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最缺底线

文/易中天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还有“共和国脊梁”这样的桂冠,也敢戴,全不管那奖多么野鸡,多么山寨。

于是冲突迭起,于是舆论哗然。不是“当惊世界殊”,是“世界当惊殊”──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可见,底线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院就会草菅人命。从这个角度说, 底线就是生命线。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比如商家不卖假货,会计不做假账,医生不开假药,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不能旦夕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要想守住底线,必须不唱高调。因为那些“道德高标”,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甚至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做不到,又必须做,就只好做假。道德做假一开头,其他的造假就挡不住。假烟、假酒、假合同、假学历,就都来了。当下中国缺底线,这是重要原因。或者说,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选自《杂文选刊》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在论述“底线”的话题时,为什么要提到“境界”?
(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请参照文中划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例。
(5)、结合文章的观点,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你如何看待这群“跪族篮孩”的做法?

(链接材料)

近日,美国NBA某官员对中国内政发表不当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给予严正的斥责,央视、人民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表态:维护国家尊严,抵制NBA,停止转NBA所有的季前赛。然而,在上海和深圳举行的两场NBA中国站季前赛座无虚席。不少球迷在球馆内为某些NBA球员助威呐喊,甚至有球迷拿着中国国旗让NBA球员签名。这些球迷心中只有篮球,全然忘记祖国,忘记了尊严。有人戏称这些球迷是“跪族篮孩”。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只想让你看到我

                                                                                                                                           张军霞

        小米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市。最近,保安辞职回老家了,小区里丢东西的情时有发生,弄得人心惶惶。这天,小米注意到有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常在附近徘徊,并不买东西。这天,小米无意中抬头,望向对面五楼自家的阳台,一家三口的衣服晾在阳台上,被风吹得飘呀飘。

        小米收回目光时,惊讶地发现那个女人居然也在抬头仰望,而她仰望的正是自家的窗户。小偷作案前都会观察盗窃目标家的情况,难道她就是那个来踩点儿的人?

        小米想了想,拎起一桶水,哗啦一声泼到门前。女人往旁边躲了躲,犹豫了下,摸出两枚硬币说:“大妹子,买瓶水。”小米不吱声,把水递了过去,女人仿佛还想说啥,张了张嘴,却又讪讪地离开了。从此,小米多了一个心眼,随时留意女人的举动。她忍不住对丈夫说:“我看那女人真的不正常,天天在附近晃来晃去,总是往咱家这边瞧。”丈夫有点不耐烦地说:“她没事儿出门溜达不行吗?你别把人心都想那样坏!”

        小米却还是不放心,那天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她朝门外张望,吓了一跳:墙角处有个黑影,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黑影不是别人,还是白天那个女人。大雨将她浇得浑身湿透,她却还像白天那样,仰望着小米家。这次,就连丈夫也感觉害怕了,他轻声安慰小米:“明天我跟老板请个假,一定要调查清楚她的来历!”

        第二天,没等小米的丈夫请假,那女人就出事了。女人仰起头望着空中,这时,一阵风吹来,小米晾在阳台的男式衬衣,忽然被风吹落了下来,还没等小米做出反应,女人却挥舞着双手,发出凄厉的叫声,一个趔趄栽倒在地上。

        小米慌忙跑出来,抱起昏迷的女人,大声喊:“快来人,救命呀!”在女人被抬上救护车时,一个男子拨开人群,发疯般地扑过来,喊道:“娘,你怎么了?别吓我!”

        小米认识这个男人,他就住在自己家对面。他从前做着很大的生意,总是开着一辆豪华的汽车进进出出,后来忽然赔得精光,就整天不出门,小米都好久没看到过他了。

        女人只是受到惊吓,没有大碍,她从医院回来,特意找小米道谢:“大妹子,那天多亏了你呀。”小米不解地问:“不过是风吹落了一件衣服,你怎么就吓成那样?”

        女人抹一把眼泪,低声说:“不怕你笑话,我儿子做生意赔钱,患了抑郁症,总说活不下去,他心烦,不愿意见人。我怕他真的想不开,就天天在这儿守着,万一他真的打开窗户,一下子就能看到我,就不会跳楼了。那天,我把那件衣服当成我儿子的身影了……”

        小米抹一把眼泪,搬来一把凳子,对女人说:“以后,您就坐在这里,好好守着你儿子。还有,我丈夫认识一个心理医生,明天让他帮您联系一下吧。”女人对小米感激地点点头,然后抬头望着五楼的窗户喃喃自语道:“                  “

                                                                                                                                                                                           (选自《故事会》2015年第一期)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了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班里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⑫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⑬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⑭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⑮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⑯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⑰“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⑱“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⑲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偷偷种地的母亲

