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一书中,以他给教皇的一封信开头,他在信末说:“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预备答复他们,而且还要轻视这样的无知的见解。”这是一封科学向宗教挑战的信。哥白尼直率地把问题提到当时欧洲最有权威的教皇面前,可见他的革命精神和决心。

       《天体运行》出版以后,即使是宗教的革新者马丁·路德也骂哥白尼是疯子,并且引证《圣经》上的话来批评地动学说,天主教起初还没有注意这个学说的革命作用,到16世纪中叶,地动学说的影响慢慢地被他们觉察了,他们才惊慌起来。当时镇压进步力量的罗马教皇的异端裁判所,吏以恐怖手段威胁相信地动学说的人。1600年,忠于真理、忠于哥白尼学说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因为到处宣传地动学说,到处被新教和旧教的教会驱逐出境,被异端裁判所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伽利略也因为信仰和传播哥白尼学说,在1633年他已经70岁的时候,还被审讯,受到严刑的威胁。1616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直到1757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已经确立很久,地动学说成了天经地义,这才解除禁令。182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1)、第一段文字引述了哥白尼给教皇信中的一段话,表现了哥白尼的精神。

(2)、第一段中的画线句,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其作用是

(3)、第二段文字叙述了哥白尼学说战胜神权的过程,作者列举了三个史实来说明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残酷性。这三个史实是:

(4)、“182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句中“才”不能去掉,理由是。“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终于”一词的含义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最近上映的电影《遗落战境》描绘了外星人摧毁月球的情景。虽然这是电影,但促使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没有了大质量卫星(月球)会怎样?
        ②在由岩石组成或具有陆地的行星中,地球是独特的,因为它有一颗相对较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在太阳系的卫星中排名第5,是地球直径的27%,质量仅比地球的1/80多一点儿。
        ③显然,月球在地球生命进化中发挥过作用,但是具体作用还不是很明确。潮汐引起的周期性洪水为自然选择提供初始动力,驱使生命拓展到陆地。很多生物,比如海龟,利用满月作为筑巢产卵的信号。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生命的韧性也一定会帮助它们找到其他的办法。
        ④所以与电影中的情节相反,失去月球不会令地球立即陷入混乱,但长期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⑤研究证明,月球的最大作用在于长期地稳定住地球自转轴。米兰科维奇循环在地球气候波动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这是由地球离心率.转轴倾角和轨道进动的变化导致的结果。比如,在现在这个纪元里,近日点通常会在一月份北半球的仲冬世界到来;地轴倾角是四季变化的最大动因,它会在4.1万年间从22.1°增加至24.5°,再减小为22.1°,现在的倾角是23.4°,而且它正在减小。
        ⑥但是没有较大的卫星来抑制倾角变化,就会产生范围更大.更加无法预测的角度摆动。例如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间,火星自转轴的变化范围是13°到40°,这成为火星环境恶劣的重要原因。地轴倾角的长期稳定是较大的卫星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这种稳定使得地球的五带界限分明,人类可居的范围相对固定。
        ⑦没有月球,我们将看不到连银河系里都罕见的天文奇观:日全食和月全食
        ⑧我们当前正处于时空中的一个绝佳位置,在这里日全食和月全食时有发生。事实上,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可以在日全食中见到卫星刚好挡住太阳的行星。月球的大小是太阳的1/400,而且地日距离刚好非常接近地月距离的400倍。几乎可以肯定,这种情况在银河系中都很少见。或许外星侵略者真的现身时,我们不用派装备了核弹的汤姆·克鲁斯去进攻,只需要用日月食观测之旅就能买通他们……
        ⑨也许月球赐予我们的最伟大礼物是它给予我们人类的教化和点拨。月球的运动给早期研究天体力学的天文学家上了伟大一课,如果没有月球作为实例,牛顿破解运动和引力定律的工作将难上加难。而且,对于探索太阳系而言,它是一颗不错的垫脚石。不管你对月球的态度如何,它都是我们在太空中的伴侣……让科幻作品中的外星坏蛋羡慕嫉妒恨去吧!                                              

                                                                                                                                                                                                               (选自果壳网,有改动)

阅读《没有开花的紫罗兰》,回答问题。
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①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②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③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
④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⑤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
⑥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⑦“紫罗兰?”
⑧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⑨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⑩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⑩“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⑫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
⑬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 ,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地劲头就像科学家给一个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⑭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像种,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辞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⑮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⑯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是一点花骨朵儿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⑰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B】
⑲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⑳一直到这棵它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21)花开在哪里?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需要反对意见的帮忙

    ①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赞同的意见固然常常给人以鼓励和信心,然而,反对的意见也常常给人以帮助和教益。鲁迅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在科学研究上,对反对自己的意见不但不能不屑一顾,而且应该拍手欢迎,唯欢迎,方见其虚怀若谷。

