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7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二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的使命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1)、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古往今来,中国文学的使命。 B、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 C、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 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D、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 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2)、阅读②〜③段,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就是由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因为社会的治理与 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修养,正如古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字中带有玉字偏旁的字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的字,这种现 象可以证明《诗经》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理想人格。 C、“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 心要素之核心就是言志者的自励。 D、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在于作者自我砥砺节操。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 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因此典范人物高尚、坚定的人格都与文学的建构保持 高度一致。
(3)、阅读④〜⑥段,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体现在中华民族面临 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B、正是凭借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的视死如归、百折不回的精神,中 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C、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号召我们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美学精神。 D、因为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所以文学在新世纪的建构使命是:文 学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①最近,不少地方出现学生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后,便采取极端行为结束年轻的生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思考。
      ②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受到过多的宠爱,听的多是表扬、赞赏。孩子平时有了错误,家长也较少批评,从而使孩子的自尊心过于膨胀,受不了一点委屈。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因此,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是家长、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③首先要让学生直面挫折。正确认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很少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当代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在过完21岁生日后,被确诊患上“卢伽雷氏症”,除了大脑,身体的各项机能大部分严重损坏,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由于他对量子宇宙的杰出贡献,198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④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要教育学生,挫折虽然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但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更好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树立目标,更上一层楼。
      ⑤让挫折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流过失败的泪水,才能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学校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挫折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磨炼学生的性格和意志,对困难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挫折,使学生对事、对人、对物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少一点偏激、多一点自信,从而更好地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走路的花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于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 可是, 风静隐于虚无之中, 风动, 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 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 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 叶飞、云转幡动, 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 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 风的脚印。在乡下, 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 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 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 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 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 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 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 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 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 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 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 还有牛的长调, 我突然觉得, 这样的五月, 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 我也时常回乡下去, 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 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 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 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 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 而是 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 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 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 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 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 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 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 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 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 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 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 扣在蒸笼里, 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 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 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 热,晚上冷。当然, 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 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 2016 年 1 月 15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