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秋(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

    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信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玛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选》)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不超过50字)

(2)、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③段划线词语的理解。

(3)、第⑦段作者引用登山报道的事例,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编钟里的科技与奥秘》,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②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

       ③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④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⑤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⑥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编钟表面被称为“枚”的突出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⑦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了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其实很简单

    ①深冬的一天,我乘52路电车回学校。车厢里不算拥挤,有人蜷在座位上,有人低头摆弄着手机。我在车的后门口站着,旁边坐着一个老妇人,花白的头发、粗糙的皮肤、褪了色的军大衣,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她把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子放在过道上,脏兮兮的,我皱皱眉头,下意识地把脚挪了挪。

    ②离学校还有一站,车门打开,一股强劲的冷风灌了进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寒噤。上车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向车厢里张望了一下,里面已经没有空座,便一边抓着扶手,一边慢慢往里移动。

    ③老妇人突然站了起来,招了招手:“来,小伙子,过来坐。”我不由得一怔,这老太太,竟然要给小伙子让座,真有意思!我往旁边瞄了一眼,发现周围人也纷纷投以异样的眼光,老妇人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也许她马上就要到站了吧,可我分明在她旁边都站老半天了,要让座也应该先让给我呀!

    ④小伙子慢慢挪了过来,一边道谢,一边坐下。我这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太灵便。这老太太,心倒是挺细的,不过这一车的人,怎么就显出她来了,真是的!我不由得撇了撇嘴。

    ⑤到站了,我匆匆下车。好大的风啊,我把围巾重新裹紧,正待要走,听到身后有人在喊:“姑娘,俺跟你打听一下,到省立医院还有几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的那个老妇人。

    ⑥“省立医院?”真是莫名其妙。这老太太,没到站就把座让给别人,结果还下错了车,简直是有毛病!看着她冻得哆哆嗦嗦的样子,真是既可怜又可气,“还有两站呢,你怎么现在就下来了?”

    ⑦老妇人似乎没有在意我冷冰冰的语气,咧嘴笑了:“呵呵,刚才那个小伙子腿脚不好,站在那儿俺心里怪不舒坦的,就给他让了座。”“你这么大岁数,要让座也轮不到你去让啊!再说,就算让座也没必要没到站就下车啊!”我越发怀疑起她的智商。

    ⑧“姑娘,你不知道,看他走道那么费劲,俺就想起了俺那住院的儿子,都是妈的孩子,看着心疼啊!”老妇人哧溜了一下鼻子,“俺这么一大把年纪给他让座,他在旁边坐着肯定不自在。反正这电车一会儿一趟的,俺就说到站了,就下了车。”

    ⑨我一下子愣住了,呼啸的寒风吹进我张大的嘴里,我却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随风涌动,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一时间,我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她还吃力地拎着那个大编织袋子,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帮她一把,就在搀扶她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老人的一只袖管竟然是空的!

    ⑩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别人的孩子;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高贵,高贵到在施爱的同时仍惺惺相惜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才是爱的真谛啊。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回眸上林湖

吴珍艳

①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曾在《乡关何处》中对这一个他“小时候三天两头去玩水的地方”有过不少的着墨;优美的如诗人俞强的《上林湖之绿》,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美文。还有那年读元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在他细细的追溯间品出一份上林湖所特有的沧桑来,从东汉至唐宋,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转身,上林湖越窑上千年的盛衰便在他豪迈大气的笔端奔泻而出,令人浮想联翩……

②自然,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北人,上林湖是去过多次的,秋色的明媚,冬日的静谧,更有满湖的春光,皆一一领略,细细储存,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那么,我能够做的,便是一次次地走近它,靠近它,感受它……

③这个夏日的黄昏,再一次陪同几位客人前往,其间的一位老师去年曾有过一次上林湖之行,记忆犹为深刻,以他所言:来慈溪,若不去上林湖,便算不得到过慈溪。到了上林湖,不去看荷花芯窑遗址,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是的,从千年之前的窑火在荷花芯窑燃起的那一刻开始,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中国青瓷文化发祥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无论是谁,只要听说过上林湖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都免不了会萌生出一睹为快的念头来。

④所以,如果你从未来过,那么这一刻,请循着我的足迹前行——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只要看岸边拍照的对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只要看晚霞中随风舞动的洁白婚纱,这般动人的景致,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间?

⑤登上等候在岸边的机动船。嘈杂的机器发动声却是不合时宜的,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被重新谱了曲,如此突兀生涩。好在船行不过数里,便至古越窑遗址——荷花芯窑。荷花芯窑几经修葺,依然镌刻着岁月的屐痕。立于几十米长的遗址前,你仿佛能感受得到远古的炉火熊熊,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谁在窑工的号子里捧出第一片青瓷?来往的桨影船帆间扬起的是谁的希望?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

⑥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淼,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 , 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⑦上林湖深湾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吴家溪也将在近期被整体拆迁。我们让船停在村子的对面,从各个角度把它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之下。说是村子,其实不足十来户的人家。残垣断壁、茅屋土墙,看上去虽是萧条荒凉,倒也与这青山绿水有着说不出的贴合,或者竟可以说它是美的。这美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就像它的谦卑它的质朴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不需要任何浓彩重墨。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留恋着故土迟迟不愿离去,想着不久之后眼前这个村落将不复存在,不免怅然。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

⑧回眸上林湖,碧波万项,所有的感慨因这一片开阔而变得透明,岸边依然有拍照的新人,让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满满的幸福。多年之后,他们的脸上会布满皱纹,他们的世界会渐渐混沌,而上林湖,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