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卷(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太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走,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为什么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

(2)、但“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时,母亲为什么不去制止安慰,而是悄悄地躲出去?

(3)、将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外婆的手纹》
       ①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②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③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④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⑤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⑥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陋室吟

       ①刘郎已远,陋室仍在。和江淮间许多小县城里的遗迹一样:这个曾因《陋室铭》而闻名于世的地方,现在只剩下我和阿林两个游客,在青砖院内久久地盘桓。这时我们听见了二胡声,低缓、滞涩、又略带沙哑的二胡声。拉二胡的是这里的看门人,坐在空寂的院内,对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

       ②于是在二胡声中,我们想起了永贞革新,想起了“二王八司马”,也想起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和一种豁达伟岸的人生境界。当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并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时,历史就为“坚韧不屈,笑在最后”八个字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解。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

       ③千年后的陋室已扩建成公因,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史”的地方长官。瘦山细水、玲珑楼阁之间,那著名的《陋室铭》已被刻成了石碑。在斗角勾檐、雕梁画柱的映衬下,这里惟一可以称“陋”的大概只有看门人那并不圆熟的二胡演奏了。

       ④断续而且低平的二胡声,拂过院内的青草,弥散在这中午淡淡的阳光下,将那一丝忧伤散尽。忧伤散尽后,便凸现出了那一代“诗豪”二十三年不屈的贬谪生涯。“二十三年弃置身”啊,少年白发,壮岁成梦。刘禹锡已从人生的春天走到了暮秋时节。可是他那许身报国、虽死不悔的豪情并未在秋风中凋谢,于是他高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唱出了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振奋。这是怎样一种乐观和自信,这里面蕴含了多少坚毅和顽强!二胡声声,有如冰封下面被砥石撕裂的河水;但它却依旧坚定地流淌着,就像刘禹锡坚定地站在陋室的台阶上,以其旷达和坚韧对抗着整个朝廷对他不公正的待遇。当刘禹锡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当玄都观里“桃花净尽菜花开”,我想他一定在会心地笑吧。“千淘①万漉②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风云诡谲的历史在这二胡的演绎下变得简单又平静了。但不管历史怎样简化,也简化不了那在挫折和压迫之中养成的不屈和坚强;简化不了那坚持操守、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陋室的墙上挂着十几幅人物画,标示着刘禹锡的一生。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遭:“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幸贵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但这已不仅仅是刘禹锡个人的胜利了,这已成了一种精神的胜利,一种曾激荡过“巴山楚水凄凉地”、激荡过“淮水东边旧时月”的精神的胜利。如今这种精神经过岁月的风霜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雄心、一腔报国的热血和一种奋发向上、永不低头的形象,如长明灯一般闪耀在后人的心中。青青树阴下,二胡依旧,但在那不绝如缕的音韵中,我们却听出了一丝不屈和倔强,听出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⑤抚摸着陋室前那满是沧桑的石羊,漫步在青砖地面上,听二胡悠悠地响,我和阿林沉醉在对一种性格、一种精神的感悟中。

      【注释】①淘:除去杂质。②漉:滤。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灭绝了多少物种

    ①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正在濒临又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就会发生。仅仅在过去几百年中,由于人类的活动,数以千计的动物濒临灭绝。

    ②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稳定期与短期剧变期总是在相互交替,灭绝也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灭绝叫大灭绝。

    ③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其中重大集群灭绝有5次。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灭绝的起因和规律,并提出了多种解释,比如陨星撞击、宇宙射线变强、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大气成分变化、海洋盐度变化、地磁变化等。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但即将到来的第6次生物大灭绝将是人为的。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灭绝事件更为恶劣。

    ④新研究发现,现代生物灭绝速度是人类开始改变地球前物种灭绝速度的____倍,并且是新物种创生速度的数千倍。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地球上每1000年才失去一种鸟类。但国际鸟类联盟的数据显示,实际上,仅仅过去500年就至少有150种鸟类灭绝。

    ⑤根据化石记录,无脊椎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从起源到灭亡,据估计大约是500万~1000万年,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则快得多,通常是100万~200万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当今地球每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也就是一天灭绝72种生物。

    ⑥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25%~50%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更为可怕的是,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得脆弱,当它受到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入戏的赵老师