徐立新

    ①母亲年轻时曾动过三次手术,虽然都是些小手术,但过去镇上医院里的主刀医生,医术实在是非常有限,因此落下了不少后遗症,其中之一便是变得特别的怕冷畏寒。对母亲来说,一年之中,最难熬的便是冬天,因为严寒的侵入,她的身体会出现出各种不适——嗓子整日发痒、关节昼夜疼痛、腰酸背又痛,双眼总流泪……看过不少医生,但都未能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只叮嘱她一定要注意保暖,尽量少外出,避风寒。

    ②可乡下的老屋年久失修,又高又大,冬风随时能从破损的墙缝里直灌而入,呆在里面如同呆在一个冰窟里,根本无法避寒,而母亲又不愿意来城里跟我一起住。无奈之下,我在镇上给母亲买了一套新房,并赶到冬季到来之前将其装修好,然后让母亲住了进去。

    ③新房的保暖效果很好,加之又安上了取暖器。我想,这个冬天,母亲住在里面一定会舒服很多。

    ④元旦前夕,我出差有事路过老家,便趁机去镇上看看母亲,可却发现她不在新房里。邻居们说,他们平时很少见到母亲,我心中生疑,赶紧朝乡下的老屋里赶。

    ⑤但母亲也不在老屋里,向村子里人打听,他们都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地说不知道。后来才有人告诉我:“你去野圩上看看,你妈应该在那。”

    ⑥冬目的野圩上,一片萧瑟和苍茫的景色,非常的阴冷,寒风无遮无挡地吹得我浑身直发抖。远远地,看到了一个人,我一下子便认出那是母亲,因为她身上穿的那件又重又厚的旧棉袄,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从我记事起便记得每年的冬天,母亲都会穿着它。一晃30多年过去了,那件棉袄早已不保暖了,可母亲居然还舍不得扔掉,依旧将它穿在身上。

    ⑦“妈,这么冷的天,您跑到别人的地里干啥?”走近后,我疑惑地问手里拿着一把锄头,正在翻地的母亲。

    ⑧我的突然突现,似乎让母亲惊慌了一下,但她马上恢复了平静:“我看看有没有他们挖丢的红薯,翻点回去吃。”

    ⑨“难道您不怕冷了吗?想吃红薯我去镇上帮你买。”我对母亲责怪道,然后不由分说地拉着她便往回赶。可到了镇上,母亲又死活不让我给她买红薯,让我有些纳闷。

    ⑩直到回城后,堂哥给我打来电话:“有一件事,我觉得还是得告诉你。”

    ⑪“什么事?”我忙问。

    ⑫“就是你妈一直都在老家里种地,根本没在新房里住。”

    ⑬“不会吧,”我惊讶不已,“每次回家,我都明明看到我家的地都荒在那,里面根本没种东西呀。”

    ⑭“是没种你们自己家的地,可她种了别人家的呀。”堂哥说,“她种了十几亩别人的地!小麦、油菜、红薯、瓜果,啥都种,然后拿到镇上去卖。”

    ⑮堂哥告诉我,由于我坚决不让母亲种地(我曾生气地将她种在自家田里的麦苗全部拔掉),于是她便想出了一个糊弄我的办法,偷偷种起村里外出务工人家的地,而且反复对大家交代,一定要替她保守秘密,不要让我知道她在偷偷借地种。

    ⑯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回家,母亲总能将我车后备箱里塞满老家的各种土特产,并谎称要么是乡下亲戚们给的,要么是自己从镇上买回来的。

    ⑰母亲有严重的关节炎,走路时很不方便,我无法想象她独自一人,在地里翻土、播种、施肥、锄草以及收割时的艰难。

    ⑱母亲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早到了该颐养天年的阶段了,可她却骗我,偷偷在冷风中劳作。母亲怕冷,可她却不愿意待在暖和的新房里,非要出来自食其力。她是不想给我这个儿子增加负担呀,因为母亲曾无意间跟我说过,活在世上一天,就要干一天的活,她是不会呆在家里吃闲饭,拖累我的。

    ⑲这就是母亲,纵然十分的怕冷畏寒,但年迈的她依然敢站在冽冽的寒风之中,挥动锄头,靠自身的气力,向大地讨一口饭!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4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悬崖峭壁,□□□层沙积土,□□□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ch2n 山势高险)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①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人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②生合又像……江流人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③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命系悬壶【注】

陈源斌

    ①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下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下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②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A)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下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③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B)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挣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④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鸟,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⑤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尔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累,中了重毒了——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C)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很明显这是药不对症,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 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似的,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注】汉代以后,民间郎中的药铺或诊所门口大都挂一个药葫芦即“悬壶”,以此作为卖药行医的标志。题目中的“悬壶”即为“行医”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十四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抖,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老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旋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地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外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的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