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三校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文章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2)、划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喻体有什么好处?
(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穷人

宾炜

    这天,某公司的经理老郑到寺里烧香,从佛堂出来时,随手抽了支签,想看看来来的运程。解签的和尚看着那支签,沉吟良久才缓缓地开口,说老郑明年有血光之灾。老郑一听就急了,问他可有解法,和尚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一件大善事。

    老郑心想,不就是拿钱做善事吗?……不过。对象一定要选好。

    这天一早,老郑开车去公司。前面拐弯处突然飞快地跑出来一个背着蛇皮袋的小女孩。老郑一个急刹车,女孩却停不住脚,一下子撞到了车头上。老郑忙下车一看,原来是街坊阿贵的小女儿丹丹。老郑把丹丹扶起来,问她怎么样。丹丹揉了揉肚子,说:“郑伯伯,没事了,不痛了。”

    老郑不放心,拎上装满空瓶子的蛇皮袋,把丹丹送回了家。

    阿贵是个下岗工人,老婆是个药罐子,干不了什么重活儿,全靠阿责在外面干苦力养着一家人。大女儿在上大学,丹丹虽然只有十一岁,可是已经在帮家里挣钱了。放假的时候,她天天上街捡瓶子。

    到了丹丹家,老郑不好意思地对阿贵说了刚才的意外,还当场拿出五百块钱,让阿贵带丹丹上医院检查一下。他说,有伤的话,他一定负责到底,没事儿的活,这钱就当是给丹丹的零花钱。阿贵两口子说啥也不肯要。老郑硬是把钱留下,匆匆走了。

    坐上车后,老郑一琢磨,阿贵家虽然困难,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还不是自己要选的资助对象。

    又过了一天,老郑从公司开车回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忽然发现邻居老杨叔坐在路边捂着肚子,额头冒汗。

    老郑吃了一惊,马上停车下来,问他咋了。老杨叔说,胃病犯了,偏偏忘了带药。老郑说:“快上车,我送您上医院吧。”

    老杨叔摆摆手:“不用,不用。老毛病了,家里还有药,回去吃两粒就行了。”

    老郑皱了皱眉头,只好把老杨叔送回了家。临走时,老郑诚恳地说:“我知道您节俭惯了,可有病千万别食不得花钱。您这么大岁数了,把钱省着做什么呢?要是没钱,您就跟我说一声。”老杨叔呵呵笑着,连连点头:“行,行。”

    上了车,老郑不禁摇头苦笑。他不止一次听老婆唠叨,说老杨叔是个退休老干部,每月光退休金就两千多。两个儿女又都十分富裕,给老爸的零花钱动不动就是好几千。

    他一个人生活,这些钱足够他过十分舒服的小日子了。但这老头儿一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这不,连看病也不太舍得。

    ……

    这天,老郑刚到家,老婆就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老杨叔前两天发病,送到医院仅一天就去世了,原来他患的是胃癌!

    儿女们整理遗物时,发现老人的全部财产只有几百块钱。每个月好几千块呢,也不知这老头到底是怎么花掉的。

    老郑感到有点儿意外,不过也只是叹息了一会儿,没放在心上。

    一晃过去了半年。有一天,老郑闲在家上网,一个寻找爱心救助的帖子引起了他的关注。

    一个女大学生,家里十分贫困,母亲又常年有病。为了给母亲治病,她主动退学,回来打工挣钱,每天晚上,她都带着年幼的妹妹在街上捡垃圾。有人拍下了她们捡垃圾的照片,还跟着姐妹俩去了她们家,又拍了好多照片传到网上。老郑一张一张地看着,鼻子不由得一阵阵发酸,眼眶也湿润了。他忽然觉得照片里的场景有些眼熟,再仔细一看,这不是阿贵家吗?照片上那个小姑娘不是丹丹吗?

    原来他家现在这样困难,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啊?

    老郑惊讶极了,立马起身出门,向几十米开外的阿贵家走去。

    “阿贵,你怎么能让女儿退学呢?”老郑关切地问。

    阿贵长叹一声,说:“没有办法啊!老婆的病,也不是轻易能治好的。每个月都得花钱,不花钱她就支持不下去。一边是女儿的学业,一边是老婆的命,只能牺牲一头了。”

    老郑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以前见你们不是过得还可以吗?虽然不宽裕,到底也过得去啊,怎么就……”

    “以前……”阿贵露出一脸苦笑,块钱,连老婆的药费都不够,不过还真的能过得去。现在过不下去了,那是因为,因为……”说到这儿,他忽然泪流满面,哽咽起来,“那是因为老杨叔……不在了啊……”

