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0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棒槌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1)、文中说到“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请根据1,2段内容和提示简要概括这画面。

声音:

颜色:

气味: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仔细阅读下面这个句子,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结合划线的词的含义,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心理明确地传达出来的。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文中的母亲、父亲和爷爷给了我那些人生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举一反三
阅读丁立梅的《她不是一棵树》,回答文后题目。
        ①我是在丽江古城看到那个女人的,靛蓝的大褂,靛青的裤子,腰系百褶围腰,典型的纳西族装扮。女人很老了,皮肤松弛,多褶皱。她盘腿坐在一角檐下,守着一堆绣花鞋垫,对着熙来攘往的人群,风吹不动,像丽江河畔的一方石,抑或檐上的一块砖,身边的热闹世界,仿佛与她无关。她的身上,充满无法言说的古朴和沧桑。
       ②我承认,这样的沧桑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身边的游人,亦有停下来看她的,他们在她的小摊前弯下腰去,看看,却并不买。抬首就是一个店,更精美的东西,里面多的是。
        ③我举起手里的相机。飞起的檐,赭色的木门,檐下的红灯笼,还有这个老妇人,这实在是个很不错的画面。我甚至想,如果拍摄效果好,就把它放进我的游记里当插图。就在这时,突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个小孩儿来,小孩儿七八岁,黑且瘦。他斜背着一个网兜,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空饮料瓶。小孩儿几步就冲到檐下的老妇人跟前,伸出胳膊挡在前面,眼睛亮亮地对着我,口齿伶俐地说,不许拍!
        ④我吃了一惊,没明白过来。我说怎么了,手里依然举着相机。
        ⑤小孩儿一看,急了,直视着我,再次强调:“不许拍!她不是一棵树!”
        ⑥我震动了。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啊,她又不是一棵树,我怎么可以随便拍呢?我放下举着相机的手,对小孩儿抱歉地笑了笑。小孩儿松了一口气,却仍盯着我,仿佛怕我偷拍。
        ⑦我看他实在可爱,开玩笑地问他:“那么,我可以拍你吗?” 他眼睛滴溜溜地转了转,回答得倒爽快,说:“可以。”不过,他伸手一指老妇人脚边五颜六色的鞋垫,坏坏地笑,说:“你得先买一双老奶奶的鞋垫。”
        ⑧我问:“为什么呢?” 他答:“因为你刚才侵犯了她,算是向她道歉。”
        ⑨我笑,照他说的做了。他很高兴,挺配合地让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我故意问他:“你也不是一棵树呀,为什么让我拍? ”“因为你问过我可不可以呀。”小家伙响亮地回答,而后跑进人群里,像条小泥鳅似的,转瞬不见了踪影。我愣在那里,为一颗小小的心里住着的尊严。
        ⑩那以后,我又去过很多地方,但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不会再轻易把别人捕捉进我的镜头。因为,她不是一棵树,我没有权利侵犯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蜘蛛侠对超能力蜘蛛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名叫做阿拉克尼的美丽少女,善编织,一次她和雅典娜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编织的竞赛,结果阿拉克尼胜出了,天性爱妒忌的雅典娜暗地里把阿拉克尼点化为蜘蛛,而且惩罚她和她的后代都为蜘蛛。

    在现代,一个名叫彼得·帕克的人,是纽约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一天在参观一批经过基因改造实验的蜘蛛的时候,被其中一只脱逃的蜘蛛咬伤,结果成了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蜘蛛侠。那么我们这位电影英雄是否真的可以与现实中超能力的蜘蛛较量较量呢?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一——弹跳力

拿弹跳力来说,蜘蛛家族中有一种居住于澳洲的著名“跳蛛”,有着极强的弹跳能力,可以弹跳到身长50倍的高度,如果是人类拥有这种能力的话,那么你我轻轻一纵就可以跳上一幢80多米高的楼顶,而如今撑杆跳的世界纪录也只有6.15米。跳蛛利用这种奇异的本领可以抓捕到毫无戒心的昆虫,它们拼尽全力的跳跃猛扑向自己的目标,在空中就可以完成致命一击。单就跳跃能力而言,蜘蛛和在随意在帝国大厦飞上飞下的蜘蛛侠还是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二——___________

