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①最近,不少地方出现学生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后,便采取极端行为结束年轻的生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思考。
      ②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受到过多的宠爱,听的多是表扬、赞赏。孩子平时有了错误,家长也较少批评,从而使孩子的自尊心过于膨胀,受不了一点委屈。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因此,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是家长、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③首先要让学生直面挫折。正确认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很少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当代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在过完21岁生日后,被确诊患上“卢伽雷氏症”,除了大脑,身体的各项机能大部分严重损坏,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由于他对量子宇宙的杰出贡献,198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④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要教育学生,挫折虽然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但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更好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树立目标,更上一层楼。
      ⑤让挫折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流过失败的泪水,才能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学校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挫折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磨炼学生的性格和意志,对困难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挫折,使学生对事、对人、对物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少一点偏激、多一点自信,从而更好地成长。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三段列举物理学大师霍金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过三峡

(文/萧乾)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太阳这个巧妙的照明师不但利用出峡入峡的当儿,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从峰与峰之间投进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过瞿塘峡,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恍惚间却觉得是山头在走。过巫峡,云渐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鹅群舞,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 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祈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煮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尽管山坳里树上还累累挂着黄澄澄的广柑,峰巅却见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层。经风一刮,远望好像楞楞可见的肋骨。巫峡某峰,半腰横挂着一道灰云,显得异常英俊。有的山上还有闪亮的瀑布,像银丝带般蜿蜒飘下。也有的虽然只不过是山缝儿里淌下的一道涧流,可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却也变成了金色的链子。

       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滟滪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巉了。从那以后,江面不断出现这种拦路的礁石。勇敢的人们居然还给这些暗礁起下动听的名字:如“头珠石”“二珠石”。这以外,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却安全得像个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个暗礁上面都浮起红色灯标,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门前挂着各种标记,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警。水浅的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对来往船只报告水位。傍晚,还有人驾船把江面一盏盏的红灯点着,那使我忆起北京的路灯。

       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漩涡团团,船身震撼。这时候,水面皱纹圆如铜钱,乱如海藻,恐怖如陷阱。为了避免搁浅。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头的两侧,用一根红蓝相间的长篙不停地试着水位。只听到风的呼啸,船头跟激流的冲撞,和水手报水位的喊声。这当儿,驽驶台一定紧张得很了。

       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阅读《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完成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

    2016年7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117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二维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案,也不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

正方:

    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培养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验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示有何必要?

反方:

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他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再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

正方:

    转基因食品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反方: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顾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成“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就可以选择吃;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顾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可?

正方:

    强制标识会拍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不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符号,还需要检测,实施起来成本太大。因为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滥价,厂家会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授其所好。

反方:

    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检测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07﹣25)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