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明确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个观点。其实,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多次提到实践的重要性,请从《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找出一两句表现实践重要性的句子,并列举一两个你熟悉的例子证实实践的重要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从数量上看,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这也是自世界500强排行榜纳入中国以来,中国入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越美国(121家),而即便不算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的数量也有11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

    回首中国企业的发展,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500强企业入榜数量方面就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从2001年仅有12家企业入围榜单,到2019年以129家企业实现对美国企业在数量上的反超,在这条漫长道路上中国企业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我们有目共睹。

    不过,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与其他500强企业还存在不小差距。从利润来看,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是43亿美元,中国入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亿美元,与美国差距明显。

    其中,有两方面比较显著。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上与美国企业存在着差距。在如今这个愈发注重产品质量的时代,中国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成长,必须在产品和技术上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并最终使其体现在产品上,以此来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另一方面,美国成熟的跨国公司运作体系也是其在全球都极具竞争力的原因。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跨国资本主义让美国拥有了丰富的整合国际资源的手段和经验,到如今已经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全球产业链,与之相比,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于成长期。

    (盘和林《世界500强中企超美!看到成绩也别忽视差距》2019-07 来源:中国网  有删节)

    材料二:

    2009年-2018年美中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对比

   

    材料三:

    此次从数量上看,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即使不计算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企业)也达到119家,与美国数量旗鼓相当。

    与上年相比,今年上榜500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近32.7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9%;总利润再创纪录达到2.1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4.5%;净利润率则达到6.6%,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1%,都超过了去年。这体现了500家最大公司的复苏。沃尔玛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

    在盈利方面,沙特阿美以近1110亿美元的超高利润登顶利润榜首位,苹果位列第二,利润榜前10位的四家中国公司仍然是工建农中四大银行,谷歌母公司则以年度142.7%的利润增长率成功跻身前十强。在净资产收益率榜上,波音公司位居首位,而中国公司中排位靠前的是格力电器、碧桂园、恒大、华为。在利润率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今年新上榜的美光科技公司,Facebook位居第二。在排名位次的变化上,今年上升最快的是中国的碧桂园,跃升176位。值得一提的是,排名跃升最快的前十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来自中国大陆。从行业看,共有54家银行业公司上榜,是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

    但是,与世界500强比较,中国企业盈利指标比较低。世界500强的平均利润为43亿美元,而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是35亿美元,如果与美国企业相比,则存在的差距更加明显。

    2019年,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3%,低于美国企业的7.7%和全球平均的6.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9.9%,低于美国企业的15%,也低于全球平均的12.1%。

(《沃尔玛登顶  中企上榜数首超美国》2019-07 来源:财富中文网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有13459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其中参加职工医保的有31681万人,比上年增长4.5%。职工医保基金收入1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职工医保人员享受待遇19.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0%,增幅提高3.0个百分点,人均就诊6.2次,比上年增加0.3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1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另外,参加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89736万人,比上年增长2.7%。居民医保基金收入6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人均筹资693元,比上年增加88元,增长14.5%;人均财政补助497元,比上年增加58元,增长13.2%。居民医保参加人员共享受待遇1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居2018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有辽宁、吉林、安微、海南、贵州、陕西、西藏7个省份参保人员1.3亿人,基金收入875亿元,基金支出839亿元。

    从2018年起,中央财政连续两年共增加80亿元医疗救助补助资金,进一步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2018年“三区三州”因病致贫人口较上年减少16.3万人,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赏人口较上年减少109.3万人。

    (摘编自《2018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二:

    1996年,当时的卫生部医政司向全国推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包括降低医院服务窗口高度,体现人文关怀,急慢病分开收治,提高床位的周转率,缩短平均住院日,结余可以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等。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患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人看病不知道挂什么科,去哪儿找好医生,看病湖里糊涂,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清华大学交又医学研究院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表示。

    京东健康CEO平利军指出,日前互联网医疗的崛起非常迅速,尤其是2016年进一步落实互联网+健康全民健康信息化、医疗大数据和智慧医疗、线上线下一体化就诊体验,大数据的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等举措后,“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举措促进了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让医疗服务更加贴心和健康。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年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消费网,2019年9月17日)

    材料三:

    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医疗保障受益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更加有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制度全覆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基本医保待遇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水平整体提升,城乡差距逐步均衡。大病保险加大倾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支付比倒提高5个百分点、逐步提高并取消封顶线。医疗救助托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年度救助限额内农村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对特殊困难的进一步加大倾斜救助力度。促进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减轻农村贫国人口目录外个人费用负担。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不断优化,医疗费用结算更加便捷。

(摘编自《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问题又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的,而是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唯有扎扎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重大或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越是人格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第7期)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日前,记者采访了刚刚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一书编委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问题,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总体来看,作为一种压力事件,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比如大家这两天会特别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信息不够明确时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担忧、责备,甚至是抑都和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节奏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应当注意的是,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节奏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比如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于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微弱,并未达到临床标准,在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下面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自己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等;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等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回避社交、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传播,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传世,中国的《诗经》中相当数量的农事劳动描写则开启了这一源头。而当下,它正面临断流的危机,传统的劳作方式不断被取代,被遗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模式正经历分崩离析的痛楚。

纵观现当代乡土文学,其中所写的农事劳动可谓范围广、种类繁多,农事劳动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而今,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凋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在当下重读那些忠实记录、描写了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已多少带有挽歌的性质,它们不仅仅具有文学意义,还将越来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

在农业社会里,农事劳动不仅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需的手段和方式,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立场、审美维度、情感方式。在农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不是道德层面而是实用价值,即他(她)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乡土作家在写到这类角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倾向。

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不仅渗透进乡土世界的价值观中,也深深影响着农村的审美观念。“美”往往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写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编苇席的劳动场景。这种审美观,完全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内在基础的。每一种传统的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检验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诸如家族情感、民风习俗、人际交往、审美维度等等,但时代在用更新更先进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甚至是埋葬着附在其上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的同时,附着于其上的宗法制乡村的人事交往、风俗传统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里,劳动已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还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人际交往、促进情感联络的特殊功能,这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传统的人情习俗实际上也被割裂,金钱至上、人情淡漠、道德异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

但是不论社会如何转型发展,农事劳动所担负的生产粮食以供养人类的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现代技术的推进下改变形式继续存在,乡土文学也会持续地予以文学性的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农为平《乡土文学中即将消逝的农事描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