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海淀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教育部答复了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该话题立时引发热议,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②何谓“阳刚之气”?阳者,高而明也;刚者,强有力也。所以,“阳刚之气”不只指外在表现,更可以理解为引领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可以是乐观自信,可以是勇于追求,也可以是困厄面前敢于逆流而上的自强担当。在人们的观念中,“阳刚之气”是男性专属,其实不然。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慨叹尽显豪气,樊锦诗四十余载大漠坚守何其坚定,女排姑娘勇攀高峰的身姿更是一面精神旗帜……诚如肖晶教授所言,“阳刚之气”寄予了当前社会对青少年行为与品质的期待。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勇敢担当、自立自强、正直诚实等品质,都可以是阳刚之气的内涵。

③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报道频繁出现,“小眼镜儿”“小罗锅儿”“小胖墩儿”屡见不鲜,让少年不少,朝气不存。活力少年需要阳光与运动,不妨和绿茵场来个亲密接触,在百米赛道来个燃情跑。当锻炼成为习惯,强健的体魄就会渐渐形成。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还能磨炼意志,强大内心。毛主席青年时期常用负重练习锻炼耐劳精神,还酷爱洗冷水浴,因为这样“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可见,              

④培养担当意识也是涵养阳刚之气的重要内容。没有担当,会让人行事轻率苟且。逃避责任,软弱萎缩。相反,一旦担当在心,锐意进取、负责踏实、勇敢坚强等优秀品质则会成为人生的金字招牌。有了担当精神,就会拥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浩然正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刚毅勇气、“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家国豪气。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担当则民族兴旺。我们培养具有家国责任感的中华少年,就是在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引领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⑤阳刚之气不仅体现在形体与行为上,更蕴含于品德与胸怀中,是不论男女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气质。为此,我们要大力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让他们向阳生长,自信绽放,成为有时代担当的国之栋梁。

(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论证结构图。

一 、提出问题:由教育部的答复引出关于“阳刚之气”的话题。(第①段)

阐释“阳刚之气”的内涵。(第②段)

二 、分析问题(第③④段)

三 、解决问题:总结出“”的观点。(第⑤段)

(2)、分析本段的论证重点,结合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作为本段的结论。
(3)、依据本文论述的内容,写出一句能体现刚强之气的诗文(试卷中已有的除外)。并简要说明其表现了怎样的阳刚之气。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完成小题。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 岁成长的是身体,10 岁成长的是知识,20 岁成长的是情感,50 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捍卫母语
①【甲】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②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乙】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连接起了中华民族。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丙】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③发展母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掌握汉语发展的方向。当年徐寿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就结合汉语的特点命名元素。例如,固体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发音近似的汉字来为之命名。“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至今仍使我们受益。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的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使用泛滥,甚至连小学生作文中都出现由特殊符号和错别字组合生造的“火星文”。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④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丁】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⑤“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长江黄河的波涛,在我们的血脉中翻滚。

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又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白岩松

       ①2012年,我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②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④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被人家十二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对吗?

       ⑤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那么喜欢的感觉。

       ⑥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大家只记住了他成功的那一点——虎门销烟,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去职。从当时的官场角度来说,他成功吗?一点儿也不。

       ⑦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当中。如果不是彻底的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中文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⑧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⑨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书的颜值

周立民

       ①送书给一位教授,是我的《简边絮语》,因为是小巧的精装本、封面也做了一点工艺,引得他大发感慨兼牢骚:“哎呀呀,我写了三十年书,也没有出过一本这么漂亮的书”。我假惺惺地谦虚道:“谁让我书写得没你好,只好把书打扮好一点啦。”其实,书写得好,更需要装扮好。我要补充的是,这绝对不是海豚出版社印制得最美的书,甚至连“之一”都算不上。

       ②从做董桥开始,海豚出版社给书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华丽衣裳,让它们花枝招展地走进我们的书房。那么多人买董桥,你以为都是为了文字啊,说不一定一多半人读不懂董桥呢,书的装帧让大家心安理得当一个“买椟还珠”者。到印出《一纸平安》时,我认为海豚社已经完成了自己书装上的革命,并迅速刮起了“海豚风”。书不仅仅是传播文明的载体,而且它从头到脚都应当是艺术品,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水准。我曾经说过:海豚社这样做书,给了写书人、读书人以尊严。

       ③我们都说文化需要积累,图书出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讲积累,那得积累精华,如果是垃圾,那种积累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一个出版社拿到好的书稿是本事,把好的书稿做好,是更大的本事。只有这样,它才真正为人类文明的大厦添了块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好书相当多,却也是对书的颜值相当不重视的一个出版社。比如重印世界名著,那些封面真让人庆幸原作者都在坟墓中,不然跳出来准挠死设计师。

       ④说了半天,不要有误解,认为讲书的颜值,就是涂脂抹粉,而且必须得用高档化妆品。非也,一本书的装帧好坏,不在这些,而在于是否“合适”,所谓合适,是装帧与内容的契合,与作者的精神气质契合,与书的种类和用途契合。

       ⑤不少出版社编辑,谈到作者、组来的稿子,兴奋和得意得像条龙,真的拿出那本书,又像条软绵绵的虫。每逢看到好稿子被做成那样,我都有种他们暴殄天物的恨恨感。云想衣裳花想容,书的颜值不是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