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最大的残忍》,完成下面小题。

最大的残忍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撤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杀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⑪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⑫“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⑬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1)、在这一场风波中,“我”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与母亲发生冲突,取得胜利:我“得意”;①在与母亲交锋过程中,发现母亲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我”:“我”、嘲笑:②获知母亲不和“我”争吵的真相:“我”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说说⑩-⑫段中,(A)(B)(C)三处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作用。
(4)、文章的结尾使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题目。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流泪的二十六个字母
       ①前段时间,我负责一个工厂的项目,离家不远。
       ②项目完成,回到家,本以为可以放松放松,母亲却执意要我叫她26个拼音字母。我瞪大眼睛看着她:“妈,你那么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学这个?”母亲笑着说:“儿呀,我就是想学学,不愿做一辈子文盲。”
       ③母亲的执着,让我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我打印了一份拼音表。我不敢想象,从未上过学的母亲,看着陌生的26个拼音字母是什么感受——这不是田地里的26棵大白菜啊。看着母亲焦急的神情,我安慰道:“妈妈,没事的,这个很快就能学会。”
       ④我一遍又一遍地教母亲,几个小时下来,她只认得一小半,更谈不上从头到尾默写了。母亲不急,却把我弄急了:“妈,别学了,这样会累着你的。”母亲边读边写:“不累,不累,就是我脑子笨……”
       ⑤晚饭过后,我板着脸对母亲说:“妈,不要再学什么拼音字母了,你在家过得不是挺好的吗,何必去遭那份罪……”没等我说完,母亲直直的看着我,不语,眼角突然有了泪水:“我笨,我笨,我真笨。”母亲转身会回了卧室。
       ⑥一连几天,我没怎么理母亲,任由她瞎折腾。正当我暗自庆幸母亲放弃的时候,她却抱着一本厚厚的带有拼音字母的书,忐忑地站在我面前:“儿啊,这个地方我几天都没弄懂,你帮我念念。”
       ⑦“不会,我不会!”我突然发脾气地朝她吼。
       ⑧母亲木木地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⑨看着母亲苍老的容颜,看着那双皱巴巴的手,看着那粗鄙的村花式的打扮,我内心说不出的厌烦。
       ⑩第二天,有些良心发现的我从网上下载了26个拼音字母的歌曲,母亲吞吞吐吐地说:“今天,还能上课吗?”我点点头。母亲马上从卧室拿出那张有些残破的字母表。
       ⑪一天,两天,三天……母亲学得极其认真,我也不再管她的学习进度,累了就让她看看字母儿歌视频,听听音乐。有几次,我看到母亲对i总是记不清,默写时总会把i漏洞,于是,母亲抓狂地写起了i,一口气写了十几页。
       ⑫母亲怕记不牢,特意叫来几个小朋友,要小朋友跟她一起背诵26个字母。完整背诵后,母亲会给小朋友一点奖励。这一招,还真管用,母亲记得越来越好。
       ⑬假期结束,我将再度回到山东。临别前,父亲高兴地说:“儿啊,你教得真好,你妈已通过县里电子厂面试了,过几天就可以去上班了。”我张大嘴巴,傻傻地看着父亲,母亲一直是家庭主妇呀。
       ⑭“我们老了,没什么事干,你妈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去打份工还能挣两个钱。你们兄弟俩都快结婚了,房子还没着落,我们急呀……”父亲边叹气边说,“上次你妈去厂子面试,说要认得工件上的字母,可她不会啊。这次刚好你回来,她就跟着你学了。”
       ⑮原来,母亲学26个字母是为了两个儿子呀。想到此前种种,我不禁悄然泪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 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 马倒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生意气正当时

君然

    ①“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近日,这副对联在微博和微信上热传,不少网友为其中的书生情怀所感动。

    ②这副对联的作者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时间久远、他只能依稀记得对联创作时间是2003年左右。在陈正宏看来,这副对联是“急就章”,严格来说,从平仄、对仗的角度来看都不工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首“打油联”。而如今,这副“打油联”因何在网上不胫而红?

