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课文《猫》中,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衣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文段二: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

(节选自《狗·猫·鼠》)

       文段三: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晨光晒弯了父亲的背

徐立新

    “当,当,当……”堂屋里的闹钟响了12下,父亲翻身起床,借着窗外的朦胧月光,摸索着穿上衣服。

    之后,他蹑手蹑脚地摸进漆黑的厨房里,站在黑漆漆的灶台前,将白天已洗净的红薯,一个个地码进两口大锅里,再加冷水,盖锅盖。

    接着,灶台下两口串通的锅洞,被父亲塞进几大把麦秆,“嗤……”他划燃一根火柴,然后将它扔进麦秆里。“通”的一声,灶洞里瞬间明亮了起来,火光一下映红了整个灶台,以及父亲那满是沟壑的脸庞。

    父亲要将两大锅的红薯烀熟,然后赶在天亮前,挑到20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以一点点地赚取我新学期的学费。

    7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坐在两口火光闪闪的灶洞前,更是无比酷热。汗水在父亲的“沟壑”里流淌开来,但他顾不得去擦,他要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同时照顾两口灶洞,以确保它们不会熄灭。

    不知何时,我被一股浓浓的熟红薯香味给唤醒了,我知道该要起床了,因为今早,我要陪着父亲赶一回路。

    灶台前,烀熟的红薯已被父亲捡进两个水桶里,在它们的最上面还盖上一件棉衣,以防热气跑掉。

    “二娃,上路了。”父亲将一只手电递到我手上,然后弯下腰,憋足气,慢慢地挑起两只水桶。

    乡下的凌晨很黑,山路更是崎岖不平,我打着手电跟在父亲后面,替他照路。一百多斤的担子将年迈的父亲压得没有余力和我说话,我们父子俩寡言得如同那长长的、寂静的夜路。

    走完一半路时,需要摆渡过一条河,“有人要过河。”父亲连喊了好几遍,但除了引来狗的一遍遍狂吠外,无人回应——摆渡的人正在甜甜的睡梦里,根本不愿醒来搭理父亲。

    时间耽搁不得,父亲决定自己将船摆渡过去,他解开船缆绳,让我用劲拉住,然后挑着担子就往船头上。他忘了自己是山里人,一不识水性,二不会划船。

    果然,由于步子迈得太猛快,船头忽地朝水里沉扎下去,我一松劲,缆绳随即脱手,船身剧烈地摇摆了起来,致使尚未站稳的父亲,带着一只水桶同时朝河里掉去。

    但在落水前,父亲猛地用力将那只水桶推到船上,而后才“扑通”一声落进深深的水中。他在水里使劲地挣扎,极力想浮上来,但又不能。我被吓得大哭,感觉父亲随时就要沉下去,被淹死,我将再也没父亲了。

    但随后我突然清醒了过来——我得救他呀。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飘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谢天谢地,父亲抓住了,而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居然将父亲拉了回来。

    上岸后,父亲拿过手电,检查了一下船上水桶里的红薯,“还好,没摔烂。”他长出了一口气。

    而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合力将船划到了对岸。

    此时的父亲已浑身湿透,但他顾不得这些了,“快点走,要不就赶不上开市了”。

    接下来,父亲简直是一路小跑,等到了集市上,天刚亮。交了摊位费后,我们便开卖了,“刚出锅,热乎乎的熟红薯,一元钱一斤啰。”父亲高兴地吆喝开,完全忘了湿透的衣服、冰冷的身体。

    好在,那天生意很好,红薯很快便卖完了。离开摊位后,我们花了几角钱,买了两碗稀饭,就着那些被人挑得“体无完肤”的剩红薯吃下。吃完后,我便跟着父亲开始朝回赶。

    晨光终于出来了,很快,它晒干了父亲的衣服,可我发现,它也晒弯了父亲的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渡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间,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她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你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个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节选自《读者》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乡甜

徐楠

①飞云江下游南岸的浙江瑞安马屿镇是我外婆的家、那里蔗田成片。村村做红糖,儿时熟悉的景观都被甜蜜的气息笼罩着。我的乡愁是甜的。

②马屿糖蔗身段纤细,表皮白中带黄,蔗节上长着软软细细的绒毛,洗干净后像璞玉一般晶莹,糖蔗吃起来口感紧实,糖分很高,适合炼糖。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齐梁时期,马屿人就开始种植糖蒸、压榨制糖,直到现在,仍采用流传千年的古法制糖。