张蛰

    在我中学六年的语文老师里,赵新仁老师是别样的一个。

    高一结束,分文理班,我选了文科,于是就遇到了教语文的赵老师。赵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上来就说:“遇到我算你们幸运,我带你们两年,你们的语文成绩保证能平均提高五六分。”口齿不清和说话的习惯,让赵老师“保证”后的“能平均提高五六分”显得根本就是对“遇到我算你们幸运”的否定。大家对分数提高不提高没放在心上,只对赵老师的说话习惯感兴趣,背地里喊了他很长时间的“五分老师”。

    那时住在学校里的老师都是见缝插针地安排住房,赵老师一间五平米不到的宿舍在学校广播室旁边,远离学生和其他教工宿舍,离教工食堂也最远。可能习惯了一个人吃饭的氛围,赵老师从不与其他教工一起用餐,他打好饭菜就从食堂出来,边走边吃,一般刚好到宿舍门前吃完,当然也有吃不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从裤兜里晃晃啷啷掏出一大串钥匙,熟练地用嘴挑出一把,插进锁孔,拧转,推门,进门,哐当又关上门。春夏秋冬四季如此,刮风下雨飘雪皆如此。赵老师吃饭在我们眼里是一道有趣的风景,他吃饭很甜很香,早晚咸糊糊他边走边喝,午饭炒菜他边走边吃,无论早晚,总是右手拿筷子,左手既端碗又攥两个大馒头,走两步停一下,或喝汤或咬馒头或夹菜。有时遇到汤水过热,他会边走边吹边吸吸溜溜地转着碗沿喝。他穿的鞋永远大两码,踢踢踏踏地走路。遇下雨,他就在伞下吃,走两步停下,吃一口再走,不管地面有无积水,也不管自己裤管湿了半截。

    我的地理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不知为什么突然提起语文赵老师,说:“你们赵老师,他入戏。”

    赵新仁老师入戏,我们知道。

    他上《孔雀东南飞》,讲到焦仲卿刘兰芝二人分手时,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竟哽咽不能语,半天,眼含泪花,望着空荡荡的屋梁长叹一声,摆摆手让我们自己读书,一个人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去了。课文总是要讲下去的,下一节课,说到刘兰芝“脱裙揽丝履,举身赴清池”时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到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后就再也无法抑制,一屁股坐到讲台的水泥地上大放悲声,双手握住自己的双脚,哭得涕泪涟涟,无法自己,活脱脱一绝望女人。太震撼了,我们目瞪口呆。但很快,我们以极高的朗读音量盖住了赵老师的哭腔。赵老师入戏后心里就没有了我们,但我们很感动,我们用声音掩饰他事实上的尴尬。

    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不愉快,仍是《孔雀东南飞》,那是入戏的赵老师和我们在两年的相处里仅有的一次不和谐。这篇文章,赵老师走进走出地教了我们一个礼拜,六节课的最后一节课是赵老师的总结和控诉,他歌颂刘兰芝的善良、勤劳、美丽和反抗,批评焦仲卿的软弱与愚孝,控诉封建家长制,怒斥刘兰芝婆婆的蛮横、专断、霸道无礼,鞭挞刘兰芝兄长的自私、冷漠、无情,总之那节课赵老师口齿不清、喋喋不休、唾沫挤满了嘴角。他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眼含泪水又布满柔情,就像一个咬词不准又停不住的爱唠叨的老妇人。恼人的是,他重复,歌颂、批判、控诉之后再重新来一遍。还要再来一次刘兰芝如何如何美好的时候,我们班最能捣蛋的赵保龄没举手就站了起来,将了赵老师一军:“刘兰芝勤劳吗?指如削葱根的女人不可能三日断五匹,夜夜不得息是她自己说的,我怀疑刘兰芝说了谎。”我们都兴奋地看着赵老师。赵保龄说完后,赵老师愣在那儿,双眼大睁,瞪着赵保龄。他的脸越来越红,鬓角青筋暴起,眼含怒火,嘴角哆嗦,足足分把钟。教室里鸦雀无声。恢复常态后,赵老师叹了一口气,摇摇头,用有些无奈有些恨铁不成钢又有些理解的语气对我们解释道:“这是文学手法,文学,明白吗?”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入戏的赵老师获得了解放。

    1985年我们读高三,也就是赵老师教我们第二年的时候,一次无意间看到赵老师在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很好奇,我们不知道王力是谁,更不懂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教书之外为何还要读这种看起来枯燥无聊的书。赵新仁老师一脸的自豪与得意,乐呵呵地露着一嘴的大黄牙说在自考,自学考试。“老师也要进修学习。”他拍拍保龄的肩膀,嘴角有唾沫飞出。其后我们慢慢知道,他已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大专文凭,正在自学攻读中文本科。于是就有些理解他为何每顿饭都要端回宿舍吃,为何总是把自己关在一间不足五平方的狭小房间里。枯灯独坐,清苦捧读,寂寞里有寄托,这对容易入戏的赵老师倒不失一种安慰。

