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鹿邑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水仙花开

自从我记事起,水仙花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新福里斯特市,但因为爸爸的工作,我们搬了好几次家。

我的生活永远在变化着,水仙花却始终如一。每当寒冬渐渐消退,水仙花就开始盛开,这是一个令人欣悦的信号,告诉我们最难熬的季节就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到我十几岁时,我们全家人终于在泰晤士河谷旁的乡下定居下来。

我的父母在这里继承了一小块地,每到春天,我们种的一大片水仙花就会相继绽放,十几天后逐渐枯萎。妈妈照顾水仙花特别精心,一次,她心血来潮,将特别好看的几个水仙花种球切下一些拿到镇里参加展览。回家时,她的手里摔着一个“最佳花朵”获奖证书和一个银色奖杯。

长大后,我搬到了悉尼,并在悉尼住了20多年。后来,我有机会回欧洲住了半年。一天,我和同事穿上厚厚的衣服,去塞纳河右岸散步。当时正是二月初,巴黎最萧条的季节。我一时兴起,去一家园艺店,买了十几个小小的水仙花种球。回来后,我把它们深深地埋进花箱的土里,然后开始忙工作。

渐渐地,一株株花基破土而出,到了冬天结束之时,花茎上终于开出了花朵,鲜艳的黄色水仙花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离开巴黎前,一住法国同事朝我要了几块水仙花种球,她说,她要让水仙花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春天和花儿都依然会到来。

那一年晚些时候,在悉尼,医生告诉了我一个令我们震惊的诊断结果:我患上了乳腺癌。那时悉尼正是酷暑天气,而且是我去澳洲以来最炎热的几天,而我的心却凉得像冻了冰。我做了手术,然后是接连的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随着抵抗癌症的进行,我的体质越来越弱,而此时在北半球,正是冬去春来的时节。我父母的花园里的水仙花正在盛开。

哥哥开始给水仙花拍照,然后在网上把漂亮的照片传给了我。他的用意是传递给我一个希望的信息,让我知道艰苦时期终将会过去,生活将再次充满阳光。一位家住墨尔本的朋友也患过癌症,她给我寄来了一条头巾,还有一张地手绘的红水仙图案,她在信中告诉我,红水仙会永远陪伴着我。还有一位朋友,从美国给我寄来了一封信,还有一个漂亮别致的水仙花图案的大头针。

正如亲朋好友们所祝福的,艰苦时期成了过去。治疗结束后,我的体质好了起来。我从悉尼去英国看望父母,那时候春天已经过半,我想,父母的园子里可能看不到水仙花了。果然,园子里堆着厚厚一层红水仙的叶子,只能看到几朵花,有的枯萎,有的即将死亡。

然而,仿佛变魔术一般,一朵晚开的水仙花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往前走了几步,看到了它,园子里唯一一朵正在盛开的红水仙。我本能地和小时候一样,一条腿跪在地上看着这朵水仙花,最后干脆趴在了草地上。我的身旁是红水仙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荡。时间慢了下来,然而停下了脚步。这朵小小的水仙花朝上开放,仿佛在深情地看着我。

直到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样一个美丽的时刻,我仿佛仍然能够闻到红水仙的清香。

(作者:海伦·奥尼尔。有删改)

(1)、通读全文回答,本文题目“水仙花开”有什么含义。
(2)、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那时悉尼正是酷暑天气,而且是我去澳洲以来最炎热的几天,而我的心却凉得像冻了冰。

(3)、在“我”患重病的时间里,是什么支撑着“我”熬过了那段艰苦岁月?
(4)、本文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选自《读者》)

阅读下文,回答提问

只想和你接近

    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扳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秋”。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会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半分钟不到,却是完全满足的亲近。

    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的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由子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的中午我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给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指甲。

    当我剪完所有的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 “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

    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情形时,父亲正好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笫一次帮父亲剪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

    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吴念真/文,有删改。)

阅读赵畅的散文《祖父和他的牛》,完成下列小题。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小山村周遭皆青山绿水,更兼满地满坡绿油油的青草,孩提时的祖父,一边放牛一边与小伙伴捉迷藏,无疑成了他童年最为惬意最是难忘的一种“玩耍”。放牛时间久了,与牛亦便有了感情。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每当农忙季节,牛便成了田畈里的主角。通常情况下,一些赶牛人总是高分贝地吆喝着,用长长的竹鞭抽着,希望牛快耕田、多耕田。而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的,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牛,用他那长着老茧却又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④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蚊蝇的草,以确保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对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丰收?