③马屿红糖很有特点,颜色是浅浅的土黄而非深红色,最出名的马屿上安村红糖,嫩黄中带着粉色,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老一辈人说,马屿红糖还会呢。因为红糖刚做出的时候,非常松软、细腻,仿佛散落的积雪,又像松松的流沙,看起来就像是红糖颗粒在一样。这说法可真形象。

④一代代马屿人生活中离不开糖蔗和红糖。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大家要带上几捆糖蔗,祝福新年进步节节高。结婚、生子、乔迁的大喜事,更是离不开红糖这滋补喜庆的佳品。

⑤糖蔗在秋末冬初采收,小时候天气一变冷,我就开始盼着去马屿。因为这时候有清甜多汁的糖蔗吃。

⑥那时候每次从瑞安市区去外婆家都是个大工程,交通不便,短短十八公里的路程要辗转两个小时,先坐渡轮穿过飞云江,换乘小面包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一片片黄绿色蔗田。看到一株株高大的糖蔗,红糖那厚重的甜香味就已经在味蕾里弥漫。我欢呼雀跃起来:“外婆家快到了!”最后一项交通工具是人力三轮车,一路骑呀,骑呀,经过老街上的南货店、裁缝铺、小吃店,经过一排排晾晒着瀑布一般雪白的索面、粉干的架子,看到了粮站高高的围墙和厚厚的大铁门,对面就是外婆家了。我迫不及待地蹦下车,外婆笑眯眯地等在门口说:“娟啊,你来啦,阿婆给你煮碗点心吃吧!”

⑦外婆总给我煮两个荷包蛋,撒上一层红糖。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

⑧马屿红糖的经典吃法有很多种,红糖撒在刚蒸出笼的糯米饭上,香气四溢,最绝的还要数红糖鸡蛋炖自酿黄酒,那馥郁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令人一尝难忘。母亲常跟我说。她小时候红糖很珍贵,最喜欢吃的是“糖碗”,将新鲜红糖热得稠稠的,稍待冷却后压扁切成条状,清香可口。富有嚼劲,在当时可是非常时髦的糖果,每年农历十月廿三马尚“会市”正逢新糖上市,在这个古老又热闹非凡的市集上,抢购“糖碗”是孩子们最大的乐事。

⑨现在买“糖碗”很方便。飞云江上早就建起了多座大桥,路程缩短到二十分钟。如今的马屿镇,上千亩的蔗田边一个挨一个地用蔗叶搭起了古法制糖坊,夕阳下炊烟袅袅。制糖期很短,仅有一个半月时间,制糖坊都是日夜轮班赶工,十多位老师傅采用“连环锅”和“直风枪灶”老工艺,挥汗如雨三个多小时才能做出一批红糖。

⑩古法制糖坊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体验项目,人们从各市县赶来,重温这一古老的技艺。

⑪由于整裸糖蒸甜度都很高,所以马屿人并不介意吃稍微平淡的蒸顶,还常说:“倒吃糖蔗日子更好!”大家喜欢把最甜的根部放到最后吃,寓意未来生活越来越甜。糖蔗汁被拿来制糖,糖蔗渣、糖蔗叶则被用来当燃料,造纸和喂家畜,叶子还能搭建糖坊屋顶,全身都是宝。

⑫我最喜欢吃的是马屿红糖做的年糕、箬糕和炊糕。自从糖坊开设了直播卖货,口味繁多的马屿红糖制品在北京就能买到,快递到家时仍然非常新鲜。

⑬女儿更是喜欢上了这清新甜蜜的味道。她说,马屿红糖可比巧克力好吃多了。如果红糖可以像巧克力一样做出各类品种,设计好看的包装,卖到全世界去,那喜欢吃它的人就更多了!

⑭我对女儿说:“你的想法真棒,叫你‘红糖姑娘’好吗?”

⑮女儿不假思索地笑着说:“那当然好啊!谁不愿意做甜甜蜜蜜的人。过甜甜蜜蜜的日子呢?”

(选自《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