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开封市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独”与“乐群”

①儒家“乐群”,道家“善独”。《庄子·在宥》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代表着道家的崇高理想。

    ②道家的“独”,有一种清贵之气,有一缕清远自在,更有一种清新超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从骨子里漫溢出来的这份大气,昂然天地的人格追求,必然以“独”为基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上的李白,将小我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鄙弃功名的他“独”得精神自由。苏东坡被贬黄州却写出《赤壁赋》开篇的自在无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中的精神气概端的离不开“独”字。历史前行时,在多少名人志士身上可以看出道家乃至道教“善独”的影子,他们身处不同时代,却共同显现出“独”的魅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心胸豁达。

    ③道家的“善独”还能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家的“独”确实存在着自身的偏颇之处。我们知道的陶渊明,不愿因为做官而丧失自己人格之“真”,所安然舍弃官场,营造着自己梦想中的“桃花源”。“遗世独立”固然可以保持人格的高超,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也可能有避世之嫌。一个人保持了“小我”的清高,却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未免不是一种怯试。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儒家的“乐群”,可以救道家的一偏。

    ④我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有一篇教育论文《学记》,因它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先秦时期的教育 经验而著名。该文有言:“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话明确了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乐群”就言出于此。

    ⑤儒家强调的“乐群”不止存在于学业有成的阶段,更要贯通到整个社会。“乐群”的前提是爱,是对这个世界的“爱”。众人的“爱”像一个个同心圆,由内向外扩展,于是有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儒家的“乐群”。

    ⑥孟子见梁惠王时,问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不得不承认:“不若与人。”“与民同乐”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又大大发扬了一番,成了为官者的座右铭。这也是儒家的“乐群”。

    ⑦“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使是国君,如果不能顺应民意,人民也可以“诛独夫”。所以,人人本着恻隐之心,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秩序井然、充满温情、和谐的整体,正是儒家“乐群”思想穿越千载直达当代的现实价值。

    ⑧如果说道家追求的“善独”是“独善其身”,那么儒家追求的“乐群”就是“兼济天下”。对当代人来说,既要“善独”,成就一个人格完整、胸襟开阔、境界高尚的人;又要“乐群”,心中有爱,心系社会,把民众的利益视为无上,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时代。

    ⑨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独立的我们,还要不忘时时记挂着远方和天下!明白这个道理时,我们又能从另一个方面倍感自信,用一种思想纠正另一种思想的偏颇,有多种可能供我们选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作者:叶春雷。有删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三个层次进行论证的?
(2)、请简析文中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3)、为第③段横线处加段论据,你觉得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材料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

材料二: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

材料三:

“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这则出自《世说新语》的小故事,记载“车后趋下”的范公“一生不入公门”,不肯出仕做官。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为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铤而走险。
        ②在这些浮躁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心灵,对于整个人生是多么必要。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曾问他:“你想研究什么课题?”他说:“《庄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坐十年冷”。
         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
        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做……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
        ⑥台湾作家琼瑶曾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①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②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③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⑤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姜是小的“辣”

       观历史,明人世,鉴古知今,从来是天地万物都可以拿来感悟人生的。比如老姜辣还是小姜辣,又焉不是说人生道理?

       人中的“老姜”,是历练过后,世事洞若观火,以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去改变乾坤。你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余太君百岁挂帅。这些天地间的姜,确实是到了套垂老矣的阶段,才展现出“老姜”的风范。

       不过,若所有人都信“姜是老的辣,那世上就不会有豪气干云的少年英雄,也不会有明达睿智的少年神童。反正总要熬到“林芳谢了春红”的老姜年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小姜时节就轾言妄动,岂不是自毁前程?

       但历史的新芽超过旧枝,无非都是因为那几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布衣童子甘罗十二拜相,凭三寸之舌纵横列国;失怙之君康熙十四岁铲除老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

       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前车之鉴仍然游荡在历史的回声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将壮志难酬的悲悯付与了白头翁。

       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你看那人群中,暮气沉沉毫无建树的人,哪个时代不是大多数?

       姜是小的辣。我们不必将一句俗语注解成人生懒惰的借口,等到一往无前的锐气消失殆尽才去做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叹息,一事无成的懊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若是那冲劲儿未被生活磨去、心气未被俗尘遮埋的小姜,当辣则辣,何待他时!

(选自2011.10《作文素材快线》作者 罗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坐忘

叶春雷

    ①“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②《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

    ③《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

    ⑤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

    ⑥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相当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让科学插上科普的翅膀

    ①科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通过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社会传播有时需要几代科学工作者前仆后继、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为社会公众所理解、认同;这其中科普工作是联系社会公众和科学的重要桥梁。因此 , 我们要积极有效地推广科普活动。

    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科技成果对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公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公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加大;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有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广阔空间。这些因素使得伪科学会有一定的市场,而当下科普工作则严重滞后。

    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科普作品首先要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工作的立命之本,在介绍科学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时,尤要注意。因此,科普作品最好的作者应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科学内容和发展动态最为了解,一般不会出现科学内容上的硬伤,不会用戏说、大话歪批的方式,以娱乐公众的名义传播不实的知识。

    ④霍金在其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中强调:“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更有科学地教育公众的责任。”霍金充分认识到科学家一项重要的工作和社会责任,就是如何踏忠于科学,有效地加深社会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关注和热情。他的《时间简史》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没多少人能看懂,但他忠诚于物理科学,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照样能引发读者兴趣,使《时间简史》翻译成各种语言,传遍全球。

    ⑤其次,科学工作者创作科普作品要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由于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客观上存在差异,同时,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接受各种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也会存在差异、发生变化。因此,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如何适应这种差异和变化成为科普作品能否满足社会各阶层公众需求,得到他们认同的重要条件。

    ⑥虽然霍金的《时间简史》发行数量巨大,但是真正读完并理解它的人不会很多。霍金看到了这一点,提议创作拍摄了6集电视系列片《斯蒂芬·霍金的宇宙》,吸引了大量观众。他又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写了《时间简史》的大众普及本。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的社会公众理解、关注、热爱当代科学,满足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与好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决定成功的利器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