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捍卫母语
①【甲】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②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乙】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连接起了中华民族。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丙】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③发展母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掌握汉语发展的方向。当年徐寿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就结合汉语的特点命名元素。例如,固体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发音近似的汉字来为之命名。“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至今仍使我们受益。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的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使用泛滥,甚至连小学生作文中都出现由特殊符号和错别字组合生造的“火星文”。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④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丁】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⑤“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长江黄河的波涛,在我们的血脉中翻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第③段首先提出了分论点: ①  , 紧接着在肯定汉语发展应当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举出 ② 的事例,与当代科学界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强调 ③  , 最后得出 ④ 的结论。

(3)、“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它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丁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答:应填入文中(   )处。

举一反三
阅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1-4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没有水的生命奇迹
①大部分生物都需要水才能生存,只有少数生物能够在缺水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存活。
②如果必须说出一种能够在地球上最恶劣和干燥的环境下生存的动物,那只能是骆驼了。骆驼可以仅用很少的水维持生存,可以忍受沙漠的酷热和严寒。
③骆驼的耐脱水能力非常强。人类如果丧失12%的水分就会死掉,但骆驼可以丧失40%的水分却没有生命危险。这是因为骆驼血细胞的椭圆形形状有利于血细胞的运动,可以使血液畅通流行而不至于阻塞或凝固。
④骆驼可以说是一种超级动物,不过它和另一种生物——耶利哥玫瑰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这是一种生长在摩洛哥和伊朗南部的典型的灰色小植物,植株高度很少超过15厘米,又被称作“复活草”。
⑤耶利哥玫瑰在雨季之后会死亡变干,将茎叶卷曲成球状以保护种子并防止叶子过早散开。这些种子的生命力很强,可以保持休眠状态好几年。当遇到雨水时,叶球就会散开,种子发芽生长。
⑥对低温休眠生物基因的研究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新西兰科学家罗伊·丹尼尔提出,传统的生化理论“水是生命必需的成分” 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以酶为例,酶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传统理论认为,酶要发挥作用需要不少于其数量20%的水。但是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酶可以在仅有少量水的情况下正常工作,这很可能说明水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必不可少。这种猜测为生物技术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们开始进行新的反应试验。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因为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成为生命必需的元素的,但现在科学家开始想象,生命的最初形式需要水仅仅是因为周围有水存在,而不是因为水具有什么独特的性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李开复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甲】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   
⑦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制定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过高或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过自己的期望,可把其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把其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⑧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选文有改动)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那年冬天很冷,也许妈妈该有条围巾。凯微每次看见妈妈使劲想把脖子缩进大衣里的时候,心里总是这么想。那天,当凯微和妈妈赶集路过那家商店的时候,凯微的眼睛马上就被吸引住了。那是多么漂亮的围巾啊,看上去柔和,舒适,天蓝色的,还有漂亮的小花。它被当作样品挂在小铺里,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凯微想那一定是这个小镇最美丽的围巾,并且它也一定会很暖和。
       凯微发现妈妈的眼睛里有种异样的光芒。妈妈肯定需要它,它是为妈妈而编织的。
      “妈妈,买下它吧!它一定很暖和。”
      “不,宝贝。我们没有多余的钱。”
       回家的路上,凯微没有像往常一样跟妈妈说话,心里一直在盘算,圣诞还有一个月就到了,要是能挣钱买到那条围巾送给妈妈多好啊!可她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那条心爱的项链。
       第二天,凯微再次来到那家店铺,她迫不及待地搜索着那条围巾。店主问:“你想要吗?这是最后一条了。”
      “是的,它很漂亮。我想妈妈一定会喜欢的,她需要它。但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她解下项链,放在店主手中,“这个先给您,等我下次再带些别的东西来,您能先为我保留着吗?圣诞节前我一定会存够钱的,求您了。”
      看着她,店主感到惊讶:“孩子,你几岁了?”
      “十岁。”
      “孩子,放心。我会为你保留这条围巾的。”
       凯微走出小店的时候感觉兴奋极了,她仿佛看到了妈妈围上那条围巾的样子。她为自己感到骄傲。那是她送给妈妈的第一件圣诞礼物,并且是用自己的钱买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凯微非常忙碌,也非常兴奋。她常常背着妈妈忙活一些别的事情。
       离圣诞节越来越近了,凯微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又来到那家小店,她递给店主一只装有野蜂蜜的小罐子。她的心突然跳得非常厉害。她没说是如何弄到这些蜂蜜的,也没露出那双被野蜜蜂蜇得伤痕累累的胳膊,她只是骄傲又带着一丝怯意地对店主说:“到今天我只挣了这么多,够了吗?要不,我下次再带些别的来,可以吗?”
       可那天店主似乎很忙,老顾不上和她说话,只顾着与站在旁边的陌生人小声地嘀咕着什么。到最后他才转过身来,对她说:“实在很抱歉,孩子,这位先生已经把那条蓝围巾给买下了。”
       她心爱的蓝围巾,被那个陌生人买走了?她感到委屈和愤怒。可她没有哭,只是冷冷得看着那个陌生人夹着包裹走出门,然后她转过头狠狠地瞪了店主一眼,走了出去。
       在大街上,她茫然地往回走,也不知道多久才回到家,连妈妈跟她打招呼都没有看到。
     “宝贝,怎么了?妈妈跟你讲话呢?你不高兴吗?”
     “啊!”凯微这才回过神来,可是看到妈妈不禁吓了一跳,那条缀着小花的蓝色围巾正围在妈妈的脖子上。
     “妈妈,这条围巾……”
     “怎么样?漂亮吗?刚才有个陌生人送来的,说是你买给我的圣诞礼物,他帮忙送来的。这儿还有一封信。宝贝,你从哪儿弄的钱?”
       凯微顾不上回答,迫不及待地撕开了信:“你有一颗如此纯洁和善良的心,你是个好孩子,这是你送给妈妈的圣诞礼物,也是我送给你的圣诞礼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

    ①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

    ②“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

    ③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所讲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

    ④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无需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⑥有人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的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不是吗?

(选自201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求知欲

吕不同

    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儿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不忍再念。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儿说:多器官衰竭。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沉默了一会儿,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吗?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画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他查了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一个小时后,他喝了一小碗粥。两小时后,他开始胡言乱语。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那天,我看着行将就木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毫无恐慌,在人生的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努力学习,但至少此时此刻,我还对未知的一切有着充足的兴趣,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不可能参透生死和永恒。但终归,我还是想多知道一点,多看一点,把世事里灰色区域面积,尽量多挤压一点,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

    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那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如此才算对得起自己曾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说过的每一句话,爱过的每一个人。

(《青年文摘》2016年第23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