    后来我去南京读书,赵老师曾先后两次写信,让我更明了他。他让我帮忙买自考资料,每一次都在信纸上重要的地方划上红色的波浪线,像当初批改我们的作文。划了波浪线还不放心,再在下面划上三角符号,信的末尾还反复说着感谢的话,啰嗦得就像他上课。每次,赵老师都会在信封里附上回寄的邮资和买资料的费用,非常认真地迂腐。

    在信里,赵老师向我坦承过参加自学考试的现实考虑,寄希望有一天政策松动,自己的本科文凭能让全家人的身份改变,妻子孩子可以吃上计划口粮。“农村太苦了。”赵老师在信里说。

    后来遇上新疆吸引人才的政策,于是赵老师举家西迁了。我极力想象他西迁前后的场景,想他一脸憨厚又呆气的表情,他走路低头吃饭的样子,他高兴起来的一嘴黄牙,可是一片模糊,脑子里最最清晰的场景只剩下他教学《孔雀东南飞》的一些琐碎片段。

(选自《文汇报》2018年11月16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润雨

郑若瑟

    ①室外讨厌的绵绵阴雨,增添我几分烦躁,时已接近黄昏,该是妻下班、儿放学来医院探望的时候,这是一天仅有的聚会,可得到片刻的幸福感。老天不作美,恐怕盼了整天的希望又落空了。不过,娇妻爱儿就是冒雨而来,我也会嗔怪:雨淋伤风感冒,不值得。

    ②整天看到的是不顺眼的各式病人,碰到的是带口罩冷漠的医生护士。房中的来苏水味太刺鼻,谁说入芝兰之室久之不闻其香,但房里的药味却越来越浓重,令人欲呕,特别是心绪烦时。很想到房外去吸点新空气,可是,躺在床上身不由己。

    ③同房是个被电触的儿童,做了多次手术,切去了坏死肉,植皮补伤口。除了吃和睡就是痛楚的哭声,护理他的父亲整天陪流泪,恨不得把爱儿的痛楚移在他身上,就是再加十倍,他也乐意接受。他买了不少玩具,讲了不少神话离奇故事,企图减少爱儿的哭声。虽然帮不了什么忙,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做。

    ④今天要做大型手术,得输血。因为多天来医药费用太多,他再也付不起买血的钱,要求医生把自己的血输给儿子,医生见他虛弱,怕引起虚脱,他跪下求医生,只要医好儿子,自己就是死了也不悔。窗外雨势渐猛,簌簌地溅落下来,打在隐约在灰暗中的建筑上,打在形色匆匆的雨伞上。

    ⑤天下父母心皆同,这是天性。自己又何尝不是。对儿子的爱心唯天可表,剖开来是十足真挚、毫无半点虚假。就是现在有病住院,也渴望能睹儿子一面,仅仅片刻相晤,也是感到心满意足,超值安慰。

    ⑥“父亲无微不至呵护儿女,随处可见。儿子回报年老父母的孝行,相对起来,有一半就叫人赞不绝口。”我摇摇头感叹,心中浮上内疚。

    ⑦自从自己能够独立经营,自讨生活,且稍有发展后,对没有给他传下财富的老父亲看得有点碍眼,有时见解不同甚至会发脾气,父亲唯唯,不敢吭声。

    ⑧难道天下做儿子的都是应该合情合理地从父母身上得到爱,而不必回报孝敬吗?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是这样待我么?我陷入深思。

    ⑨“今天稍好些吗?”父亲低沉而亲切的声音阻断了我的思路。“孙儿今天功课紧,天又下雨,暂不来,明天会来。”父亲像犯罪似的小声安慰。父亲知道孙儿没来,我会郁气,胡乱发泄。他会像犯错的学生一样,任由我训责,只要我心绪平静,他什么都不介意,甘心充当替罪羔羊。

    ⑩“爸,没关系。”他一改口吻,“多亏你老人家冒雨而来,父亲对儿子与儿子对父亲,真情有别。”父亲一愣,接着是泪下如雨,比窗外还大粒。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城市的喧嚣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⑥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经历秋霜变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竹筛里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根叶间分外耀眼,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色的光泽。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