    “什么?”老郑一怔,十分诧异地望着阿贵。

    阿贵突然蹲到地上,双手掩面,放声大哭起来:“我这个家早该倒了!这些年来,全是老杨叔在撑着。女儿能上大学,老婆能治病,碗里能有块肉,都是靠老杨叔……我,我真没用呀,害得老杨叔走的时候,连个棺材钱都没剩下……”

    老郑怔怔地听着,傻了一样。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突然响起敲门声

庞瀧

    “笃笃笃!”床上的姑娘祈祷,最好不是敲门声,哪怕是楼上大妈在剁饺子馅,也是美好的。

    “彭彭彭!”声音大了起来,间歇两三分钟再敲的节奏。姑娘突然像条蹦到冰面上的鱼,惊慌得不知所措。她准确判断出:这是四根手指的敲门声。她努力控制惊慌的心,逐一推测敲门者会是谁。

    谁呢?搬到大城市的行程一直保密,无人知晓她的住处。姑娘困兽一般原地乱转。

    她光着脚来到房门后。破旧的木门被铁皮包裹得严严实实,门镜也被封上了。她仔细听了听,没有嘈杂声,长舒了一口气,也许是谁敲错门了。她怕极了那些砸门、泼油漆的讨债日子。

    “啪啪啪!”敲门声变成了拍门,间隔几分钟继续拍,好像认定屋内有人。姑娘捂住要失声的嘴巴,贴着墙虚弱地挪回卧室。

    拍门声断断续续闹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来。姑娘浑身汗湿,瘫倒在床上。她不敢报警,怕饶舌的警察揭开不堪直视的伤疤。在这座城市里,她要保住干净的名声,要光鲜亮丽地活着。

    门外传来咚咚的走路声,一个男人瓮声瓮气地说,屋里没人。

    一个声音刁蛮的女人尖声说,屋里肯定有人,我来使劲敲。

    还有一个听不清话语的“啊啊”声,也在附和似的叫着。

    “咣咣咣!”砸门声响起,由手掌拍门升级到三个拳头擂门,如同闷雷在走廊里回荡。那扇要散架的破门和孱弱的姑娘一样,止不住颤抖。

    天啊,是那可怕的女人来了!她浑身战栗,捂住快要爆掉的头。不堪回首的往事如无数利箭,射向无处躲避的姑娘。她高中退学,偷偷借高利贷给肝癌晚期的养母治病,她想留住这世间唯一的亲人。然而养母含泪去了天堂。为了还债,她做过各种苦工,也被传销骗过。那个男人帮她还了债,错爱上她。后来,他彪悍的老婆让他们彻底分了手……

    砸门声越来越热烈。姑娘哆嗦着拨通那男人电话:你,你老婆……她,她在砸我家门,怎么办啊?你快来救我!

    男人压低声音说:别再打电话,我老婆她在家!

    姑娘无助的泪水喇地流了下来。如此穷凶极恶地擂门,不是仇家会是谁?自从和那男人的事被宣扬出去后,满城女人防火防盗一样都防着她。难道,是哪个神经质女人跟踪她,跑来质问不成?姑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天快黑了。擂门声安静了半个小时,又有力地响起。为什么一直没听到邻居出来说话呢?姑娘发疯似的跑进厨房,举起菜刀,一步步逼近那扇备受摧残的门。

    咔嚓咔嚓,门被钥匙从外面打开,姑娘高举的菜刀掉到地上。一个胖大妈带着小个子男孩闯进来。男孩脏兮兮的手高高举起一串钥匙,在姑娘眼前晃来晃去,比比划划“啊啊啊”兴奋地叫着。

    我说姑娘啊,你钥匙插门上不拔下来,害得小哑巴敲了一下午门,你在家咋就不开门呢?他收废品的三轮车放楼下都丢了,你应该赔他车钱!胖大妈态度凛然,高声数落。

    姑娘惊呆了,那钥匙串确实是她的。她一把夺过来,跺着脚,生气地对小哑巴叫嚷:谁要你多管闲事啦?

