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圾垃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被称为垃圾分类“最严执法”大考。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意义非凡,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并写入十九大报告。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1.2公斤,且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2015~2018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依次为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增长十分惊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既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省资源;亦可将有害物及时处理,防止次生污染发生。垃圾分类也有经济意义。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垃圾分类投放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包括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垃圾,其后续运输和处理,也将形成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条。有业内专家预计,一旦垃圾分类实施,全国垃圾处理行业将很快形成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编自《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材料二:

日本:规矩近乎“严苛”

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桶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细致到近乎“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

材料三:

2013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约4835吨/日,较上年增长3.3%,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将增长到约7200吨/日。从垃圾组成来看,近几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厨余类为主,占生活垃圾组成的50%~70%。中心城区各区尚未建有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处理设施,因此一些试点小区分类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只能混入其他垃圾中,由环卫部分进行收运,利用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被运处置体系,经压缩转运后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同样地,一些试点小区产生的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要么存在小区里无人收运,要么混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理处置。

(摘编自《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调研报告》)

(1)、下列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管理在我国的推广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由上海率先试点,从46个重点城市到其他地级城市逐步推进。 B、垃圾分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C、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它可以让许多传统意义上:“废物”得到再利用,让各种“有害物”得到及时处理。 D、垃圾分类会带动垃圾处理行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链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长,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B、在纽约,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更体现出了政府的深度参与和监管意识。 C、日本和瑞典的经验都表明,公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D、从调查数据来看,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量日益增长,现有的垃圾收运设施已无法容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
(3)、成都市中心城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相关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阅读《说“木叶”》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文学作品,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价值问题置之不顾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任何艺术作品。”文学批评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在于具有否定意义,也就是去伪存真,为比较优秀的作品留存余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能够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并正确的评价。

对此,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说,从历史的和生平的角度出发,在演绎文学作品时,不论探求多么全面彻底,我们都必须准备尝试评估,而且还必须能够识别优劣,分辨一流与二流。否则就根本不是撰写文学批评,而仅仅是文学文本里反映的社会史或政治史,或者着眼于过去时代的心理个案记录。“评估”“识别优劣”,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

(摘编自杨光祖《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从批评的素养、观念、语言入手,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有的“专业批评家”喜欢出席名目繁多的作品研讨会,不太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作家和批评家就像铁路路基上面两条并行的铁轨,它们都有自己的延伸,都有各自的负载,它们虽然永远也不会重叠,但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理性思辨精神,不断超越个体的局限,使文学批评呈现岀不可替代的魅力。否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也无法拨开笼單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乜就成为空话。

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淸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学批评总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比如钱钟书这样评说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还有许多这样能让人“感动”的批评家,比如鲁迅、李健吾、宗白华、朱自清、朱光潜、傅雷、汪曾祺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语言也是一种批评观念。

(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视频行业的发展壮大,既是自身传播手段、交互方式的改进,也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视频+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时空局限,实现了教学方法的革新;“视频+医疗”促进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求医问诊的快捷通道;“视频+电商”重塑了购物消费链条,带动线上消费异军突起;“视频+办公”解决了企业痛点,视频会议、远程办公广泛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视频充分发挥高效、实时、多功能的特点,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视频具备更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在信息传播、创新治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千万网友“围观”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凝聚了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科技博主、医护人员发布科普短视频,给受众个人防疫提供合理化建议;短视频平台联合各地领导干部、网络达人开展直播助农,打开土特产品销路……从宏观记录到微观叙事,从现场观感到深度解读,视频能够为观众提供充足的信息增量和情感增量,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弘扬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

——《发挥视频传播的社会价值》

材料二

2020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超过5.6亿,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超过3亿,短视频用户超8亿……

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各种低俗信息、虛假信息等挑战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时有出现……凡此种种,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材料三

内容始终是第一要义。“美食作家王刚”、“手工耿”等的走红,再次证明短视频内容要产生广泛持久影响力,创作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味,更要有意义。

不少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只追求“眼球经济”,求奇求险、低俗、花哨、空洞,秀段子的人多,讲好故事的人少,受众或是惊叫觉奇,或是哄笑一番,却意味索然,只是一“刷”而过。把有意思的内容展现出意味,关键要有想法有手艺。短视频虽然时长较短,但技术层面功夫不能丢。发挥视听艺术优势,不仅需要剪辑等技术,更需要叙事的技巧。用镜头“讲”好故事是门学问,方式路径并不唯一。叙事节奏无论舒缓还是紧凑,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有意味。通过有意思、有意味的内容带给人意义,是短视频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意思和意味吸引受众,意义引人进一步思考,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升华。在生活中发现世界、寻找感动、获得启迪,才能赋予短视频深刻内涵。

——《短视频,把好故事讲好》

材料四

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经历了“影视视频时代”“网络视频时代”之后,我们正在加速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频社会化时代”。2020年被定义为中国视频社会化元年。

2020年抖音平台的视频内容元素识别分析发现,“人物”在视频内容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除了“宠物”和“二次元”这两个特殊题材之外,在其他所有视频中,人物的平均出场率均为最高。面向未来,“人物”将成为视频社会化的核心要素,是视频叙事中最主要的对象。

未来将通过5G+AI+4K模式,构建万物互融、无缝连接的智能科技生活,形成万物互融、以人为本的视频社会化新生态,为用户带来极致的智能生活体验。万物互融的视频社会化时代,万物皆可拍,万物皆可播。视频相关产业需要兼顾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才能在描画美好生活图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实现多方共赢。

——《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

文本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落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权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儿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后,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笑后颇耐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那个时代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我在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那么的水天相接、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