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九班准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的主题班会,号召大家多看名著,在书中认识性格各异的人物。下面是活动的几个环节,请完成以下的题。
(1)、活动一:【重温经典】

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小说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以下是课本经典小说作品中的人物,请任选一人,仿照例句写写你的心得。

人物:孔乙己、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夫

示例: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朴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2)、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A.《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 及其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 ,跟随诺第留斯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B.“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

这段文字出自《》(书名),“她”是(人物)。

(3)、活动二:【专题报告】

为了让主题班会更具感染力,准备邀请市作家协会来作有关小说创作的专题报告。某同学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的邀请函中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①尊敬的曹老师:

②您的作品深受同学们的喜爱,③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于5月15日上午九时来我班参加有关小说创作的专题报告。④请务必准时到达。

⑤2016年5月13日

⑥九(1)班班委会

(4)、活动三:【材料探究】

活动最后,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概念由加拿大学者Geoffrey Hinton提出并不断完善,意为使机器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的学习、判断和决策能力)。机器人通过学习,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构造庞大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就把人类战胜了。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

    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账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

    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

    机器人的最低阶段是模仿,最高阶段就是自我学习和复制。

    (材料二)歌曲《沙漠骆驼》在网上特别的火,歌词朗朗上口,唱起来非常动听,“这首歌的感觉就像张飞和李逵手拉手在沙漠里骑自行车,车轱辘还是方的”。随即一曲仿写学习版的《沙漠骆驼》随即诞生,网传填词人是一位农民工大哥,歌词非常真实且接地气,很快也风靡网络。

沙漠骆驼(节选)

这片风儿吹过

那片云儿飘过

突然之间出现爱的小河

我跨上沙漠之舟

背上烟斗和沙漏

手里还握着一壶烈酒

漫长古道悠悠

说不尽喜怒哀愁

只有那骆驼奔忙依旧

什么鬼魅传说

什么魑魅魍魉妖魔

只有那鹭鹰在幽幽的高歌

漫天黄沙掠过

走遍每个角落

行走在无尽的苍茫星河

白天黑夜交错

如此妖娆婀娜

蹉跎着岁月又蹉跎了自我

沙漠骆驼(仿写)

孩子们好好学习

长大了才有出息

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切莫爱慕虚荣

也不和他人攀比

把父母的爱好好珍惜

放学作业第一

不要回家就打游戏

影响了成绩又伤害了身体

别人都在努力

别让老师着急

从小就打下坚实根基

不要像我一样

文化程度太低

只能在工地上搬砖和泥

我唱的每一句

都是发自心底

别等到长大以后再追悔莫及

    (材料三)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汪国真

    天才只可体会,但绝不能模仿。—— 狄德罗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法新社5月3日报道】中国3日发射了一个将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探测器,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北京正在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实施载人登月任务。

②报道称,嫦娥六号的目标是从月球背面采集约2公斤样本并带回地球分析。这是一项技术复杂的任务,为期53天,将尝试从月球始终背对地球的一侧进行史无前例的发射升空。

③该探测器将降落在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一旦到达那里,探测器将释放一个着陆器,表取和钻取月壤、月岩,随后着陆器会发射一个上升器,将这些样本送回轨道器,最后带回地球。

④借助3月中国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探测器和地球将在此次任务的关键时刻保持通信,包括15分钟的下降着陆,2天的采样工作和6分钟的月面上升。

——选自2024年5月3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材料二

①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月背采样返回和南极探测任务中探测器与地球通信的唯一通道,将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4次任务的10余个探测器提供中继服务,并开展科学探测及技术验证工作。

(一)天线展开、链路接通太空再架新“鹊桥”

②鹊桥二号与火箭分离后不久,一把“金色大伞”缓缓展开。柔软的合金细丝编织出金属反射网做“伞面”,18个天线肋做“伞骨”,天线口径达4.2米。它是月面探测器与鹊桥二号建立联系的关键。通过它,地面才能遥控探测器工作,探测器才能传回遥测和科学数据。

③卫星侧面还有一个支出去的“小锅”——0.6米口径的S/Ka双频抛物面天线,用来与地面站建立联络,实现中继星与地面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④鹊桥二号携带了3类载荷,分别负责中继通信、科学探测和技术验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继通信载荷,承担为探月四期提供中继通信支持的重任。

