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卷

阅读《水是最好的药》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对水了解很多,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水在身体内的运行,会惊讶地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②人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为如此,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可这些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中,还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由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从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它们会让你的腰疼痛,颈椎疼痛,消化道产生溃疡,血压升高;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③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复杂到连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体缺水不仅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患病信号。此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

(节选自《水是最好的药》一书)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自然段中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如何运作的,请简单概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细说交椅
      ①我们汉族人最初是席地而坐的,后来学习游牧民族开始坐马扎,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们希望马扎能更舒服些。这时的马扎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也就改变了,叫做“交椅”。
      ②交椅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体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转缩须臾”,是指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打开;“重不数斤”,就是说分量很轻。
      ③第二个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折叠,便携。但同时缺陷也出现了,由于受力点在中心部位,就是“交午处”打一个圆洞,肯定伤害了木头,但偏偏它那个地方要承重。中国的椅子大部分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个足上,所谓“立木顶千斤”。交椅则不同,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上,让它撑住全部重量大有难度,所以不结实。据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曾经坐塌过交椅。《诚斋诗话》这样写道:“诸伎立东坡后,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这里的胡床也就是交椅。
      ④交椅有很多功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史中有相关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魏武帝》中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曹操可能是出于意外,也可能是假装镇定,他就坐在那里不动。这说明交椅在古代行军打仗中都可以使用的,让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为行动中的椅子。
      ⑤交椅的第二个功能是打猎时使用。由于它可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就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让皇帝歇着,别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打猎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随从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围。《康熙南巡图》上也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其他人都站着。
       ⑥久而久之,交椅就有了第三个功能,那就是权利的象征。我们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就是这样来的。《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交椅的描写。这些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一个权力的象征。

阅读《牡丹的拒绝》,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的拒绝(有删改)

张抗抗

       ①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②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者、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③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亲合,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躁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而至。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⑤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末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⑥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⑦曾经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轻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话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⑧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⑨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春天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

    ②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

    ③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采得壮美。

    ④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阳春三月,草长花开、莺歌燕舞的朝气蓬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国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

    ⑤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地天然的风韵。

    ⑥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气,迎面朴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湿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稚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偶尔会看到坑坑洼洼的地方露出的几簇绿草芽;那一排排的树木都已脱了藏青色的褂子,换上了淡黄透绿的衣裳;红杏的枝头依然落寞,缀着的景色只有心中的那份渴望。春天的活泼劲就是这样在夸人难耐的期盼中酝酿着。北国的春天没有名花的娇贵,也没有美酒的香醇,可地那种半醉半醒的眠思,纵是“无情也动人”啊!

    ⑦北国的春天,无花只有寒,春雪是她唯一的绽放。那似花非花的落蕊,在北方的大地上,铺染着一幅清奇、苍劲、古朴的水墨画。当人们的足迹浸润这幅画的时候,内心里也被踩得泥泞不堪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感觉到了一种抖也抖不掉的清凉。

    ⑧“春风十里蕴柔情”,那是南国的情愫,而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像升腾的野火,像昂扬的斗士,像冲锋者的号角。它使你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

    ⑨啊!北国之春,我真想张开双臂,扑进你这返浆大地的怀抱,任由自己的每一处足迹都写满了豪情。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文:牡蛎

【俄国】契诃夫

    我跟父亲站在一条人烟稠密的街上,感到一种怪病逐步抓住了我。看来我马上就要倒下,人事不知了。

    我知道,这是因为饥饿。

    父亲挨着我站住。他在五个月前来莫斯科谋求文书的职位,一直在奔走,托人找工作,知道今天才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前面是一所楼房,招牌上写着“饭馆”两个字。我的头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不由自主地看着楼上,看着饭馆灯光明亮的窗子。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我竭力要认出上面那些字来。

    “牡蛎……”我终于认出了。

    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一次也没听过。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向父亲,用沙哑的嗓音问。

    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一个行人……我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然而那就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唱头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了一步,( A碰碰   B拉拉 )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慌乱地倒退回来了。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

    “这是一种动物……生在海里……这种东西是要活着吃下肚……”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真恶心,”我小声说,“真恶心!”

    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看,不住的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鄂,伸出几只螯,皮肤粘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它的螯,放在碟子上,送到餐厅去。那些成年人,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的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那张招贴……凡是我见到的东西,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帮帮忙吧,诸位先生!”这时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真羞于求人啊,可是上帝呀,我熬不下去了!”

    “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后襟。

    “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带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

    “这倒有趣,你怎么个吃法呢?”

    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A一群人迅速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粘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眼,就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我忽然嚼到一种硬东西,听到碎裂的响声。

    “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这难道也能吃吗?”

    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B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的说,“也许是因为今天我没……那个……没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向他们要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有删改)

乙文:读契诃夫

曹文轩

    我们必须记住契诃夫是个医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契诃夫的医生,才会有这样一个叫契诃夫的作家。

    医生职业的眼光,极容易使契诃夫笔下的社会成为一个“病者”。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医学的职能是一样的:疗治。

    我们在阅读契诃夫的作品时,总要不时地想到一个词:耐心。

    像契诃夫这样有耐心的作家,我以为是不多的,他在面对世界时,总要比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总是有点不耐烦,总满足于一个大概的印象,世界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滑而过,我们总是说不出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细节。

    作为医生,耐心是他的职业习惯。这一习惯,很自然地流注到了文学对存在的观察与描写上。他的马车行走在草原上,远远的见到一架风车。风车越来越大,他看到了两个翼片。他居然注意到一个翼片旧了,打了补丁,另一个是前不久用新木料做成的,在阳光底下亮闪闪的。文学中的那些好看的字面,就在由这份耐心和获得的细微描写上。

    医生的职业造就了她一种不动声色、不感情用事的“冷漠”态度。后来的人谈到契诃夫的叙事态度,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冷峻”。殊不知,这份冷峻的叙述态度,与从医养就的心性有关。他曾对一位作家说:“当你描写不幸的、倒霉的人,并打动读者时,你应当表现得冷静一些。这样才能勾画出不幸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突出这种不幸。”

    冷静,让契诃夫常常站在人物的背后,听他们低语,并把它记录成小说。虽然他在叙述故事和表达情感时处处克制,但字里行间已分明沾满血与泪痕,这就让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对于人物的悲悯情怀。

(选在新浪博客,原题为《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