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同步练习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①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果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  高兴)。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认出了他。农夫上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您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您的降临,您终于来了。”

②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祷什么呢?”

③“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无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④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⑤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⑥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     , 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⑦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⑧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      ?”

⑨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  风雨),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农夫高兴的成语。
(2)、用“\”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3)、想一想,下面这段话应加在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也创造了蝗虫和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所愿的世界。

(4)、联系上下文,在第⑧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
(5)、读完本文后,你受到启示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 , 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细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换统,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舞子有点超,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青裸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朵一挂,轻轻地拍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接住小鬼,狠很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兄弟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二)天才警察

文/秦文君

    我有两个弟弟,他们只差一岁,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连手劲都差不多大,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

    他们两个每天都有可能爆发战争。比如走路都大摇大摆的,不小心就撞到一块,然后就吵起来,质问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相互都这么说同一句话,可是人却慢慢逼近,大有推翻对方的意思。

    好在我有这方面的小天才。我加给他们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骂对方的话全写下来。我说:“这样就不会漏掉想骂的话了”他们怕吃亏,抢着写,写不出的生字还问来问去,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起了。

    这方法很快就用旧了,于是我又想了许多新点子。

    妈让他们每天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他们嫌烦,就成立互助组:每人轮一天洗两个人的手帕和袜子。大弟弟毕竟大了一岁,很快就想出了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小弟总是皱着眉头很痛苦地对付那穿了两天的袜子。

    这时,天才警察就得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工作,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于是我抢先一步,或者故意在浇花时打湿大弟的袜子,逼他换下来,或是进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总之,不让不公平的事在眼皮底下发生。大弟心中发虚,终于没有大喊起来。

    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zuàn)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

阅读理解。

与其恨,不如爱

    地处瓦拉纳西东部的瓦拉纳西火车站,一直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只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瓦拉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仔细观望。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飞了过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了他的脸上。

    可恶!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了巴掌。

    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

    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命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依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列车。灾难就此发生,5节车厢倾覆,300多人非死即伤。

    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战队”,以最快的速度发动猛攻。

    得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拉纳西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论来论去,相关部门始终没有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就在瓦拉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小男孩都会背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拉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每年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的地方,小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

    过往的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小男孩说,蜜蜂只有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敌人”。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小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