    恐惧、悲伤、绝望和屈辱,一股脑儿地奔泻出来,把柔弱的姑娘变成一个凶悍的泼妇。

    门口的人越来越多。楼上、楼下和两旁的邻居都出来了——原来他们一直都在屋里。众人纷纷指责姑娘, 问她耳朵是好使的,为啥听到敲门声不出来?搞得他们一下午不得安宁。

    胖大妈继续主持公道:小哑巴那车可是他吃饭的家伙,至少得赔五百块钱。有人给小哑巴写了一张纸条,问他要赔多少钱。小哑巴对着大妈和围观的人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哇啦哇啦叫得满脸通红。大家以为他嫌钱少,继续七嘴八舌让姑娘多赔。

    崩溃的姑娘如坠冰窟,看到无数狰狞的面孔对着她张开血盆大口。她抱住头,蹲在地上大叫:都别嚷了,我给你们钱,都给你们!

    姑娘翻遍所有地方才凑够四百块零钱,含着眼泪递给小哑巴,无力地说:就这些了,你看屋里什么值钱,就去拿吧。

    蹲在地上的小哑巴站起身,没接钱,伸出脏兮兮的手掌展开一张纸条递给姑娘:姐姐收好钥匙,丢了危险,车不用赔,我知道是谁偷的,我去找。

    姑娘关好门跑下楼去,拉住小哑巴的手,在他手心里写道:姐陪你去找车。

    路灯下,小哑巴摸着被姑娘牵过的手,幸福地笑着。姑娘心里暖暖地想:如果小哑巴的车找不到,就给他买一辆新车。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 人

崔立

    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⑤……

    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演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子的。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然为世界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推进现代化,正像是给世界经.济发展的航船加注“压舱石”、增添“稳定器”、装上“发动机”。

近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还举办了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环境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优,展现大国开放融通的广阔胸怀。今天的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深度前所未有;今天的中国,更深度地嵌入全球供应链;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各国青睐的“世界市场”。

《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合著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表示,对于全球而言,之所以中国经验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身处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拥有很大比重的重工业,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4%。在这样一种范式下,一个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其实是面对着巨大挑战的。这个挑战属于中国,同样属于很多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而发达国家进入到碳达峰碳中和时;其服务业可能占到84%,增长在1. 5%至2%之间。“这种范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会用一种绿色转型的模型给世界做出贡献,这当然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生态全方位发展。

(摘编自刘迪《听!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

材料二:

处于相对分散状态的古代世界,各个地区虽然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上各不相同,但都有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对已知世界的记录与深寻,几乎涉及古代希腊人所知道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时代的波里比阿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和当时所知的世界,不但记录了罗马世界,而且对罗马边界以外的世界感兴趣,他认为“在这之前,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零星的,因为每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针对世界上发生的那个地方的。但从那时起,历史就像一个整体,因为在意大利、利比亚、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趋向于一个单一结果。”司马迁的《史记》更是涵盖了从已知最早时代到他自己时代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其中的《大宛列传》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记载。虽然这些历史记述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能超越地方偏见和狭隘认识,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

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彼此虽有各种有形无形的联系,但并没有世界范围的压倒性的殖民与霸权。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而来的是西欧的扩张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加速“西欧世界”成为“西方世界”:产生了跨洲或跨区域的活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跨洲的权力流动日益加强并形成权力网络;全球性的货物、资本、人员、观念、思想的流通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也不能例外。钱穆先生那种中国文化可以按照自身节奏发展下去的观念:“若照中国文化的自然趋向,继续向前,没有外力摧残阻抑,他的前程是很鲜明的,他将不会有崇尚权力的独裁与专制的政府,他将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上之畸形发展。他将没有民族界线与国际斗争,他将没有宗教信仰上不相容忍之冲突与现世厌倦。他将是一个现实人生之继续扩大与终极融和。”——毕竟是夫子自道式的乌托邦。 中国文化改变世界,也在被世界改变。

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多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全球化体现了远近地区的相互联系,使社会活动和权力网络的范围大大扩展;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在这种强化的关系中,本地事件被远方事件影响;有人认为全球化一词既表示世界的压缩,也表示世界作为一个实体的更大存在。但无论如何界定,全球化的核心都是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且具有超越领土、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特性。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伸,是全世界的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的过程。“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际通信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使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密度加大.程度加深。如文化的全球化,即被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人口的流动、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大众旅游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的全球传播的结果,这些都有着取代或补充更多本地文化的效果。如此现实之下,我们能回避全球意识的培养吗?能回避全球史教育吗?能回避全球化的历史吗?

全球化影响范围之广,涵盖领域之多,嵌入生活之深,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史教育。

全球史教育,既是历史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认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中国与世界的新视野、新路径。早在16世纪,即决心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的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Erasmus, 1466 - 1536 年)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表示,要塑造一位良君,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的教育,因为广泛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对人类事务的敏感性和理解。可见,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

(摘编自陈恒《在世界的多样性中理解科学与人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