    ⑤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避而远之。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差不多每天与牛在一起,养它,用它,爱它,惯它,一旦它走了,怎忍心看宰割它的惨烈场景?又怎心安理得吃它的肉?其实这是朝夕相处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使然,设身处地而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⑥记起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⑦祖父这种对待牛的态度,我更愿意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⑧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6日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麦子熟了

    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他和城市的一个叫魏

    程的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了议题: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座椅上面,不说话,认真地看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这个以前在山沟里疯跑,活泼开朗的孩子,曾经在作文里写道: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起伏,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筷子。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的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在气派的理发店里,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一次泪水盈眶。

    不久,他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白天,他靠在松软宽大的沙发上,茶几上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零食,面前是尺寸巨大的液晶电视。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褪不去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此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田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人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你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靠自己。

    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当晚短信预测,大多数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然而,谜底提前揭晓——当占喜得知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时,他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为什么急着要走?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记者问。

    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父亲很早双眼失明,哥哥在外打工,弟弟还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恋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牵肠挂肚的现实世界。

    回到农村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餐,学习之余割麦挑水,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占喜见识了前所未见的繁华都市,享用过从未经历的物质生活,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印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我的麦子熟了”,当《浮士德》的俗世诱惑变相重演,这是一句最朴实的箴言。

现代文阅读

杭州亚运会落幕,中国送给世界一份特别礼物

    ①“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取得了空前成功。”2023年10月8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闭幕,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在闭幕式上作出这样的评价。过去16天,中国兑现承诺,为世界呈现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而世界也透过这场亚洲最高水平的赛事,对中国有了进一步观察与了解。

    ②“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主办方为运动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热情接待。”这是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库马尔·帝瓦里的看法。在中方的精心组织下,杭州亚运会不仅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更是取得了亮眼成绩——15次刷新世界纪录,37次刷新亚洲纪录,170次刷新赛会纪录。45个参赛代表团中,有27个获得金牌,41个获得奖牌,代表团获奖数量为历届亚运会之最。

    ③这其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赛以来最好成绩。这些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也从中看到中国为亚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④更可贵的是,通过杭州亚运会的平台,不同国家的人们跨越地区、种族、文化的差异,结下深厚友谊。赛场上,中国拳击选手常园与朝鲜、印度两位选手热情相拥;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赢得全场欢呼与掌声;爱上中国文化的外媒记者和各国运动员争相拥抱亚运吉祥物“莲莲”……一个个温情画面再度证明,亚运会是竞技体育,更是友谊的桥梁。在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杭州亚运会传递的和平、团结的信息尤为珍贵,世界也不难感受到中国为之作出的努力。

    ⑤亚运会期间,从运送体育器械的机器狗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赛场内外的高科技元素受到外媒高度关注。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杭州亚运会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的现代化中国。

    ⑥亚运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首届“云上亚运”、首次实现移动支付互联……这一系列首创,让杭州亚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亚运会之一。这也助力中国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日本共同社提到,本届亚运会的绿色环保因素“非常值得肯定”。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绿色元素无处不在。而且,亚运会闭幕后,所有场馆都将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有些向市民开放,有些将成为青少年训练基地。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评价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亚奥理事会未来举办亚运会树立了基本标准。

    ⑦“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运会这一口号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体育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从开闭幕式充满东方美学的奇思妙想,到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种亚运元素,再到设置武术、藤球、克柔术、围棋等亚洲特色项目,杭州亚运会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了舞台,展示出中国的开放包容,表达了中国愿与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愿望。

    ⑧相聚一团火,化作满天星。闭幕式上,亚运数字火炬人“弄潮儿”送给所有人一份特别的礼物——象征着亚运精神永远传承的“亚运星光数字纪念章”。16天时间很短,但亚运精神生生不息,而世界也将由此更好地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文章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