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

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

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乌,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北陂之类,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人,再加上食口众多,苏轼生存生活处境艰难。 B、通过躬耕手段来缓解饥寒之忧是曾经“阔绰”的苏轼被贬官黄州后的一个想法。 C、孟子农耕理想以及田园诗人陶洲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夙愿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D、马梦得知道苏轼深受具有人间烟火味的白居易的影响,便把东坡之地赠予了苏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了论证苏轼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低下,借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加以佐证。 B、文章引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中诗句的目的是阐明苏轼早有归隐夙愿。 C、文章借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对比,阐明了苏轼的归隐躬耕有着特定文化因素的影响。 D、文章从苏轼的处境、追求以及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等三个方面阐释其“躬耕”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黄州后处境艰难,但他随遇而安,田园耕读生活也让他获得了精神力量,变得积极乐观。 B、苏轼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对待,所以说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 C、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 D、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促使他安心躬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求文学之“新”

宗仁发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我的文学观无疑是和文学期刊这一文学载体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无须讳言,“喜新厌旧”是我作为文学编辑的职业本能,作家创作时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们文学编辑在选取作品时也往往“惟新是举”。从进入这个行当起,我就是被办一本好杂志的理想所感召,而对文学之“新”的追求里,正寄托着我对什么是好杂志、什么是好的文学的理解。

    “新”首先意味着原创性,原创性是文学乃至文化的立身之本,因为文学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处于源头的地位,倘若文学丧失了原创性,对于后续的文化链条的延伸就是灾难性的打击。文学的影视改编之所以一直活跃,正因为这里是原创力迸发的地方,投向文学的饥渴的目光一直都在,是文学在以充沛的题材、新颖的技巧和丰厚的思想力,源源不断地供给着其他文艺样式。

    “新”还意味着文学事业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意味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可能性。在文学新人身上蕴藏着革故鼎新的因子,看看有多少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即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就知道了。但是,刊发新人新作对文学期刊和编辑来说,却意味着一种风险和考验。对于一个有知名度的作家的稿件,编辑并不在稿件的水平、质量上负有多大的责任,即便作品写得不好,也少有人去责备编辑的水平问题;但刊发一个不知名作者的作品,如果作品不好,读者往往不会质问作者本人的水平,而更多的是质问编辑、刊物为什么发这样的稿子。所以衡量文学编辑的功夫高低,正要看他对默默无闻的作者的判断能力。那些后来成名的作家回忆最初进入文坛时遭遇杂志的退稿故事,不啻是给文学编辑的最好提醒。

    必须得承认,这种“喜新厌旧”是我作为期刊编辑从文学载体、文学生态出发的有意强调。从文学生态的整体着眼,任何一种文学载体都有可能是某种文学思潮的“接生婆”,也可能是一部未来经典作品的催生者,重要的是经住时间的考验,保持文学的创造性、延续性和多样性,呵护文学的“可能”。选择和发现什么样的作品,然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时刻都在进行着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编辑的眼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他对文学的千言万语。

(《人民日报》2017年6月13日14版,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的新的社区管理形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然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概念都将自身局限在某一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经济社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社会就是将城市、社区以及其他治理单元结合起来,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

    (摘编自高奇琦《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2 日)

    材料二

    智慧社区的基本构成图

      

    (摘编自乔俞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研究》)

    材料三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2009 年 9 月,迪比克市和 IBM 启动了美国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社 区项目,运用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帮助居民实时监测并调整其用水量、用电量。继 IBM 之后,思科、微软等科技公司成为推动美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2015 年 9 月,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 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发布了《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智慧 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

    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欧盟拟定相关倡议时,注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及建议。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德国慕尼黑则成立智慧社区实验室让公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不仅如此,每个项目选取二到三个城市或街区、社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欧盟国家其他城市、社区推广。

    (摘编自李德智《典型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的建设经验及启示》,《建筑经济》2017 年第 11 期)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智慧社区的建设普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挑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智慧社区难以推广、普及和融合。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的统一强制性标准。一些网络服务商以及智能安防厂商,又纷纷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智慧社区。行业局限性和企业角度的不同,导致这些智慧社区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例如,腾讯的智慧社区侧重云服务端,奇虎 360 侧重安全智能家居,这些都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智慧物管和居民智能生活的多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智慧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还没有深入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来,特别是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另外,智慧社区建设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部分人员的素质不符合智慧社区建设要求,致使智慧社区落地应用不够好。

(摘编自梁丽《北京市智慧社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16 年第 8 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不久前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了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时期”。从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再到深圳出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普遍共识与行动,为新形势下推进相关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标准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短板。此次出台的方案剑指薄弱环节,不仅从顶层设计层面搭建“四梁八柱”,更从改革落实层面画出清晰“路线图”。

    (摘编自人民网《让职业教育承载更多梦想》)

    材料二:

    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围绕国家发展和民生需求,坚持服务大局、育人为本、就业导向、多元办学、依法治教,把职业教育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就业大格局中谋划,深化教育链产业链融合,主动服务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要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施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要紧跟产业变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建好贫困地区发展急需的中等职业学校,确保贫困地区有需求的青少年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为他们人生出彩提供更多机会。要落实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地位,为职业教育营造更好环境。

    (摘编自光明日报《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材料四: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瑞士,这里年轻人的择学、择业观让人耳目一新:超过半数的瑞士初中毕业生会进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深造,成为拥有熟练技术的“现代工匠”。他们也铸成了闻名全球的“瑞士制造”基石。据统计,瑞士有300余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校体系相当完善。学生进入技校时,校方和学生签订合同,这份合同需到教育部门或同业公会备案。学生严格按照教程规定学习技能,并同时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按行业不同,学习技能的时间一般为2至4年。职业技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一般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训期间就被企业“预定”了。

    当欧洲多个邻国因金融危机而失业率高企时,瑞士的失业率却一直稳定在3%左右,这与其教育的均街发展、着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有很大关系。而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现代工匠”源源不断进入各行各业,也使“瑞士制造”在延续辉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环球网《瑞士职业教育打造“现代工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今,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人工智能领域迈进,中国正从机器人应用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曾公开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铁速发展态势,但不少机器人企业小、散、弱,处在中低端;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一些关键零部件创新能力薄弱,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存隐忧,亟待集中力量解决。

    这一瓶颈在市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部分企业坦言,尽管我们已连缕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销售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等“T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60%以上的份额;至于六轴以上的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甚至更大,超过了80%。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看来,“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的两条发展之路,但是有一些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 从市场角度而言,中国市场会非常巨大,有很多新的应用行业和应用场景,国外制造商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如果我们自身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整个产业的发展将没有可持续性。”宋晓刚说。他同时坦言,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并非易事,以市场上常见的RV减速器为例,其加工工艺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严格的生产环境要求,即使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也并非都是自主生产。

(摘编自王萌《中国工业机器人大步争先》,《人民日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谁能摘取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谁就能在新-轮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喊出“工业4.0”、日本推出《机器人战略》、韩国制定《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一场以机器人产业领衔的智能制造争霸赛悄然开始,在这场事关未来的战略竞争中,没有谁愿意落后。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摘取“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注定是一场艰苦的较景。自2013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 年,全球每售出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落户中国。庞大且仍在快速扩容的市场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痛点"同样明显。如何实现行业创新向东方的转移,在经济全局下如何构建产业新体系,后发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决定着机器人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是这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核心议题。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以创新引领,从全局调适,未来就在我们手中。

(摘编自莫洁《以机器人发展撬动新一轮创新》,《光明日报》2017 年8月24日)

材料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