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热爱生命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畔人生

徐茂昌

       我在一个江水环绕的岛上长大。踏上大陆那边的土地,已经是嗓子开始变粗的年龄了。还是孩童的时候,我多么想看一看对岸被云水阻隔了的广阔世界啊!没有乘船远行的机会,于是便踯躅在江边的码头上,透过云障雾罩的江面,遥望对岸。那时,只看到远方水平线上,影影绰绰的,像是丘峰连绵的剪影,看不清究竟是些什么。而看得真切的,渐渐地像一部教科书被背得烂熟的,倒是身边的码头……

       已经过了30年,留在记忆中的昔日故乡的码头,今天仍是清晰的。不知用多少块石块垒筑起来的石埂,长长的,狭狭的,像一条巨大的跳板,从岸边向江中延伸,一直到深水之处,它的尽头便是似轮船甲板一样的一块钢铁平台。船靠码头,缆绳便紧紧系在平台的铁桩上,旅客似潮水般涌出舱口,沿着狭长的石埂,追逐着向岸上奔跑,岸边有一排候船室,都是低矮的平屋,光线暗淡,人群拥挤,声浪嘈杂。旁边唯一的一家供旅客用膳的饭馆,是用茅草搭成的,岸边的江风飒飒,叫人真担心屋子被吹坍。

       家乡的这个码头,变化很迟缓,然而也并不停滞。以前,它曾几度变迁,每次也总有一个新的面目:那石埂拓宽了,候船室加大了,周围的房屋也渐渐地被厂房、烟囱所替代了。近几年,好像突然从混沌中惊醒过来,码头的交迁,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记得那是前年春节,我乘船回故乡探亲。轮船即将靠岸的时候,几声“嘟嘟”的汽笛声,催动我惊喜地奔向船舷,向岸边眺望。蓦地,我感到了惶惑,怀疑轮船开错了地方。我带着几分惊诧,问旁边的人:“那是什么?”——相隔不远的岸上,如奇峰突起,平地耸立着一座崭新的高楼;挺拔的楼影,辉映着淡淡的阳光和粼粼水色,显示出几分庄严的美。因故乡的码头上,我还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楼。

       客轮紧靠码头了。随着蜂拥的人流下船。迎面便是长龙般盘桓江边的石埂。不过,也同候船室一样,已无往日的遗痕。渐渐地走进我早已望到的候船室,仰面而视,如临高山、巨厦,只觉得它的奇丽、壮观,自己则骤然交得很渺小了。谁还会想到挤在低矮的屋子里,屋顶似要压到头顶的情景呢?它所代表的过去,永久地在江边,在故乡的土地上消失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絮絮叨叨地说着码头。妻子与我同行,却很漠然,倒是偎在我怀抱里的三岁女儿,仿佛要窥探人世间的一切奥秘,正听得出神。我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于是开始讲一个生活中的童话:“很久很久以前,那码头可不是这样的……”

       我的心一阵颤动,仿佛受到了什么巨大力量的摇撼:一个苍劲的声音,横越几十年的岁月、时空,悠远地向我飘来。哦,想起了,这是我的老祖父的声音。那是将近30年以前,刚刚有些懂事的我,与老祖父住在一起,老祖父正是码头边过去那个茅屋饭馆里的厨师。夜晚,在店堂边一间存放货物,兼放一张床铺的小屋里,听着屋外江边的风涛声,我总要吵着让祖父讲故事。一次讲到离小屋咫尺之远的码头,记得开头的话便是:“很久很久以前,这个码头不像现在这样……”老祖父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一幅令人骇怕的图景:没有轮船,只有扯着帆篷的木板船,从长江的惊涛中颠簸着,驶到了岸边的港湾,木船便伸出一条几尺宽的跳板,架在船与岸滩之间,人在走动,跳板也在晃荡,胆小的人会吓得两腿发抖……我蒙住眼睛,不想听下去了……

       竟有这样的巧合。30年后,他的孙子却在重复他的话,重复着对自己的晚辈讲述已经流逝的往事。这是一种从何产生的默契呢?回乡的路上,我中断已经揭开帷幕的故事,开始默默地思索。渐渐地,记起了一位导师和先哲的话:人总要给一度经历过的东西建立起纪念碑,使这些东西在自己的感情上重新获得它在行动上已失去的地位。大概,这是一种人生的真谛吧!否则,为什么在祖父的眼光里,那带篷的木船,晃荡的跳板,竟使他如此钟情,如此恋缅?是的,过去的岁月,在不同代人心上,都已建立起他自己的纪念碑;面对自己的晚辈,又多么希望让这座纪念碑闪闪发光呀!