    有些蜘蛛可以毫不费力地粘在完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即使倒挂金勾。为了搞清它们是如何能够黏附在天花板上的,昆虫学家马丁和同事利用原子显微镜研究了蜘蛛的脚,发现蜘蛛的脚布满了细小的绒毛,绒毛借助身上的超细毛发分子之间的吸力吸吮物体表面产生吸力。马丁说,分子力可以使蜘蛛粘附于任何表面,而且这种力量非常强大,以致于蜘蛛可以带着170倍自己体重的东西都不会从天花板上落下,因此它可以轻易地倒挂在一片树叶或者墙壁上。

    蜘蛛的这项能力一点也不比电影中的蜘蛛侠差。唯一不同的是,身穿招牌红色间条战衣的蜘蛛侠,全身滑不溜手,没有绒毛的帮助就可以爬上摩天大厦,而真正的蜘蛛是做不到的。而且蜘蛛侠的招牌动作看起来更像是壁虎的姿势,而不像是八只脚的蜘蛛。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三——_____________

    《蜘蛛侠》中主人公彼得·帕克飞檐走壁,闪转腾挪,靠的全是蛛丝的神力。影片中的蛛丝具有的神奇和真正蛛丝的奇异是不同的。但在现实中,蛛丝的功能确实非常令人吃惊。

    在世界上常见的37000种蜘蛛中,一些蜘蛛有多种类型的丝,每种丝都有自己的用处,例如金色圆形织网蛛,它的腹部有6个分开长的丝腺,分泌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蜘蛛喷丝头可以产生6种丝,其中最有韧性的是牵引丝,牵引丝是动物所能制造的丝中最坚韧的。从理论上讲,一根铅笔粗的蛛丝束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喷气战机,而且,它和尼龙一样富有弹性,兼具韧性和弹性的牵引丝弹性承受力是做防弹背心的纤维B的五倍。因而在蜘蛛眼中,牵引丝最受器重,它用来做织网或行走的“专用丝”。

蜘蛛侠VS超能力蜘蛛之四——_______________

    在爬行昆虫里面,蜘蛛还有另一个身份——杰出的建筑师。全世界已知的蜘蛛之中至少有1000种是善于布置陷阱的建筑师,而在这之中有60%的建筑师可以将自己的“城堡”建成立体网。立体网比平面网更能抵御天敌的入侵,立体网可以层层保护躲在网中央的主人,并且在黄蜂一碰到蛛网时就可以及早报警。因此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及时的预警和防御系统来防御天敌攻击。观测表明,在蜘蛛的主要天敌黄蜂的攻击下,修建立体网的蜘蛛比修建平面网的蜘蛛增加了1/5的生存机率。

    当然,有一利就有一弊,如果蜘蛛想要获得一顿美餐的话,它们就要放弃一些安全性,而追求比较容易捕捉方式。蜘蛛侠呢?肯定没有这等修身养性的功夫,看来在建造猎网和“蹲点守候”这方面,蜘蛛是要做上头把交椅了。

(说明以上内容选自《大科技》杂志 2004年,有增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而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而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为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B.他又颤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视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巾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如水的月光

王月鹏

       ①那时我住在一个叫作西村的居民小区。“西村”原本是一个村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城市化了,农宅改建成为楼房。后来单位分房子,因为论资排辈,我分到的是别人腾出来的一套旧房。因为是旧房,而且又位于西村,我于是有些失落感。乡下的父母却格外高兴,觉得儿子刚参加工作就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总算在城里扎下了根。

