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感情,词有词牌名,如江城子、渔家傲、天净沙等都是词牌名。 B、《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是书名,“告子上”是篇名。 C、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方面很讲究,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哥哥时,可用舍弟、家兄来称呼。 D、“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举一反三
阅读《敦煌守护人》,完成各题。

敦煌守护人

    ①敦煌,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孕育了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一批“敦煌人”用生命的坚守,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敦煌。

洞窟终迎守护人

    ②1935年,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震惊了常书鸿。这位已在法国小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义无反顾地离开巴黎,奔向敦煌。大漠戈壁,不见人烟;沙丘接天处,骆驼草稀稀拉拉,枯黄,像是死掉了一般。藏经洞被洗劫一空,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如瀑布一般从崖顶流下,将部分洞窟掩埋……

    ③常书鸿带领同事,喊着号子,一锹又一锹清理流沙,又起早贪黑筑起千米沙墙,又给数百个洞窟逐一编号、普查。他们发明了叫作“蜈蚣梯”的独木梯,爬上九层楼高的洞窟,脚下是数十米的山崖,险象环生。

    ④1944年,常书鸿就任研究所所长。然而,时局多艰,经费短缺,研究所深陷债务危机。为了借钱,常书鸿一次次只身穿荒漠,披星戴月,往返城乡。几经波折,四处化缘,总算筹到丁点物资,但只是杯水车薪。在自身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常书鸿靠为人画像、变卖自己的画作为莫高窟筹集资金。

    ⑤离开的人在增多。但常书鸿怎么也想不到,妻子竟会抛下一双儿女不辞而别。家都支离破碎了,“痴人”常书鸿还守在敦煌,呵护着沙海中小小的绿洲。

    ⑥1994年,常书鸿去世,一生情系敦煌。

痴情的传承

    ⑦“痴人”代代有。1944年,山城重庆。段文杰参观了张大千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驻足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画作前,时间似乎都已停滞。“到敦煌去!”他的命运就此改变。

    ⑧“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段文杰这么形容自己和敦煌的相遇。他迫不及待地钻进每一个洞窟……隆冬,段文杰住在破庙里,连生火的炉子也没有,夜里屋内屋外零下20多摄氏度。早上起来,眉毛胡子全白了——都已结霜。一日三餐,粗粮就着风沙,再喝一壶发苦的宕泉河水,肠胃不适抛脑后……他摒弃娴熟的西方油画技巧,为临摹保存敦煌壁画,重锻自己的本领。

    ⑨段文杰立下新规:禁止把纸拓在壁画上临摹,禁止触摸壁画……临摹《都督夫人礼佛图》,因壁画损毁严重,他通读史书,摘录了几千张卡片,历时两年有余,终于临摹成功。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

    ⑩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这是段文杰对敦煌人的评价。

    ⑪2011年,段文杰去世,葬于三危山下。同眠于此的,还有常书鸿等27人。

观千剑而识器

    ⑫冬日暖阳下,榆林窟静谧肃立。87岁高龄的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64年,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

    ⑬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他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第一人。李云鹤对修复工具、工艺进行改良:纱布纵横纹路多,容易按压出“印痕”,他改用吸水性良好又压不出褶纹的纺绸;修复穹顶时注入黏结剂,用粗针管不容易把握力道,他换成血压计气囊,大大提高了修复精准度。

    ⑭莫高窟第220窟,李云鹤修复时发现,表层壁画是宋代绘制,而在里面还有唐朝壁画。他将表、里层壁画分离、拼接在一起,使两个朝代跨越千年之后,在同一平台上“握手重逢”。

    ⑮寒来暑往,由他创造的多项修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原文化部一等奖,他还入选全国总工会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为了永不磨灭的美

    ⑯樊锦诗是1958级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她来到敦煌,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令人惊心动魄。”樊锦诗回忆。

    ⑰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扎根大漠,在住土房、吃杂粮、卫生设备匮乏的条件下,潜心石窟考古研究。

    ⑱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⑲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有了灵感。2003年开始,她提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同事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首先要设计周密、完善的采集方案,然后是辛苦的拍摄、拼接……终于,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梦幻佛宫》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惊艳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既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⑳从九层楼往回走,月华如水。一株株、一簇簇的骆驼草,在月光下闪着亮色,装点着戈壁滩,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着生气。如今的樊锦诗,已从红颜少女变成了华发老人。

    ㉑敦煌藏经洞《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这样描述敦煌的匠人们:“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想来,所有在敦煌默默奉献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济世”之人吧。

阅读《拍卖你的生涯》,完成小题

拍卖你的生涯

    我参加过一堂很别致的讲座,讲座名为“拍卖你的生涯”。老师发给每人一张纸,其上打印着一些选项:和家人共度周末、豪宅、巨富、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一门精湛的技艺、一个小岛、一座宏大的图书馆、三五个知心朋友、一个勤劳忠诚的仆人、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一份价值五十万美元并每年可获得25%纯利收入的股票、名垂青史……

    老师拿起一只小锤子,说:“我手里是一只旧锤子,但今天它有某种权威——暂时充当拍卖锤。我要拍卖的东西,就是在座诸位的生涯。”

    大家听明白了,好奇地跃跃欲试。

    老师说:“我现在象征性地发给每人一千块钱,代表你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我会把这张纸上所列的诸项境况,一一举起,开始拍卖。你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积蓄,购买这些可能性。一百块钱起拍,欢迎竞价。连喊三次,无人再出高价的时候,锤子就会落下,这项生涯就属于你了。注意!我说的是可能性,它的意思就是——你竞得了豪宅,但并不等于真的拥有了它。只是说你将穷尽一生的精力,来为自己争取它。把目标当成整个生涯的支撑点,相信只要竭尽全力,就有达成的可能。”

    教室的气氛骚动之后有些凝重 , 这游戏把我们人生的繁杂目的约分并形象化了——拼此一生,你到底要什么?

