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古诗词三首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董存瑞机智救八路

    董存瑞小时候,最爱听八路军干部王主任讲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英雄那样,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

    一个下午,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扫荡”了。董存瑞知道王主任还在村里,就急忙跑出去找,正好迎面碰到了王主任。原来他是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才留在最后的。这时村子已被敌人包围,出不去了。

    董存瑞拉着王主任就走进自家的院子。“不行,鬼子搜出来了,会连累你们一家的。”王主任说着就要走。董存瑞堵住院门,坚定地说:“就躲在这里,我掩护你。”说着,他又帮王主任藏进墙角下的一堆破席卷里。就在这时,传来了鬼子的砸门声和狂叫声,紧接着“啪”的一声,院门被砸开了。五六个鬼子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了进来,他们后面还跟着一个鬼子军官。

    鬼子军官四处张望了一下,走到董存瑞面前,比画着“八”字,问道:“小孩,这个的有?”

    董存瑞假装不懂,故意问道:“什么?手枪?我没有。”

    “不是手枪,是八路的!”鬼子军官咆哮起来。

    董存瑞摇摇头:“不知道。”

    “说了,糖的大大的有;不说,死啦死啦的!”鬼子军官“嗖”地拔出寒气逼人的洋刀,架在董存瑞的脖子上。

    董存瑞想起抗日英雄的故事,心里说:“杀头也不交八路!”他轻蔑地瞅了鬼子 一眼,干脆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鬼子军官见吓不着他,一挥手,鬼子兵就开始搜查了。他们翻箱倒柜,闹得鸡飞狗跳,什么也没搜着。

   鬼子军官还不死心。突然,他看到了墙角下的那堆破席卷,转过头来盯着董存瑞:“小孩,那里,八路的有?”

    董存瑞心里“咯噔”一下:“可不能让鬼子发现王主任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抱起一捆积满灰尘的破席卷,使劲摔到鬼子面前,“这里面还能藏人?”一阵呛人的灰尘腾起来。鬼子连忙捂着鼻子,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掩护了八路军干部。那一年,他才12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轻蔑——    镇定——    坚定——

(2)、说一说文章中哪儿让你好笑?哪儿让你担心?哪儿让你佩服?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少年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

(4)、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学习董存瑞这样的小英雄没什么意思了。”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说出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心理学家的防盗门

    杨教授是个心理学家,他刚刚搬进一个大院居住,邻居们就告诉他,这个院子很不安全,经常有小偷来偷东西,所以家家户户都装有防盗门。他们叫杨教授也快点装防盗门。杨教授说:“好,我也装防盗门。”他亲自把木门拆下来,再装上去。

    邻居们看见杨教授鼓捣一番后,门还是原来的门,锁还是原来的锁,就不解地问:“杨教授,你为什么不装防盗门?”

    杨教授说:“我的防盗门已经装好了。”

    邻居们莫名其妙:“你的门明明还是原来那扇木门呀?”

    杨教授说:“是原来的木门,但我已经把它改成防盗门了。”

    没有人相信那扇木门一拆一装就能变成防盗门。大家都说,杨教授可能被知识弄糊涂了。一个人学问钻得太深,往往会连常识都不懂的,例如一些科学家撞电线杆、喝墨水,就是这个道理。邻居们互相叮嘱,以后要多多关照杨教授。

    不久到了元旦,那天搞活动,院子里所有的人都去参加了。搞完活动回来,人们发现家家户户的防盗门都被撬开了,值钱的东西几乎被小偷洗劫一空。

    邻居关心地问杨教授:“你有没有贵重的东西被偷?”

    杨教授说:“我的门小偷打不开。”

    那么多铁门都被小偷打开了,杨教授一扇普普通通的木门小偷会打不开?众人不相信,纷纷来看杨教授的门。

    千真万确,那扇普通的木门依然关得严严实实,小偷把锁撬坏了,锁周围的木板也撬得麻麻花花,可见费了很大功夫,可就是打不开门。

    人们好奇地问:“杨教授,就算是最好的防盗门,撬成这样也早就开了,你这扇木门为什么撬不开呢?”

    杨教授说:“其实,我的门根本就没有锁”他走过去,在不装锁的那边轻轻一扭一推,门就开了。

    众人惊呼:“呀,你的门怎么在这边开的?”

    杨教授说:“对,小偷如果按常规撬门,除非把门连门框一起拆下来,否则是不可能把门打开的。”

    大家恍然大悟说:“原来杨教授跟小偷斗智。”

    杨教授笑一笑说:“我是把防盗门装在小偷的心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秃鹤的烦恼

曹文轩

    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bān)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

    秃鹤不再快活了。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返回首页

试题篮