       故乡码头的变迁,使我悟到了一点儿什么,可是,我嫌它过于肤浅。一直到结束在故乡逗留的日子,再度站在码头边长长的石埂上,脑际忽然跳出了一个念头:现在,这是我返程的起点!我豁然开朗了,故乡的码头,它留住一代又一代人记忆中的过去,不都是他们生涯历程中的起点吗?老祖父的起点是木船、路板,我的起点,是狭长的石埂、低矮的候船室;到了今天,我的女儿最幸运了,她的起点已经是初具现代化规模的高楼、长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起点,把它们连接在历史的屏幕上,便组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们的每一交化,正如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所说的,那“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的诗篇序曲”。多叫人流连、神往啊!

       每个人都应当珍视自己的起点——那座矗立在人生途中的纪念碑;可是,不同代的人,起点毕竟不同了。我默默地想。

(1)、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本文写的景是

(2)、第2段中“留在记忆中的昔日故乡的码头”,从岸边向江中延伸写了;岸边写了。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3)、第4段中画线句子从觉、觉两个方面,写出近几年码头突飞猛进的变化。

(4)、30年前老祖父的故事,使“我”看到图景的特点是。为什么“30年后,他的孙子却在重复他的话,重复着与自己的晚辈讲述已经流逝的往事”?

(5)、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人生的真谛”指的是

(6)、“每个人都应当珍视自己的起点”一句含义是什么?

(7)、“故乡码头的变迁,使我悟到了一点儿什么”指的是: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应   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母亲 • 我 • 狗 》,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 • 我 • 狗
①小时候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②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③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④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⑤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⑥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⑦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⑧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⑨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给成人读的童话

周国平

       ①最近又重读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重读了安徒生的一些童话。和小时候不一样,现在读童话的兴奋点不在故事,甚至也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是更多地感受到童话作家的心境。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及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极为孤独,甚是悲凉。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与他们性情相通的成人的,或者用圣埃克絮佩里的话说,是献给还记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少数成人的。

       ②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王子,他住在只比他大一点儿的一颗星球上,这颗星球的编号是B612.圣埃克絮佩里写道,他之所以谈到编号,是因为成人们的缘故﹣﹣

       ③大人们喜欢数目字。当你对他们说起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他们从不问你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从不会对你说:“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搜集蝴蝶吗?”他们问你的是:“他几岁啦?他有几个兄弟?他的父亲挣多少钱呀?”这样,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出这所房子的真实模样的。然而,要是对他们说:“我看到一所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高呼:“那多好看呀!”

       ④圣埃克絮佩里告诉孩子们:“大人就是这样的,不能强求他们是别种样子。孩子们应该对大人非常宽容大度。”他自己也这样对待大人。遇到被生活外在光环所蒙蔽的大人,“我对他既不谈蟒蛇,也不谈原始森林,更不谈星星了。我就使自己回到他的水平上来。 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那个大人便很高兴他结识了这样正经的一个人。”

       ⑤在这巧妙的讽刺中浸透着怎样的辛酸啊。我敢断定,正是为了摆脱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异乎寻常的孤独,圣埃克絮佩里才孕育出小王子这个形象的。他透过小王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物质、拥有权力、炫耀虚荣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活着。他得出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相反,孩子们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布娃娃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们拿走,他们就哭了。”孩子们看重的是它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并不问破布娃娃值多少钱,它当然不值钱啦,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有价值了。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是真性情。许多成人之可想,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

       ⑥安徒生也流露出这样的真性情。在一篇童话中,他让一些成人依次经过一条横在大海和树林之间的公路。对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一个地主谈论着把那些树砍了可以卖多少钱,一个小伙子盘算着怎样把磨坊主的女儿约来幽会,一辆公共马车上的乘客全都睡着了,一个画家自鸣得意地画了一幅刻板的风景画。最后来了一个穷苦的女孩子,“她惨白的美丽面孔对着树林倾听。当她望见大海上的天空时,她的眼珠忽然发亮,她的双手合在一起。”虽然她自己并不懂得这时渗透了她全身的感觉,但是,唯有她懂得了眼前的这片风景。

       ⑦无须再引证著名的《皇帝的新装》,在那里面,也是一个孩子说出了所有大人都视而不见的真相,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于成人的看法都相当悲观。不过,安徒生并未丧失信心,他曾说,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相信,凡童话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们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业已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教你生病

毕淑敏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

    “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终于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我就忍着。”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

    “什么本?”他不解。

    “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时就到化验室去,要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他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条,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