⑤“展得开、能到达、对得准、链路好、稳得住”,研制人员介绍,这是鹊桥二号的5个成功要素。

(二)____ 首登环月通信“天路”

⑥月球中继通信任务主要有两类可选轨道,一是绕地月平动点轨道,二是环月轨道。第一条路,鹊桥中继星已经走过,成功为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任务提供支持;第二条路,鹊桥二号中继星正在实践,并将为后续月球背面和南极探测任务提供服务。

⑦环月冻结轨道是环月轨道的一种,环月冻结轨道的拱线就像被冻住了一般,轨道的远月点一直在月球南极地区上空,因此能够为月球南极地区的探测器提供足够长的通信覆盖时间。这条轨道也很稳定,理论上 , 在这条轨道上不需要耗费额外的推进剂维持轨道飞行状态。

⑧环月轨道距离月面近,通信时延低,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更高码率的中继通信,但它的运动特点也使得单颗卫星无法对月球背面等不可见区域实现连续通信。

(三)____ “鹊桥二号”将服役8年

⑨鹊桥二号兼顾多项任务,充分体现出中国航天“花小钱、办大事”的风格。与2018年发射的首颗鹊桥中继星相比,鹊桥二号无论是重量还是能力,都更上一层楼。

⑩最直观的变化是卫星个头更大了。整星重量从400多公斤增长至12吨,服务时间从5年提升至8年,服务探测器数量也成倍增长,从2个达到10余个。

⑪在中继通信链路方面,鹊桥中继星同时接收探测器的通信链路只有2路,而鹊桥二号则最多可提供10路,“车道”数量大幅增加,相当于从“林荫小路”升级为多车道“高速公路”。

⑫除了增加“车道”数量,每条车道的“车流量”——通信速率也大幅提升,与鹊桥中继星相比,鹊桥二号与探测器之间的前向和返向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10倍,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则提高了近百倍。

⑬在科学探测方面,鹊桥二号上的极紫外相机将获得地球等离子层的全貌,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将帮助科学家探知太阳风如何作用于月球。

⑭在技术验证方面,鹊桥二号将开展四程测距技术验证,有望为嫦娥六号及后续探测器提供高精度的定位;验证多种星际互联网络协议,为未来鹊桥通信与导航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利用4.2米口径天线开展月球轨道VLBI试验,提升对航天器的定位精度……总之,这些新技术将让未来的星际航行精度更高、连通更顺畅。

——选自胡蓝月《一“桥”飞架地月,奔月之路从此变坦途》,有删改

材料三

①我国正致力于利用鹊桥来构建深空通信网络,与鹊桥二号一同发射的“天都一号”和“天都二号”技术实验卫星,将为后续我国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所谓“通导遥”,即“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功能。和地球卫星对比,月球通导遥系统类似于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发射运行于月球附近的人造卫星星座,为月面及环月用户提供中继通信、导航及遥感服务。

②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中国将分三步走建设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在更远的未来,“鹊桥”架起的不仅仅是地月之间的通信,更是远及火星、金星乃至太阳系其他区域的通导遥综合服务系统。

——选自徐勉等《“嫦娥”探月前为何要先建“鹊桥”?》,有删改

【人生之舟】榜样力量,砥砺前行。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某校发现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最近有较大压力,为具体了解他们的压力状况,对全年级 5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形成了如下统计图:

材料二: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优势的科 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圆梦,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

袁隆平顶着来自西方权威学者“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指责和压力,进行实 验研究。实验的第一步就是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而这犹如大海捞针。更让人始料不及 的是,在硏究过程中,700 多株珍贵的实验秧苗,一夜之间全部被人为毁坏。但是袁老迎难 而上,扛住了重重压力。20 多年时间里,他和团队一起,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 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 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的目标。2020 年,又实现了年亩产稻 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5 月 23 日)

材料三:

小满刚过,那位穷其一生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目标而奋斗的“稻田守望者”走了。作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怀化安江工作、生活了37 年,这里是“杂交水稻 的发源地”,是袁隆平院士的第二故乡。他与怀化的情缘,浸透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60 余载春华秋实,袁隆平院士心系五溪这片热土,为怀化的发展鼓与呼、为怀化的特 色农产品代言,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份恩情,吾辈必将铭记于心,砥砺前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