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名师导学——20 香菱学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一)

选自《红楼梦》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②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荼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1)、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肖像描写,表现了王熙风怎样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
(3)、你怎样看待黛玉与风姐见面时所说的那番话?如何理解“忙转悲为喜”中的“忙”?
(4)、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点?
举一反三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参加朝鲜战争,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他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A"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家里,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到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和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和美国佬打仗,我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回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逝,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大学,读研究生,又出国留学,她去的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很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A“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也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
  想不到,两个月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  
  父亲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很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摸着父亲的白发说:“我从您身上,B看到了比好刀更宝贵的东西,中国总有一天会比美国好的。”
  有两行眼泪,从父亲的老脸上缓缓地流了下来。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间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典“青春化”,靠谱吗?

2016年末,一本号称“青春版”《红楼梦》的新书高调上架,随即引发热议。而“出版史上最优质版本”的宣传语也引起各界激烈辩论。

正方同济大学张瑞鸿

先别着急“什么鬼”,且问名著分层普及是不是好事?传统经典成为流行是不是好事?是!就对了!这个时代,阅读新产品层出不穷,任何改良都是对经典的挑战。但只要得当就能杀出重围成为新的经典,毕竟大众≠精英阶层,你我皆凡人,也无需为文学代言。至少青春版《红楼梦》把更多的人领进了经典文学的世界。形式只是形式而已,若能成为阅读的契机,也算好事一桩,不是吗?

反方澎湃新闻莫默

说实话,从《牡丹亭》到《凤求凰》再到《红楼梦》,经典“青春版”都有股鹤发童颜奇装异服的古怪气质,形式本身就很反正统了,出奇的同时还要出色,简直难上加难。现在让我们看看它到底有多“新”:粉色封面、便携皮套、小开本、好妹妹乐队演唱主题曲以及“你会愿意随时一起拍照”……超级心疼文案君的内秀,真想替他说出口:“拿这本书装酷就对了!”营销本无罪,但触碰经典须谨慎啊!

正方新世相公众号张伟

这么多年来繁复的学术研究、解读.让《红楼梦》越来越像一个“古董”了,凝重得让人看着就害怕,不敢轻易阅读。那么多代人的青春都有红楼梦,但《红楼梦》却不再陪伴人们的青春了,这太可惜。对经典始终心存敬畏,而“青春”是奇以尝试的方式,《红楼梦》可以成为现代城市里的流行品。

反方《解放日报》施晨露

经典作品何须放低姿态.靠青春粉嫩的脸皮去迎合不读书的那些人呢?这个所谓青春版,难道只是改一种装帧方式+迎合年轻人携带、拍照、晒图习惯+高于常规的天价就可以了?对于经典作品来说,读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红楼梦》的博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是写给时间的,它甘于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去读它的人,“流行”本身并非《红楼梦》的使命。

中立文化研究员郭万超

经典《红楼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青春版也有存在的意义。有些人一辈子不会读《红楼梦》,说不定这个版本能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当然,这种书籍属于快消品,仅仅适用于这个时期,并不能代替经典版本。

(选自《格言》2017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过人头

丁立梅

①去年夏天,我去山东出差,返家途中,乍然见到路两旁的村庄,全被荷花给“淹没”了。人家的青砖红瓦房,像小小的岛屿,隐约于荷花丛中。朵朵的红,朵朵的白,像撑着长篙的红衣女子和白衣女子,那些青碧的荷叶,则成了她们驾着的青碧的小船。【A】

②这意外的遇见,让我止不住一阵激动。人生最美的相见,原是邂逅,是不期而遇。

③我在那里逗留。看农人们一枝一枝采下荷来,扎成一束,拿到集市上去卖。荷花深处,密不透风,汗水湿衣。荷的茎上,密布着细细的绒刺。纵使戴着手套,小半天下来,他们的手上臂上,也尽数被刺伤。汗水流过,红肿一片。到挖藕时,更辛苦。他们得踩着很深的塘泥,蹲伏在泥里,不一会儿,已成泥人。他们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抱怨色。他们很坦然地笑,淡淡说,做什么事不辛苦呢?有辛苦才有收获嘛。

④这话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起我故去的祖母,她在世时常说一句话,这世上没有落地桃子吃的。只有付出,得到时也才能心安理得。

⑤今夏荷又开。听说那里已拿了荷做文章了,轰轰烈烈地搞起荷花节来。我打消了再去那里看荷的念头。我不想扎着人堆,做那纷扰之中的一个,那会减损了荷的韵致。

⑥赏荷,宜清净。【B】最好是小小的池塘,花也不多,就三五朵娉婷。突然怀念起小时的乡下,几家人共用一个小池塘,平日的吃喝洗涮,全在里头。池塘里面长菱角,也长荷。荷花开的时候,三五朵不等,撑着一张粉艳的大脸庞,站在池塘的一角,站在水的上面。它美,美得有些邪乎。【C】在我们小孩的眼里,那是很奇怪的事。我们一度叫它魔鬼花,不敢去碰它。荷叶,我们却很喜欢。我们摘下它来,当帽子,顶在头上。祖母还用荷叶做过粉蒸肉,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

⑦午时,我走过小池塘,荷在池塘的一角,站着,红艳艳的。【D】天地间没有一点声响,鼓噪的蝉也停了鼓噪,小麻雀们也不闹了。我很希望它变成一个仙女,走上岸来。但到底没有。

⑧朋友在小缸里养荷,三年了,终于打苞苞了。他欣喜得不得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花瓣儿慢慢绽放,他一一记录下来。这成了他每日里最大的欢喜事。

⑨终于有一天,他热烈地宣布,我家的荷花已过人头啦。

⑩我在他的这句话上打转,喜极。“荷花过人头”,多好。只这一句,活在尘世,就透出无限的芬芳来。荷花与人,俱美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