    老师举起了第一项拍卖品——拥有一个小岛,起价一百元。

    全场寂静,一个小岛,它在哪里?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面积若何?人口多少?有无石油和珊瑚礁?风光怎样?

    疑声鹊起,大家迫切希望获得更详尽的资料:关于那个小岛,关于风土人情……老师一脸肃然,坚定地举着那张卡片,拒绝做更进一步的解说。

    于是,我们明白了。小岛,就是平平凡凡的无名小岛。你愿不愿以一生作注,去赢得这片海洋中的港湾?

    终于,一个平日最爱探险的女生,大声地喊出了竞价:“我出二百!”

    一个男生几乎下意识地报出:“五百!”显然他认为,买下荒凉岛屿这样的事,就该是男子汉的作为。

    那位个子不高却意志坚定的女生志在必得,她涨红着脸,一下子喊出了:“一千!”

    这是天价了!每个人只有一千块钱的储备,也就是说,她已下定以毕生精力赢得这个小岛的决心。别的人,只能望洋兴叹!

    那个男生有些悻悻地,说:“竞价应该一点点攀升,比如你出六百,我喊七百……这样可以给别人一个机会。”

    老师淡然一笑,说:“这只是象征性的拍卖,所以可能不合规矩。大家要记住,生涯如战场,假如你确认了自己的目标,就紧紧锁定它。机遇仿佛一闪而逝的流星!”

    大家明白了竞争的激烈,肃静中有了暗藏的紧迫和敌意。

    拍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时,争抢空前激烈起来。聪明人已发现,所列的选项,有些可以互相替代。有同学小声嘀咕:“有了信用卡,想干什么,还不是探囊取物!”于是信用卡成了最具热度的香饽饽,最后被一女将自重围中斩获。

    其后的诸项拍卖,高潮迭起,有些简直可以说是个人价值取向甚至隐秘心理的大曝光。一位众人眼中极腼腆内向的男同学,取走了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让人刮目相看。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居然选了勤快忠诚的仆人,让人大跌眼镜。一位爱喝酒的同仁,一锤定音买下了“三五个知心朋友”,让我在想象中狠掴了自己一掌。从前,我劝过他不要喝那么多酒,他笑说:“我喜欢和朋友在一起。”我不死心,便再劝,他却一直不改。此刻看到他的选择,我方晓得朋友在他的心秤上竟如此沉重。

    光顾看别人的热闹,差点耽误了自己的选择。同桌悄悄问:“你到底打算买何种生涯?”

    我说:“没拿定主意啊。我想要那座图书馆。”

    同桌说:“傻了不是!我看你不妨要那张价值五十万美元且年年递增25%的股票。要知道这可是一只会下金蛋的火鸡。只要有了钱,什么图书馆置办不出来呢?你要把图书馆换成别的资产,就很困难了。如今信息时代,资料都存储在光盘里,整个大英博物馆也不过是若干张碟的事,图书馆是落后的工业时代的遗物了……”

    他话还没说完,老师举起了新的一张卡片。他见利忘友,立刻抛开我,大喊了一声:“嗨!这个我要定了。一千!”

    我定睛一看,他倾囊而出购买回来的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我窃笑道:“你这才是游牧时代的遗物呢!”

    他很认真地说:“我总记着老爸的话,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

    我暗笑:哈!人啊,真是环境的产物。

    想想同桌的话也不无道理,有了足够的钱,当然可以买下图书馆或是任何光碟,但没有这些钱之前就只能干瞪眼。钱在前?还是图书馆在前?两者的顺序便有了原则的不同。我愿自己在两鬓油黑耳聪目明之时,就拥有一座窗明几净汗牛充栋庭院深深斗拱飞檐的图书馆。再说,光碟和图书馆哪能同日而语?我不仅想看到那些古往今来的智慧头脑留下的宝藏,还喜欢那种静谧幽深的空间和气氛,让弥漫在阳光中的纸张味道鼓涨自己的肺……这些,用钱买来的新书和光碟,给得了吗!

    正这样想着,老师举起了“图书馆”,我也学同桌,破釜沉舟地大喊了一声:“一千!”于是,宏大的图书馆就落到了我的手中。那一刻,虽明知是个模拟游戏,心中还是扩散起喜悦的巨大涟漪。

    当老师说:“游戏到此结束!”教室一下静得不可思议,好像刚才闹哄哄的一群人,都吞炭为哑或羽化成仙了。老师接着说:“有一个现象,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有三项生涯,没有人应拍,也就是说未能成交。卖不出去的物品,按规矩是要收回的,但我决定还是把它们留下。也许你们想想之后,还会把它们选作自己的生涯目标。这三项是——名垂青史、和家人共度周末、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

    同学大眼瞪小眼,刚才都只专注于购买各自的生涯,不曾注意被遗落冷淡的项目。听老师这样一说,就都默然。

    游戏结束了,不曾结束的是思考。

(作者:毕淑敏选自《养心妙药》,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目。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叶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

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16支光(编者注:16瓦)的电灯每间屋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起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能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未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

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就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

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被列入他们在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只能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是在福州的乡下,地处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光,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

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片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任何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幸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 , 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有删改)

校刊《荫芽》推出了"美文赏读"栏目,本期赏读的是散文《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