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7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段考(适应性模拟考试)试卷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改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B、原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改句:人,要么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么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C、原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改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 D、原句: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改句: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

赵清源

①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②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属于方言。

③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

④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⑤之所以引述这段,只想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婆”。因为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经成为了通用语。其二,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者说,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如果说因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进教材,邢么,“姥姥”也恐有方言之嫌。

⑥而且,如果从语义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身份。因为中国人的称呼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用称呼来标示关系的远近亲疏。比如,内亲和外戚是不同的,内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外婆”的“外”,就是准确地表明了身份。

⑦方言和普通话到底是什么关系?

⑧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饽。

⑨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民国初年称为“国语”,新中国以后叫“普通话”,名异实同,本质都是民族共同语。而且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高要,不断相互模仿、迁就、调整、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

⑩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知,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⑪如上所述,普通话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结果。

⑫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首先坚持尊重文本的原则。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能富含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信息。

⑬因此,不尊重文本,对文本的任意删改,都是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这____文字问题,____态度问题。

⑭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