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政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粟。

(1)、第2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2)、第3段主要从哪些方面说明松鼠驯良的特点?

(3)、简要说说“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5G≠4G+1G

喻思娈

       万物互联,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稳定的网络来支持,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向我们走来。5G的商用将推进哪些领域的发展?日前在英特尔(中国)举行的“加速通向5G之路”行业沙龙上,学界和业界专家给出了解答。

       英特尔(中国)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说,5G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4G上加1G,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未来,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因5G而释放巨大的潜力。

       “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

       当前一些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的高可靠性、低延迟,4G没法满足,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Bps(比特每秒)。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无人驾驶汽车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与路上其他汽车以及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沟通”。

       虚拟现实将改变人们认知现实的方式。许志远说,从计算到传感,特别是在通信上,虚拟现实目前还没有做到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准备,5G将大大改进虚拟现实的体验,并让无处不在的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等都将成为现实。

       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为未来5G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统一的标准下,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智能设备都能正常接通,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由于以往的2G、3G、4G系统主要服务于通信,所以存在多制式标准并行的情况。工信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组专家罗振东表示,进入5G时代后,市场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中国5G试验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今年美国通信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在美国11座城市进行5G试验性运营;中国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也计划于今年正式开启。业界普遍预计,标准化的5G网络将于2020年前后实现商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26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栓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才四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每月工資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当时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具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被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 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去追赶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三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五十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一百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 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休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选自《2017小小说月刊》,第四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邓稼先

杨振宁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

    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的。

    ……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榆树 情深

孙元发

①在我北运河岸边的故乡,榆树是很常见的树种。庄稼人与榆树的故事,往往是从一个甜丝丝的春天开始的。

②故乡的春天很短暂。于是,这个季节里都要露一面的各种花就你追我赶地跑来绽放,没几天,又急匆匆地“花谢花飞花满天”了。榆树开花是个例外,花期长达三个月呢! 又薄又圆的榆钱儿就是榆树花,嫩绿色榆钱儿缀在还没长出绿叶的树枝上,一朵 , 一簇 , 挤挤挨春天里,与亮眼的桃花、杏花、梨花相比,榆钱儿的颜色太低调。

③榆钱儿颜色不鲜艳,但它可是春天里的宝贝。香甜清香的榆钱儿,在丰年里,可以让人们尝鲜解馋;在荒年里则能充饥,让人活命。

④小时候,粮食不够吃,春天里总是青黄不接,好在榆钱儿很快就长出来了。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到树上,“咔嚓、咔嚓”把长满榆钱儿的树枝掰断,扔下来,树下一群人高高举起手,紧盯着树上,随时准备接住。从树枝上撸下榆钱儿,洗净了,掺到玉米面里蒸窝头、贴饼子或打烀饼,香甜可口。榆钱儿生吃、凉拌、煮粥、做馅儿都可以。有了它,缺粮食的庄稼人就能填饱肚子。

⑤花期一过,成熟干透了的黄白色榆钱儿就能随风飘到故乡任何一个地方,堤岸上、屋后面、水塘边,甚至房顶上、墙头上,只要遇上水和一丁点儿土,它就能生根发芽。 一不留神,两三年以后,小树苗就疯长成小孩儿胳膊粗的榆树,也能像模像样结出一树的榆钱儿。

⑥经过几个月的光合作用,秋天的榆树叶中蕴含了大量蛋白质,是做猪饲料的好东西。村里几乎家家养猪,野菜拌上一些糠麸就是猪食,如果再加进一些剁碎的榆树叶,那堪称是肥猪们的美味佳肴了。因为榆树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富含粗蛋白,会让猪食格外黏稠香甜。

⑦撸榆树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活儿,背着小筐儿赤脚爬上树叶茂密的高处,一只手攀牢了树枝,一只手撸下树叶放进小筐儿,装满了,再小心翼翼地溜下树———摔下来或者大腿被树皮擦破了是常有的事。

⑧榆树能长到二十多米高,胸径可达一米,树干直立挺拔,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强度适中,应用范围广泛,做农具、家具或做建房的木材用都可以。过去故乡盖房讲究用榆木柁、杨木檩,房顶子上的所有重量都压在作为大梁的房柁上。故乡所产的木材里,也只有榆木能担此重任。

⑨榆木也可用来制作门窗家具,但费时费力。上小学时,家里新盖的房子卧室一直没门,父亲倒腾出一架家里传承了一百多年的老榆木房柁,叫来了会木匠活的老舅和二姐夫。俩人一看这木材,就紧皱眉头,苦笑着告诉父亲:这木头太硬,备好磨刀石,您得帮着我们勤磨凿子和刨刃子。

⑩现在故乡已经很少有人种植榆树了,说是因为它容易长一种模样恶心且气味怪异的肉虫子。但是,我觉得人们还是因为榆树长得太慢、成材时间过长,才放弃了它。现在都种“速生杨”,就是那种没长几年就能伐倒了卖钱的大叶子杨树。

⑪等待是幸福,也是一种修行。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4年4月26 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