       ②在我眼里,西村不过是一个被挪移到了城里的大农村,居民大多是以前的农民,仍然延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我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疏远和排斥感。那时我好不容易才离开农村,正在拼力追逐一份城里人的生活,既要承受外在的矛盾,又要抵御内心的冲突,整日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徘徊。常常是在深夜,我把赵传那支《喊向黑色的天空》放到最大音量,整栋楼房似乎在颤动,心如止水。陌生的夜风窜进屋里,有些凉。很凉。这个难眠的人在写作,在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夜路。不管遭遇怎样的阻遏,不管内心掀起怎样的风暴,他一直在努力地融入人群,试着与生活和解。

       ③“不要奢望熟识的人都关心和理解写作,也不要苛求每一个写作的人都要怀着爱、真诚和责任。”睡梦中,我被这样的一句话击醒,凌晨3点。梦中出现的这句话,就像旷野的一棵树,没有任何衬托也没有任何枝蔓,甚至连扎根的泥土都没有,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瘦得锐利,让人窒息和迷乱。我醒来,站到窗前,于是看到了对面地下室的灯光。凌晨3点的清冷夜色里,那抹灯光像一灼小小火焰,在城市的角落里暗自燃烧。我看到了它,可很快就淡忘了。

       ④后来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对面楼房的地下室总是早晨四五点才熄灯。我开始格外留意那里,晚上读书写作累了,总会伏在窗前吸烟,与对面地下室的灯光久久对视。我觉得那灼小小的火焰里,大约藏着一个秘密。我对那个秘密充满好奇。一个又一个午夜,我在五楼窗前俯视那里,地下的灯光与天上的月光遥相呼应,因为过度专注,我渐渐地居然有了仰望的幻觉,觉得大地变成夜晚的天空,从地下室窗口流泻出来的,宛若如水的月光。它们漫过我的心头,让我同时体味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与寒意。

       ⑤一个黄昏,我陪着女儿在楼下玩耍,遇到一位年轻母亲与孩子。两个稚童在一起很快就相熟了。我问这位母亲也住在这个小区吗,她用手指着楼前的方向说,暂时住在那个地下室,我们是邻居。这位年轻的母亲,素朴,淡定,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戚。我长时间无言以对。她的孩子,一个很阳光的小男孩,正在她的身边开心地玩耍。继续闲聊,我知道了她来自遥远的农村,租住在对面的地下室,丈夫白天在这个城市蹬三轮车,晚上孩子入睡以后,夫妻两人一起针织羊毛衫,赚点加工费补贴生计。

       ⑥看着她和她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敬意。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他们把城里的月光,在地下室转化和提炼成一灼小小的阳光,永远地种植在孩子的心里。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14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挫折

李泽泉

       ①一对农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宠爱有加,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很是让望子成龙的父母焦心。

       ②儿子7岁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饭。母亲整天跟在他后面洗,也无法让他能穿得干净。

       ③一天,孩子的父亲带一把铁锹去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几十道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在上面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埂上,看到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无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④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勇敢。以后,在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遇到过麻烦。

       ⑤妻子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路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紧盯着路,因而走的平稳。”

       ⑥如果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一些障碍,一味地给他们提供顺境,让其的想法不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等长大以后,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⑦拖一把铁锹,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设置沟壑,把平坦的大道变成窄道,让孩子勇敢地走上去,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脚下的路,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⑧挖断孩子前进的路,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习惯,他们今后的人生就会少些失败,多些成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丁肇中

    1964年,一些专家在哈佛和康奈尔大学所做的一个实验表明,电子的半径在10-13至10-14厘米左右,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不符。1948年所做出的理论预言认为,电子是没有半径的。

    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得无法测量。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言是完全符合的。完全符合就表示电子没有半径。

    所以,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制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终于在1972到1974年之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当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所以,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反物质的存在是1927年由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他注意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质量都是成平方的。质量成平方,就可以表示成:(质量)×(质量),也可以表示为:(-质量)×(-质量)。所以狄拉克就问:负质量有什么意义?从这儿就推测出反物质理论。

    这表明两个事情:第一,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第二,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

    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的第四个体会就是: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你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