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我爱燕园

宗璞

考究起来,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学生,也从未在北大任教或兼个什么差事,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历的居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骨铭心之情:我爱燕园。

我爱燕园的颜色。五十年代,春天从粉红的桃花开始。看见那单薄的小花瓣在乍暖还寒的的冷风中轻轻颤动,便总为强加于它轻薄之名而不平,它其实是仅次于梅的先行者。还没有条得及为它翻案,不要说花,连树都难逃斧钺之灾,砍掉了。于是便总由金黄的连翘迎来春天。因它可以入药,在校医院周围保住了一片。紧接着是榆叶梅热闹地上场,花团锦簇,令人振奋,白丁香、紫丁香,幽怨的甜香和着朦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绿草间随意涂抹的二月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是野生的花,浅紫掺着乳白,仿佛有一层亮光从花中漾出,随着轻拂的微风起伏跳动,充满了新鲜,充满了活力,光满了生机。简直让人不忍走开。紫色经过各种变迁,最后使是藤萝。藤萝的紫色较凝重,也有淡淡的光,在绿叶间缓缓流泻,这时便不免惊悟,春天已老。

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从城里奔走一天回来,一进校门,绿色满眼,猛然一凉,便把烦恼都抛在校门外了。绿色好像是底子,可以融化一切的底子,那文眼则是红荷。夏日荷塘是我招待友人的保留节目。鸣鹤园原有大片荷花,红白相间,清香远播。动乱多年后,寻不到了。现在勺园附近、朗润园桥边都有红荷,最好的是镜春园内的一池,隐藏在小山之后,幽径曲折,豁然得见。红荷的红不同于桃、杏,鲜艳中显出端庄,就像白玉兰于素静中显出华贵一样。

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木槿的花有紫有白,紫薇的花有紫有红,美人蕉有各种颜色,玉簪花则是玉洁冰清,一片纯白。而最得秋意的是树叶的变化。临湖轩下池塘北侧一排高大的银杏树,秋来成为一面金色高墙,满地落叶也是金灿灿的,踩上去不由生出无限遐想。池塘西侧一片灌木不知名字,一个叶柄上对称地生着秀长的叶子,着雨后红得格外鲜亮。

一望皆白的雪景当然好看,但这几年很少下雪。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晴时站在未名湖边四顾,天空高处很蓝,愈往边上愈淡,亮亮地发白,枯树枝桠,房屋轮廓显出各种姿态。像是一幅没有着色只有线条的钢笔画。

我爱燕园的线条。湖光塔影,常在从燕园离去的人的梦中。映在天空的塔身自不必说,投在水中的塔影,轮廓弯曲了,摇曳着,而线条还是那么美!湖心岛旁的白石舫,两头微微翘起,有一点弧度,显得既圆润又利落。据说几座仿古建筑的檐角,因为缺少了弧度,而成凡品。湖西侧小山上的钟亭,亭有亭的线条,钟有钟的线条,钟身上铸了十八条龙和八卦。那几条长短不同的横线做出的排列组合,几千年来研究不透。

我爱燕园的气氛,那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每年秋天,新学年开始,园中添了许多稚气的脸庞。'老师,六院在哪里?''老师,一教怎样走?'他们问得专心,像是在问人生的道路。每年夏天,学年结束,道听途说则是:'你分在哪里?''你哪天走?'布告牌上出现了转让车票、出让旧物的字条。毕业生要到社会上去了。不知他们四年里对原来糊涂的事明白了多少,也不知今后会有怎样的遭遇。我只觉得这一切和四季一样分明,这是人生的节奏。

有时晚上在外面走,看见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一条夜航的大船,总是很兴奋。那凝聚着教师与学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这时我便知道,糊涂会变成明白。

  我爱燕园中属于我自己的记忆。我扫过自家门前雪,和满地扔瓜子壳儿的男士女士们争吵过。我为奉老抚幼,在衰草凄迷的园中奔走过。我记得室内冷如冰窖的寒冬,也记得新一代水暖工送来温暖的微笑。我那操劳一生的母亲怀着无限不安和惦念在校医院病逝,没有足够的人抬她下楼。当天,她所钟爱的狮子猫被人用鸟枪打死,留下一只尚未满月的小猫。这小猫如今已是十一岁,步入老年行列了。这些记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同样珍贵。因为那属于我自己。

