉别拉,姐姐,去把我的文竹抱来。”

       ⑮依言而行。

       ⑯她指着文竹说:“好看不,我的花?”我心想,哪有什么花?莫不是烧糊涂了?她又指着刚发的芽尖说:“这不是花?”只见茎尖处将开未开,似绽未绽,一丝丝绿意从中心沁出﹣﹣真的是花吗?当真是花!我眼中一热,抱住她说:“是花,文竹和槐树,是两棵一样美的花。”

       ⑰窗外窗内,暗香浮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现况直播】

       2013年1月以来,全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接近于1000。从东北到西北地区,从华北到华中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污染现象。

【资料助读】

       霾也叫雾霾(烟霞),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会造成视程障碍。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春天暖湿气流加强,冷空气减弱,在冷暖气团的影响下,常常可见浓雾弥漫,能见度极差的现象。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危害很大。当浓雾弥漫时,人们切莫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病的老年人更应暂停到室外晨练。

【网络声音】

       一楼:中国人喜欢快,“超高速、跨越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快,现在,中国人要十分明显地还债了,而且是用有损生命健康的代价还债。中国人必须慢下来了,否则,身体健康、代际平衡、生态平衡都会被打破。

                                                                                                                                                                                     ——网友“暗香盈袖”

       二楼:“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

       三楼:“雾霾中也蕴涵着希望,让我们激发正能量,自我防护,减少出行,合力应急,同时监督污染源减排。”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资料链接】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锦鲤”的主题阅读“转发这条锦鲤,好运不断,心想事成!”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在这里,“锦鲤”已经不只是一种 鱼,更是一种符号——它既可以是锦鲤,也可以是王思聪、杨超越、魏璎珞,或者是最近的 “信小呆”。

作为鱼的锦鲤

    在网络时代之前,作为鱼的“锦鲤”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已被赋予很多鱼之外的涵义。 在中国的典籍中,不难找到带有神话色彩的相关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的《三秦记》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梁代陶弘景认为,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可见当时的鲤鱼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至唐代,“锦鲤”二字开始出现在诗中。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黄滔《成名后呈同年》中都出现了“锦鲤”。鲤鱼成为可供欣赏的品种。

    需要说明的是,诗句中的“锦鲤”一般认为指“鳞光闪烁的鲤鱼”,并非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锦鲤。

    现代锦鲤诞生于 19 世纪的日本,祖先应是原产于中国的鲤鱼。由于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有文章考证,日本人兰木五助 1889 年培育出现在红白锦鲤的原种。此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养殖,反复作交配、改良,锦鲤的色彩愈发丰富绚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金鲤鱼的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锦鲤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

锦鲤的“信仰之跃”

    今年 2 月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中的一篇论文统计,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 岁的用户占87.62%。

    文章将这种被称为“日常迷信”的“在线祈愿行为”看作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并认为这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当锦鲤成为一种“转运符号”,它开始成为网上的一张张图片。各种冠以“锦鲤”之名的“转运”图片涌现。

    此前支付宝抽中的“中国锦鲤”中奖者“信小呆”一夜爆红,两天内狂涨 85 万微博粉丝。写出“超级锦鲤”文章的公号作者在之前给读者的回复中坦言:“公号变现方式很多,当下 80%都是靠广告费。”只要能吸引流量,账号价值就能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陈歆磊表示,此类转发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病毒式营销”,其特点是速度快、扩散性强、内容有趣或搞怪,“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做一个很好的包装,这样大家乐意去分享转发”。

转发“锦鲤”需谨慎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真正只赚不赔的只有公众号”。

    对于“锦鲤崇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

    “转发‘锦鲤’除了求好运以外,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是一种紧跟热点的表现。年轻人的目标大多是未来导向,动动手指转发没有成本,而且心理暗示如果对未来有帮助岂不是更好。”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

    “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陈歆磊认为,消费者要想防范此类虚假营销,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某些‘锦鲤’营销已涉嫌欺诈,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本质上和电信诈骗并没有区别。”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