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桂阳县龙潭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记叙文阅读。

王伟锋

①远山如黛,近水清浅。

②一条玉带似的小河从远处迤逦而来,缓缓绕村而去。河不知名,村却是有名字的,叫月亮湾。人们干脆也把河叫作月亮河了。年年岁岁,水涨水落,月亮河的水如同乳汁一样,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③河边,常闻琅琅的读书声。读书声,是从河边的学校传出来的。

④辛苦劳作的村民们路过河边,有时会立住锄头,侧耳聆听,仔细分辨着自家孩子的声音,目光出神地望着远去的河水,而后感觉浑身上下有了使不完的劲儿。

⑤学校不大,只有10多个学生,一名老师,这老师姓曹。学校建在村外,和村子隔着一湾河水。

⑥每天上学放学,学生们提着鞋子,相互拽住衣服,由曹老师在前面引导着,蹚水过河。胆小的和年龄小的学生,就需要曹老师弯下腰去,一个接一个背起来,稳稳地送到对岸。

⑦每天中午,曹老师还要给孩子们做中午饭。饭菜很简单,就是煮玉米糊糊,加上自己种的青菜,馍馍是孩子们从自家带来的。但孩子们依然吃得香甜,说曹老师做的饭菜比家里的好吃。

⑧每每听到这些话,曹老师都会舒心地一笑,原本冲着山外发呆的那张略显枯皱的脸,一点点地舒展开来。而后,曹老师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目光重新沉稳锐利起来,整个人又打起了精神。

⑨晚上,曹老师就住在学校,备课或者批改作业。有时候,还会艰难地写请调报告——报告总是写了撕,撕了又写,鲜有寄出去的。一年又一年,曹老师没能走出大山。

曹老师来的时候,他留在县城里跟妻子一起生活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而今孩子初中毕业上师范了

⑪孩子小的时候,曹老师的妻子会时不时带着孩子来看他。

⑫曹老师的孩子渐渐长大了,高高瘦瘦的,那清澈而略带忧郁的眼神,让村民们觉得,简直就是曹老师的翻版。孩子来时,曹老师也会带孩子到河边玩耍,捉小鱼,摸螃蟹,或是挽起裤腿打水仗。

⑬每次来,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走的时候哭天抹泪的,非要曹老师的妻子硬拖着他走上一阵才能消停。

⑭每次送走他们,曹老师的心情都会烦闷几天。

⑮这段时间,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们是断不敢惹事的。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学生,背书的声音也会格外响亮,而且故意一本正经地把头深深埋在书里,也不管是不是把书拿颠倒了。

⑯这情景倒惹得曹老师眼睛潮潮的。曹老师背转身去,装作小飞虫眯了眼,一抹,手心里就有泪。

⑰这时,不知哪个调皮猴会悄悄在他手里塞一张粗糙的草纸。

⑱曹老师不好意思起来,用力地擦着手,擦着擦着,自己先笑了。

⑲学生们这才都嘘一口气,如释重负般地也笑起来,不过,笑起来的样子倒比哭还要难看。

⑳后来,曹老师的妻子和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来过了。

㉑接连的暑假和寒假,曹老师也只是短暂地离开几天就会回来,大多数时都是孤单一人在学校里度过。夜晚,村里的那些调皮猴出门撒尿,听见学校那边常常会在半夜里传来莫名其妙的呜咽声,那声音和着哗哗的流水声,在沉静的暗夜里听起来格外悲伤,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某种令人不安的疼痛。

㉒渐渐地,有细心的村民发现,曹老师开始有了白发,背也显得驼了。

㉓这年入夏,水大。背学生过河的时候,曹老师不小心跌了一跤,他赶紧两手抱住学生。

㉔过了河,曹老师才发现自己的膝盖流血了。他只是按照村里的惯常做法,自己采了些草药,放在嘴里使劲儿嚼了嚼,覆盖在了膝盖上。

㉕但伤口长好了,腿还是疼得受不了。无奈,只得到城里的医院检查,竟是骨癌。

㉖以前教过的学生,无论走出村庄的,还是留在村里的,一起捐钱要给曹老师治病。但曹老师不久就去了,那笔钱,一分未动。曹老师留下话,用这笔钱,在月亮河上修一座小桥。

㉗曹老师不在了,学生们也再也不用蹚水过河了。

㉘曹老师的儿子师范毕业背着行李来学校报到的时候,看到孩子们依然会相互牵着衣服,站在那座拱形的小石桥上整齐地喊:“曹老师,我们过河了……”然后,一脸庄重地从桥上走过。

