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房山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去看崖花》,完成后面小题

去看崖花

董华

    ①走进大山五年了,人世间的纷争,已渐渐忘却;世上的名利俗欲,亦如过眼云烟,杳然不知其归。在这百里深山,和山作伴,和云对语,总感心性怡然。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举凡之物,都和我结下情缘。

    ②但是,引我对山地牵魂彻骨,时时愿回眸以望的,却是那岭上的崖花。

③大概灵性所至,在我走入大山的第二年,便给这里成立了一个文学社,起了个美韵撩人的名字——“绿谷”。这样,就招来一些文学青年和我一起“修炼”。我也就不显寂寞了。这天,又来了一个山民之子找我串门,叙谈之间,我谈起山地的新鲜。之后,略乎抱怨地说,山里是物都好,就是花开得晚,比平原城镇差时节多了。他听了,微微一愣,便摇头,连说不对不对,正着眉眼看我说:“我们这里的崖花不算么?现在正开着呢!”

    ④看他认真,我直想笑。心细忖量,“春分”节才过两天,春寒未消,这北方峡谷能有花开的踪影么?虽说不信,但也商定,第二天去看崖花。

    ⑤十渡这地方,我已经熟悉了。这里山有山的形,水有水的样儿。山既有北方大山的雄奇伟岸,又有江南水乡山脉的灵秀;只不过缺少植被,少了那雅歌投壶的名士兴怀弄娱的茂林修竹。这水呢,清流见底,四时不涸,河湾处大抵行得船。我乐得随我的伙伴逍遥而行,不图看花赏景,只想领悟这山水奇秀。

    ⑥跳过两排拒马河浅流的“搭水石”,迈过一道荆梢柳枝篷拱的木桥,便开始进入峡谷山道。山道真是山道,磕磕绊绊尽是大大小小石块儿。石块堆里寻踏处,走过三里许,棉裤可就有些裹腿,我早就没有了之前的“逍遥”。有心喊“歇”,伙伴已登半山梁。远远地,见他招手,山风里送来一声粗犷:“崖花开了哎——”

    ⑦好不容易站到他立脚的位置,顺他手指去望,就见光光一面崖壁上,有一蓬蓬绿,一团团白。像山阴积雪,像绿云靠石……山地人腰腿真是劲捷!眨眼间,这个伙伴猿行雉伏,手勾岩缝,攀援而上;又如同驾一片青云,怀拢绿枝,飘至近前。

    ⑧拣一块平石,我们坐下。疲劳之感瞬间消散,拉直了眼睛去看那采来的崖花。它花瓣玉白,叶儿苔绿,枝梗是绛红。簪立的花朵宛若大枚玉扣,白的宁静;那叶如老桑,绿的沉实;绛红的枝梗,像是紫铜铸就的筋挺……我端详着花,又去眺望朋友采摘的地方,好生奇怪:那危崖耸立之处,裸露的全是绛色的山石,一根草都不长,何以这崖花却生长得如此茂盛呢?自然界的伤害是少不了的,旱冻两极是它天敌,偏又不择地势,降生在坚硬无比的危岩峻岭,春寒料峭却可以怒放天香,这是生命力多么强韧的植物!如果不是身历其境,怎会相信这深山野岭有这么一种生存强壮的物种啊。

    ⑨“这崖花……不生平川,只长在京西山地……”耳边传来闷闷气音,“我们这儿是老区,抗战时期山地埋种了许多悲壮……”说着,他依然正眉看我,眼神里压上一道沉郁,我心倏的一紧。他指点着让我看:哪道山掩藏过兵工厂,哪个村庄建过抗小学堂,哪片洼地平西支队在那里操练,哪儿歼灭了多少“扫荡”的日寇,哪儿是六壮士为掩护乡亲和县政府转移舍身跳下的悬崖……尽管他把沉积在山谷半个世纪的往事,说得轻声慢语,但我却似乎有“轰轰”的大音在耳边彻响。是风声,抑或是雷声。

    ⑩——真有了山风。我解开衣襟,任山风灌进胸膛,灌得满满。此时,风也吹动了崖花,簌簌作响,像是和着苍邃的风声歌唱。我忽然想起,前不久读过的《晋察冀革命诗抄》,里面陈辉烈士的《拒马河之歌》就作于此地。我在小学课本里就读过他坚持信仰、忠诚人民的诗歌,却不知他早已是平西根据地富有才华的诗人。伸手掬起一束崖花,从绿叶和圣洁中我些许明白:青山依旧,烈土长已,这山地之花莫非承受天泽,具有了灵性?它一年一度在清明节前开放,不思迁移,是怀恋抗日将士为之洒下热血的这块疆土,还是抚慰青山掩埋的民族精魂?