    ②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致引起学术上的争论。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有自以为非的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在与不同意见的商榷与论争中,取长补短,广收博采。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李四光同志说得好:“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这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③一九三七年,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引力波不可能存在的理论。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自恃正确,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而是认真对待。经过反复的验算,证明自己的结论确实错了。以后他做关于引力波理论的学术演讲时,还常常讲到自己的教训。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的,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④你想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并采撷到成就的硕果吗?那就不能忽视反对意见的帮忙,这是朴素而简单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写给母亲

贾平凹

    ①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④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⑤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⑥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 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蛮竹

    ①人的记忆很奇怪,有时当你搜肠刮肚地冥想时,历史无迹可寻,可有些事物,无论你身处何地,不管你心境如何,只要在某个瞬间不经意的一瞥,那潜伏在你内心里最熟知的记忆神经便被骤然牵起,让你回到拥有无限遐想的时光隧道中,回到那个虽被尘封可依然鲜活的记忆空间里。就在那天,走在街上的我无意间看到一辆用蛮竹做的推车,于是脑海便翻涌着关于它的所有片段,如一扇门在我眼前开启,门内是老家郁郁葱葱的蛮竹。

    ②蛮竹,一种生长在山里的竹子,高大而粗壮,挺拔的竹竿带着大地黑土的倔强直冲云天,恣意地向白云深处延展。“蛮”即“大”,在布朗族眼里乃“王”之意,在我看来,他有的是王者的大气而无霸气,有王者的博爱而没有狭隘,在广阔的天地里延展成一片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蛮竹苍苍,他是主妇,染绿了山寨,掩映着篱笆和野花,让家变成了温馨的小窝;蛮竹苍苍,他是壮汉,带领着源源不断的子孙,世代驻守着大山,倾其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上勤劳而善良的人们。

    ③蛮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暖暖的记忆,生长在心里最肥沃的地方。春天,细雨绵密,________洒向静默的大山,黑土里,岩缝中,蛮竹用积蓄了一冬的能量破土而出,开始了一生________拔节。在天地间,细雨的轻柔与蛮竹的刚劲完美地交融为一幅烟雨图,唯其这般,山林才显得灵动而多彩。记得小时候,我和阿公到山里找菌子,看着满坡地蓄势待发的青笋,阿公笑着对我说:你看,我们的朋友开始出土了。是啊,我们的朋友,它是布朗族一辈子也离不开的朋友。阿公那根挑起全家衣食的扁担,阿奶那个被手摩挲得发亮的簸箕,一代又一代的布朗人就在与蛮竹的相守中走完辛劳而平和的一生,这一生始终带着蛮竹清淡素怡的滋味,带着蛮竹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样的人生简单而实在,自然而淡定。

    ④经过季节的洗礼,蛮竹从嫩绿到油绿再到淡黄,一节节展示着自己的壮硕。于是人们砍来蛮竹,建房、做成家具农具,把蛮竹丝丝入扣地编织进了自己的生活里,日子也透着清淡的竹香。老家保存着一根扁担,宽厚而结实,被阿公长满老茧的手磨得光滑而透亮,那是一根浸透了汗水的扁担,从阿公砍下蛮竹的那天起,它便成为了一个战士,肩负起家的重任。在挑起日出与月落的过程中,父亲长大了,于是阿公便一担担地翻山越岭,把家里有限的食粮挑运给外出求学的父亲。蛮竹做的扁担渐渐弯了腰,色泽由淡黄变成灰褐,父亲在城里工作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这时,扁担也完成了一生的使命,________靠立在屋子的角落,年迈的阿公拄着拐杖,背上是岁月留下的一个弧线。每次看到阿公遗留下的那根蛮竹扁担,总会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章节,一样的情感被不一样的符号所记刻着,那根扁担被年月镀上了一层光晕,那是父爱厚重的光晕,常常氤氲了我感动的泪眼。

    ⑤一切农具几乎都来源于蛮竹,箩筐、耙、扁担、簸箕、手推车……这些用具经过岁月的积淀,有些被人们的手磨得光滑,有些被汗水和黑土一层叠一层凝结成褐色,这是经过耕耘、种植、收成而留下的劳苦见证。布朗人离不开它,离开了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终结,在这些平凡的农具中,我看到了山里人伟大而坚毅的人格魅力,他如苍苍的蛮竹,在骤风暴雨中依旧能挺直脊梁,压不垮催不倒,倾其一生来承受和付出,这共同的秉性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上苍的安排是这么的意味深长,此刻,仰望蛮竹,我热血沸腾。

    ⑥春天的雨又开始飘飘洒洒地落下了,我知道,在远方,在大山皱褶处,我的心又开始发芽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