我爱燕园。

(选自《宗璞散文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依次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对燕园的爱。
(2)、朗读“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时,至少有两个词语必须重读,你认为是哪两个?请简述理由。
(3)、文中多次出现“我爱燕园”,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评价《我爱燕园》:“贯串燕园四季景色描写的是宗璞对美的发现和深切领悟。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意识和灵性。”请以第③段为例,说说这样评价的依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的牛
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感情。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上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奈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是泥又是水了。正在踌躇的时候,带头的那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扣跟着它全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的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的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着一个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在它的默默劳动中,人便得到应有的收成。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偶尔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在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最闲适的生活了。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席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的斗牛,全身精力。这就是中国的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矍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不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无数灰屑敷在他的脸上,犹如漫天抛洒的芝麻。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选自毕淑敏《我的人生笔记》,有删节)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血色豆浆

黄克庭

       “哎,哎,哎!漫出去了!”我大声对店主喊道。

       店主似乎是聋子,对我的话根本没什么反应,右手还是用勺子一个劲地把豆浆往小桌上的小碗里舀去,口里则不紧不慢地数着:“1碗,2碗,3碗,……”

       我本想大骂店主“有毛病”,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第一次到这人生地不熟的H小镇,还是忍住了。于是冒出喉头的话便变成了:“店老板,你有没有搞错?”

       店主闻言,乜了我一眼后,说道:“我开这爿店时,你还没来这世上呢!整整二十六年生意做下来了,从没搞错过!”

       “那,你怎么老是往小碗里舀豆浆呢?”

       “他要买,我要卖!公平合理!”

       “全流到地上去了!为啥不给他弄个大盆装装?”

       “用什么东西装豆浆,这,你我就作不了主了。还得由顾客自己决定!本店讲究的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我忽然发现,用小碗买豆浆的是一名年仅十一岁左右的小子。我对那小子说:“你这钱花得冤不冤?”

       没想到那小子眉头一皱:“关你屁事!我自己的钱,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我高兴!”

       我忽地对店主大叫:“别让这小子寻开心,别卖他!”

       “有货不卖?你是不想让我开这店了?小兄弟呀,难道死了张屠夫就没人吃猪肉?”“小哥,你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小镇的吧:你就少说两句吧,那三小公子只要听到有人不服,他就要再加买一碗的!”坐在我边上的一位老伯小声对我说。

       “不!从今天开始,有人不服,我要再加买3碗!”真没想到三小公子的耳朵竟会这么灵。

       我环顾左右,只看到满满一屋子人都在自顾喝豆浆,只听得店主像念经一样地数着:“……28碗,29碗,……”

       流了一地的豆浆,像脓水一样向我就坐的地方流过来,令我感到阵阵恶心。“别跟孩子比见识!”我跑出了那店。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11届常委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我们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排列,分为四组。这四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共六个节气,请看下列表格:

季节名称

节气

春季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现在我们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再分为前后两半,立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季节的前半段都是以“立”字引领,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个季节的后半段,又都是以这个季节的名称引领,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也就是春天从“立春”开始了,夏天从“立夏”开始了。每个季节后半段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个季节“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有人会很容易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这个季节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北回归线)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南回归线),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这四个季节的八个节气准确的称之为四始四中,因为它们是界定一年中各个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分水岭。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厨房烙饼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饼铛有多热,饼放到里面都不会马上成熟,烙饼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然界也是如此,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还并不是我们感觉最热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又与地面的接受过程有很大关系。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大暑出现在夏末的原因了。

上面我们说的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那么其它的节气呢?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两个字便可以知道这是天气晴朗温暖阳光明媚的季节。从“谷雨”两个字也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处”含有隐退的意思,这是暑热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来显示当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现代文阅读

童年的钟声

厉彦霖

7 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为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

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得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

学啦……

⑥中年、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分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