    ⑾忍住迭起的心澜,我眺望高山,俯视四野,心胸豁然开朗。虽是早春气候,我感觉山地春光十分明媚。影绰绰,看那边一片松林,正有人忙,像是在干着什么事情。朋友告诉我,几日前曾有几位老将军来过,要在那儿修建一座烈士陵园……

    ⑿突然间,我觉得我开始读懂了崖花。这山间花木,其实就是一部涵盖万千的大书。从书里,任谁都可寻到描述自己、对照人生的章句。它生在高山,长在岩隙,虽百次枯荣,却不失对生养大地的眷恋,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它挽着大山的肩膀一起生长, 因而也具有大山一样坚实的身骨,脚步扎实、稳固。它有气节,不畏孤寂;穷不失节,达不奢逸,耐得生命之旅的寂寞……它是平凡的,也是崇高的!

    ⒀此时,在苍莽的山岭,我真想拍打山石如鼓,呼唤我的朋友:勇敢地到山地来吧,来看山地的崖花!我要告诉他们,这山间草木于你于我,都可以壮骨髓,调脾胃,驱浮欲,正阳刚!

    ⒁我还该告诉我的朋友,按山地土音,崖花的“崖”读作nié,而不读yá或ái。

    ⒂我记住了。

(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崖花的认识过程。
(2)、结合第⑧段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崖花这一形象的。
(3)、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我记住了。”请你说说作者究竟记住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川剧剧本《变脸》的片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人贩子、人贩头隐退。

        音乐锣鼓欢快,水上漂带狗娃驾舟舞蹈上。]

水上漂  (唱)

              啊!一江风——

              渔夫唱晚,古寺敲钟,

              鸟儿归巢,鸭子归棚,

              一群群携儿带崽回家中。

              我家住在小船上,

              漂流停泊芦花丛。

        [靠岸,系缆,弄炊,摆饭。

        狗娃穿着一新,吃得香甜,给老人斟酒添菜,做事勤脚快手。

        水上漂怡然自得,饮酒抒情。

水上漂  (唱)

              芦花丛,白头翁,

              娃娃敬我酒三盅。

              往日独叹黄昏冷,

              今朝笑看夕阳红。

              沾阳光,乘好风,

              老少有缘巧相逢。

              呼爷爷,唤公公,

              甜蜜蜜,乐融融。

              三十年重圆天伦梦,

              陪孙子唱儿歌啊——

              我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

        [老陪少,拍巴掌,手舞足蹈,合唱儿歌。]

狗  娃  (唱)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狗娃没姐姐,

              剪刀送爷爷。

              爷爷留我船上宿,

              小小船儿飘荷叶。

水上漂  (与孩子同做摇船游戏)哈哈……

狗  娃  (唱)

              荷叶船,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桥,水淹了,

              不见外婆只见桥!

              苦命的狗娃没人要,

              好心的爷爷双手抱。

水上漂  (搂抱孩子)小嘴巴好甜,哈哈……,(回溯儿歌)“打剪刀

        送姐姐”又没姐姐!“摇到外婆桥”又没外婆!狗娃,你的家

        在哪里?

狗  娃  我的家就在这里,爷爷。

水上漂  我是问你老家在哪里?

狗  娃  大水淹了,啥都没了。

水上漂  (黯然)狗娃,你姓啥?

狗  娃  我爹说,我就姓“苟”。

水上漂  你爹?前几天卖你那个人会是你爹?哼,哪有亲爹卖儿子不流

        泪的?他满口生意经,是个人贩子嘛。(挽起孩子衣袖)看,

        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牲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

        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

狗  娃  (涕泣)爷爷……

水上漂  (抚慰)狗娃,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

        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从今向后,你就是我的孙子。

        哪个再敢欺负你,爷爷我给它拼命!(冲动,咳嗽)

狗  娃  (忙给老人捶背)爷爷、公公……

水上漂  捶轻点,再轻点……

狗  娃  痛吗?

水上漂  不痛,痒起来了。

狗  娃  我给你抠痒。

水上漂  好,抠上去一点,下来一点,对了,舒服,好安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 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阅读《蒲柳人家》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待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们看见,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高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