    ③陈正宏认为这副对联之所以走红,是因为人们对其中“书生意气”有所共鸣。“书生”这个词,或者说“书生意气”,有些人觉得已经过时了。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一个社会需要发展,个人需要发展,书生本色还是需要的。现在社会上有些情况会发生,可能还是跟“书生意气”缺乏有关。

    ④曾几何时,“读书无用论”是不少人选择在世俗生活中抛弃精神追求的强大理由。“百无一用是书生”,仿佛做学问就意味着穷酸,执着就意味着迂腐。于是,学术圈乱象丛生,抄袭论文、伪造研究成果、重权位代替重学术……种种学术腐败令人痛心。

    ⑤学术界的种种失范尚且只是管中窥豹,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不仅读书治学如此,人生周遭大小琐事的权重也被置于功利的有色眼镜之下。在不少人那里,考量任何事物的标准都是能带来多大利益,能不能成就功名,能不能制造人生的捷径……殊不知,在这样的人生逻辑下,只要能获取功名,只要能巧取利益,便使尽各种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社会道德底线一再受到冲击。

    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副“打油联”的走红,恰恰折射出当下人们的生活对“书生意气”所代表的单纯和底线的透支。于是有人怅惋:“曾经怀抱理想的人,那些真正经历了艰难而仍然存着一点痴念的人,才会真正被触动吧。”

    ⑦但我们的社会真的已至如此悲凉吗?

    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油联”的走红,也意味着人们对“书生意气”的渴望。“书生”这个词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有着超越字面的意蕴,它代表着正直、理想主义,代表着在世俗生活中不忘仰望星空的胸襟与诗意,也代表着在倒退的道德底线面前拒绝流俗的勇气。这种理想主义、诗意与勇气不仅适用于学术界,更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现世人生,它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⑨有所共鸣,就当有所渴求:有所渴求,就当有所坚守。“家总是要成,钱总是要挣”,但红尘之中的那一点不可抛却的道德高度和精神追求正是这个社会内在的气蕴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选自2016年1月6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①西方有一句谚语,读什么书,成什么人。你对书的选择,就是对人生的选择,就是对未来的选择。我觉得这话讲得很有道理。读什么书,也许比你读书更重要。

    ②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贪婪的想法,要把关下好看的书都读一遍。因为这个野心,我不断地找书、拼命地读。有些书对我来说是有点艰涩的,但只要里面有一点点好看的,我就会读下去。

    ③有一件东西,只要你一旦拥有,永远就属于你,不会被别人夺走,就是你读过的好书。你读过这本书,感动了,这本书就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跟你的生命、血液融合在一起,永远不会离开你,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从你的生命中夺走——这种感觉就像被枪打中了一下,在身上留下一个口子,流血,痛,最后结成一个疤。以后只要看到这个疤,就想起当时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不会消失的。

    ④我觉得从小就要养成一种这样的习惯: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你记住作者的名字,然后你再去找这个作家其它的书。我回忆少年时代的阅读,很多作家就是这样认识的。也许课文里的一篇文章,或者别的地方读到的一本书,但如果我喜欢了,我就会用心记住他的名字,然后找他别的书。

    ⑤大概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借到一本书,是泰戈尔的散文诗集《飞鸟集》。小时候读书我有一个习惯,不做阅读笔记,因为一做笔记,读书就变得很慢,抄写文字的时间比我阅读的时间多得多,这样我的阅读就变得不流畅。但是《飞鸟集》真得让我惊艳,我把这本书抄了一遍。书里的文字带着神秘感,含着哲理,蕴含着很深的感情。我现在还记得里面的很多文字。上中学的时候,我读了大量的泰戈尔的书。就是因为一部《飞鸟集》,我认识了泰戈尔。对一个作家的认识不是听别人介绍的,如果你阅读到一定程度,你对文字是有感觉的,对书是有评判能力的,那么你读到一本好书,一定会记住这个作家。

    ⑥我也喜欢集邮,专门收集跟我读过的书有关、跟文学有关的邮票。有些作家我是通进邮票认识的。有一次我买到两张非常古老的邮票,图案一样的,颜色不一,一张蓝的,一张深红色的,画面上是一个作家的头像,背后有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有人在演戏。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邮票上印的是谁。后来一个翻译家告诉我,上面印的是莫里哀,于是我就找到了莫里哀的书,看了很多他写的剧本。

    ⑦我跟我喜欢的每一位作家都有很深的交往,因为我走进了他们的作品,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我的经验也许对孩子们没有用,但有一点肯定是有用的:读书的时候,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更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为什么这个作家的书你会喜欢读?为什么读他的书会觉得悲伤?他的书为什么会打动你?你如果真的被打动,记住他的名字,再去找他别的书。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读书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