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战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⑪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⑫它开始打量这个叫作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⑬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再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⑭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⑮一天又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作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⑯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⑰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阅读《差一分钱》,完成问题。
                                                                                 差一分钱
                                                                                   葛取兵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⑤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⑥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⑦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⑧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⑨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⑩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⑪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⑫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⑬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⑭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⑮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⑯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⑰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⑱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⑲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⑳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①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②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③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空气凝成一团不动的热气。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听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④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⑤生平读书,最让我感慨莫过廉颇的遭遇,在那样不被见用老年,他有着多少凄怆的徘徊。昔日赵国的大将,今日已是伏枥的老骥了。当使者来的时候,他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的苦心是何等悲哀。而终于还是受了谗言不能擢用,那悲哀就更深沉了。及至被楚国迎去了,黯淡的心情使他再没有立功的机运。终其后半生,他只说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我思用赵人。”想想,在异国,在别人的宫廷里,在勾起舌头说另外一种语言的土地上,他过的是一种怎样落寞的日子啊!名将自古也许是真的不许见白头吧!当他叹道:“我想用我用惯的赵人”的时候,又意味着一个怎样古老、苍凉的故事!而当太史公记载这故事,我们在二千年后读这故事的时候,多少类似的剧本又在上演呢?

    ⑥博物馆的黄色帷幕垂着,依稀地在提示着古老的帝王之色。陈列柜里的古物安静的深睡了,完全无视于落地窗外年轻的山峦。我轻轻地走过每件千年以上的古物,我的影子映在打蜡的地板上,旋又消失。而那些细腻朴拙的瓷器、气象恢宏的画轴、纸色半枯的刻本、温润碧瑕的玉器,以及微现绿色的钟鼎,却凝然不动地闪着冷冷的光。隔着无情的玻璃,看这个幼稚的世纪。

    ⑦望着那犹带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心血忽然澎湃起来,走过历史,走过辉煌的传统,我发觉我竟是这样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那时候,莫名地想哭,仿佛一个贫穷的孩子,忽然在荒废的后园里发现了祖先留下来埋宝物的坛子,上面写着“子孙万世,永宝勿替”。那时,才忽然知道自己是这样富有——而博物院肃穆着如同深沉的庙堂,使人有一种下拜的冲动。

    ⑧在一本书上,我看到史博士的照片。他穿着极简单的衣服,抱膝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背景是一片广漠无物的非洲土地,益发显出他的孤单。照画面的光线看来,那似乎是一个黄昏。他的眼睛在黯淡的日影中不容易看出是什么表情,只觉得他好像是在默想。我不能确实说出那张脸表现了一些什么,只知道那多筋的手臂和多纹的脸孔像大浪般,深深地冲击着我,或许他是在思念欧洲吧?大教堂里风琴的回响,歌剧院里的紫色帷幕也许仍模糊地浮在他的梦里。这时候,也许是该和海伦在玫魂园里喝下午茶的时候,是该和贵妇们谈济慈和尼采的时候。然而,他却在非洲,住在一群悲哀的、黑色的、病态的人群中,在赤道的阳光下,在低矮的窝棚里,他孤孤单单地爱着。

    ⑨我骄傲,毕竟在当代几十亿张脸孔中,有这样一张脸!那深沉、瘦削、疲倦、孤独而热切的脸,这或许是我们这贫穷的世纪中唯一的产生。

    ⑩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黯而苍老啊!不是常常有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谛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声!

阅读《白杨礼赞》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yì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qí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韦如辉

    张三住的小区,对面就是白沙湖。站在家里的客厅,张三可以轻易地俯瞰到整个湖面。

    春天,白沙湖像个安静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几朵悠闲的白云,在它眼睛里出没。

    夏天,多情的风总想着制造一些热烈的气氛。

    到了秋天,几条小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大鱼儿似乎更加胆小,不敢在众目睽睽的眼皮子底下,亮出肥美的身材,即便它们偶尔耐不住寂寞,摇出几个漩涡,也会很快消失到更远更深的水中。

    冬天到了,水鸭子像画家手中的笔,把整块的画布涂抹得韵味十足。

    一年四季,张三都沉浸在白沙湖的变幻之中,其中的滋味,将张三的心头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得不承认,张三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好心态,跟眼前的这个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几次,张三对生活很绝望,他甚至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是看一眼白沙湖,张三便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无聊,很不负责任。

    因为,每次看到白沙湖,张三都会想起那年的春天。

    那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春天,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大街上人人都带上口罩,学校里的小学生们陆续放假。

    张三也没能幸免,被迫请假宅在家里。这就给张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研究窗外的白沙湖。几乎每天,不!也可能是每个小时,张三都要向白沙湖看上一眼,甚至几眼。张三不仅看到了湖水,而且看到了湖边的东西。几只麻雀,在树丛中穿梭,张三看得清清楚楚。

    一连几天,张三的目光,都被窝在树丛中那个棕色的坐椅吸引住了。

    一对老人,晃晃悠悠从东边来,坐到椅子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两个老人个子都不高,身体弯下去,总也直不起来的样子。他们穿着老旧,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那种,跟湖景格格不入。那几只不停穿梭的麻雀,偶尔也出来叽喳几声,似乎想跟他们比一比身上的颜色。两位老人的头发,男的还好,黑色多于白色,而女的呢,则是一头霜雪了。这些特征,不是张三一次记下来的,他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才将此情此景此人稔熟于心。

    第一天,他们并没有引起张三过多的注意,只是在张三之后的回忆中,张三隐约记得有这么一对老人。

    第二天,他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才真正闯入张三的视线里。

    到第三天,张三意识到这一对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了。

    第四天、第五天,张三不仅掌握了他们出现的特征与规律,而且开始思考一个纠结的问题。

    这一对老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每天在这里准时出现,而又准时消失?

    天气很好,风不大,太阳光很柔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些,张三穿上衣服,准备下楼去湖边看个究竟。

    已经宅家一个星期,张三觉得鼻孔清爽了,头轻了,脚步也不那么沉了。

    张三下楼,向湖边走去。张三慢慢靠近,脚步轻轻的,生怕惊动那对老人。而那几只麻雀,此时知趣地钻到树丛中。

    一首诗的朗诵声音,渐渐清晰,飘进张三的耳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的朗诵一句,女的跟着朗诵一句。男的声音沙哑,女的声音羁绊。男的尽量把速度放慢,似乎在等待着女的慢慢跟上。

    张三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不知怎的,张三突然有些感动,眼含泪花,悄悄退出白沙湖。

    张三回到家,站在客厅里,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白沙湖鞠了一躬。

    这一幕正好被刚进门的妻子看到,她诧异地盯住张三。

    张三哽咽地说,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窗外起风了,白沙湖面上波光粼粼。

(选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