㉙恰是一场雨过后,空中现出一道美丽的彩虹。

㉚在小曹老师的眼里,那道彩虹,和眼前这座桥,都是父亲弯驼的身影。

(2018年第6期《微型小说选刊》)

(1)、文章以“虹”为题,有何妙处?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胆小的和年龄小的学生,就需要曹老师弯下腰去,一个接一个背起来,稳稳地送到对岸。(体会“稳稳”的表达效果)

2)那声音和着哗哗的流水声,在沉静的暗夜里听起来格外悲伤,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某种令人不安的疼痛。(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3)、.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曹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举一反三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礁石与灯塔——诗人艾青印象

张骥良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读到艾青先生写于1954年的这首《礁石》,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油画家刘宇一先生为这位当代诗人画的半身侧像:蔚蓝色的大海上,白浪翻卷,海鸥翱翔,礁石旁的诗人,目光凝视着远方。

    我第一次见到艾青先生,是在16年前。1980年3月5日那天晚上风很大,20多名诗歌爱好者早早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等着聆听艾青先生谈诗。我去得尤其早,抢占了一个有利地形,就坐在诗人斜对面,连诗人的呼吸都能感觉到。重返诗坛的诗人,精神饱满。那天晚上,围绕着诗歌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他谈了许多。我甚至来不及抬头领略先生丰采,只是带着崇敬之情,埋头记录他讲的每一句话。这次谈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收入他1982年出版的《诗论》。16年过去了,那本当时用的笔记本已经泛黄,但我一直珍藏着。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为写《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赏析文章,我找到了诗人下榻的北纬饭店,再次拜望了这位我自小敬仰的诗坛前辈。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大概因为我视力不好特征太明显。我伸手到裤兜里找烟,发现自己匆忙中竟带了一个空烟盒。先生看着我站在那里的尴尬样子,笑了,顺手递给我一支“中华”。家里刚好没别人,先生执意要亲自为我泡茶,我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只好红着脸接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从那次听先生讲诗,我已经知道他平易近人。但一个年逾古稀、蜚声海内外的诗坛泰斗,竟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小辈递烟、泡茶,还是让我不知所措。先生的烟瘾很大,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先生每吸一支,都没忘了也递给我一支。我渐渐的忘却了拘谨,无拘无束的与先生聊起来。在烟雾弥漫的客厅里,先生把我带到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

    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回忆起他父母怎样听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嫌弃他。而当他谈到那个叫大堰河的保姆时,他的目光和声音里包含了那样多的感激和依恋。老诗人对泥土一样朴实的保姆的朴素真挚的感情,使我默然很久。

    又过了半个月,我拿着写好的鉴赏文章再次登门求教。先生认真地阅读了拙文后,认为大体还可以,只是有些话说得过了头。我看我的原稿上密密麻麻批满了字,在那些他认为说过了的地方,他都划上了粗线。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文章一是一,二是二,别说过头话,别人为地抬高,也别人为地贬低,要实事求是,做人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爱戴的诗人,就要说实话,说真话,说自己心里话。”这一席话使我想起了先生的另一首诗《在浪尖上》。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由于感情朴素真实,朗诵时一次又一次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我想起我坐的这张沙发上,坐过文坛泰斗,也坐过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先生这里感受到诗与真。记得我的朋友——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的农村残疾作者娄自立,曾跟我提起他拜望先生的情景。当他蹲着用双手搬着双脚,一寸一寸蹭进这个客厅时,先生格外热情地接待了他,满足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要求,为他题字,与他合影。临别时还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金笔送给他,并执意送他出大门。娄自立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泪花。先生的确教给我很多。

    这次以后,我看先生年高体弱,不便打扰,一直未去看他。1993年金秋十月,我带着40多位残疾作者的共同心愿,又一次走进先生的客厅。第一眼看到先生,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竟已老成这个样子。他的话明显地少了,精神有些不济。我这次本来想请他为我们选编的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题词。看先生这样老态龙钟,我张了好几次口都没好意思说。过了一会儿,先生的儿媳傅大姐走了进来。她向我介绍了先生的近况。老诗人自从摔断胳膊之后,尽管打上了钢筋,手还是抖得厉害,写字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握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交往应酬。我终于不肯放弃这个机会,鼓起勇气向傅大姐转达了残疾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简单介绍了我手里的诗文集的编选标准和过程,表示希望得到先生的题词。仅仅5个字的题词,加上签名和日期,先生竟写了十多分钟。看着“残月同样美”这5个厚重的字,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先生年已老迈,但仍能简练准确地概括出残疾人文学群体与整个文学群体的关系,并形象地表达出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